
莲花岛(垛)的传说:
相传莲花岛原与陆地相连,其间有庙,庙中有一口大井每年七月三十昼午盛开一朵白莲花,凡人坐上莲花即可升天。
有新科状元到苏任职,闻众多烧香老太争先恐后做莲升天,年年如此,香火极盛,倍感蹊跷,乔装暗访,反复数次,弄清真相。
翌年,纷传状元母要坐莲升天,是日,闻者咸集,人山人海。清早,数人扛几只稻柴掩盖的箩筐入庙,后院里传出“呼哧”“呼哧”的声响。时辰到,状元母穿寿衣,坐轿而至,一时间,鼓乐齐鸣,香烟缭绕,诵经声、梵呗声与前挤后拥的人声交杂,热闹非凡。鼓手停,状元立于井边拱手道:“乡亲父老,家母升天,承蒙前来祝贺,不胜荣幸。为保家母一路平安,我要向白莲仙师通报献礼。”话毕高呼“送金印;”庙门后走出两大汉扛了一个血红火烫的的大秤砣投入井中,又呼送白银;”两对大汉又扛石灰倒入井里。顷刻间,井中白莲化为一缕青烟,发出“轰通通”巨响,一股血腥味混合着石灰味呛人泪下。
状元逐道:“千年毒蛇,口吐‘白莲花’,骗人害命,恶贯满盈,罚它吞秤砣石灰烧死,此后再勿信坐白莲升天之事!”
千年毒蛇死前,串出土井,在庙门前翻滚挣扎,所到之处陷成深沟,后经湖水冲击,沟河月来越阔,原来陆地中便分出了一个小岛,当地人称它为“莲花垛”,又称莲花岛。
大闸蟹的由来:
“一腹金相玉质,两螯明月秋江”每当丹桂飘香,赏菊吟诗的季节,螃蟹便成了人民争相品尝的美味水产品。
阳澄湖清水大闸蟹,位尊天下第一,素有“蟹中之王”的美称。《元和唯亭志》载:河蟹“出阳澄湖者最大、壳青、脚红、名金爪蟹、重斤许、味最腴”。这是因为阳澄湖具有独特的生产条件:水体特别清澄,深浅适度,水草茂盛,湖底土质坚硬,溶氧适度,含钙较高,具备螃蟹生产育肥的最佳生态环境和礼花因子。
“大闸蟹”何以得名?说法有二。一是由“以簖补蟹”的方法而名。旧时,捕蟹者在湖中,以竹或芦苇筑起一道道小闸,也称“蟹簖”,入夜,在闸上挂灯,螃蟹趋光,争先恐后沿闸爬上,捕者守住灯光,信手捉来,一夜一闸能捉几十斤。此法捕捉的蟹,苏州一带的吴方言都称之为“闸蟹”其中能爬上闸(簖)的往往个比较大壮健,所以在“闸蟹”前加了一个“大”字以示区别,全称“阳澄湖清水大闸蟹”
说法二:
“闸蟹”原本叫“煠蟹”“煠”字意为烹调方法,下油锅、下汤煠,都叫做“煠”吴语中“闸”“煠”同音。下汤锅煮一回,吴语音为“闸一闸”,因而认为“闸蟹”得名于普通的吃蟹方法,即蟹以清水蒸煮而食。
蟹是人间美味,曾有“四方之味当许含黄伯为第一”。“含黄伯”即金秋时节的螃蟹,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女士也有两句诗曰:“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充分说明了阳澄湖大闸蟹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