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内战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黎巴嫩内战(1975年-1990年)

内战的起因黎巴嫩是一个多教派国家。1943年独立前夕,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人口比例为6∶5,各教派即在此基础上达成分配国家领导职务与议会席位的协议:总统和军队总司令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士担任,总理和议长分别由伊斯兰教逊尼派与什叶派人士担任,军队参谋长则由伊斯兰教德鲁兹派人士担任,在议会99个席位中,基督教派占53席。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几十年。后来,伊斯兰教派人口迅速增长,逐渐居全国多数。他们对基督教派继续掌握军政大权日益不满,迫切要求重新分配国家权力。而基督教派统治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不肯做出让步,两派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此外,在黎巴嫩还有40多万巴勒斯坦难民;1970年 9月约旦当局镇压巴勒斯坦游击队的事件发生后,巴勒斯坦游击队主力 1万余人从约旦转移到黎巴嫩境内,并在黎巴嫩南部建立营地,不断对以色列进行袭击,因而黎巴嫩经常遭到以色列的报复;巴勒斯坦游击队还支持伊斯兰教派的斗争。这些都引起基督教派统治当局的强烈不满。加之,美国、以色列和一些阿拉伯国家经常插手黎巴嫩事务,从而增加了黎巴嫩局势的复杂性,促使全面内战的爆发。

内战的经过1975年4月13日,基督教马龙派的长枪党民兵袭击了巴勒斯坦人乘坐的车辆,造成55人伤亡。这一事件成为内战的导火线。随即发生伊斯兰教派与基督教派民兵的激烈战斗。基督教派得到黎巴嫩军队支持,伊斯兰教派则得到巴勒斯坦游击队支持。基督教派民兵的装备和训练优于对方,在战争初期稍占上风。但伊斯兰教派民兵在巴勒斯坦游击队支持和叙利亚暗中协助下,逐渐扭转了战局。1976年1月,黎巴嫩军队发生分裂,穆斯林官兵约6000人宣布成立“阿拉伯黎巴嫩军”,公开倒向伊斯兰教派;另有部分黎军中立,致使基督教派的力量大为削弱,伊斯兰教派武装很快控制了黎 2/3的地区。同年 4月,叙利亚应黎巴嫩总统苏莱曼•弗朗吉亚邀请,派军队8000人进入黎境,阻止伊斯兰教派武装的进攻。叙军的干预,在阿拉伯世界引起强烈反响。10月18日,黎巴嫩、叙利亚、埃及、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6方利雅得会议决定组成以叙利亚军队为主的阿拉伯威慑部队进驻黎巴嫩。此后,战斗逐渐平息。基督教派武装力量逐渐恢复并有所扩大,其内部的强硬派势力开始对叙的干预不满。1978和1981年,叙军与基督教民兵之间曾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形势对基督教派愈加不利。

1982年6月,以色列出动军队6万余人,大举入侵黎巴嫩,深入黎境约90公里,占领约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同年8月下旬,在以军包围下,巴勒斯坦武装力量1.2万人撤出贝鲁特,分散到8个阿拉伯国家。8月23日,基督教强硬派人物、民兵司令贝希尔•杰马耶勒当选总统,提出一切外国军队撤出黎巴嫩、解散所有教派武装、建立统一的政府军和实行全国和解等项主张,遭到叙利亚和伊斯兰教派强烈反对。9月14日,贝希尔•杰马耶勒被炸身死。其兄阿明•杰马耶勒继任总统。

1982年8~9月,美国与法国、意大利等国组成多国部队,进驻黎巴嫩,企图以直接的军事卷入为基督教派强硬势力撑腰,使其继续执行亲西方的政策。在美国参与下,黎、以双方经过谈判,于1983年 5月17日签定了以色列从黎撤军的协议。但由于该协议同时要求叙军和巴勒斯坦武装力量也撤出黎巴嫩,因而遭到叙利亚、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伊斯兰教派的坚决抵制,无法执行。同年10月底至11月初,基督教派与伊斯兰教派领导人在日内瓦举行全国和解会议,但因双方的严重分歧而陷入僵局。会后,双方武装冲突再次升级。

黎局势的恶化,使美国进退两难。R.W.里根决定采取“收缩”政策,于1984年2月7日将海军陆战队撤出,并命令海军舰只轰击叙军和伊斯兰教派武装在山区的阵地。阿明•杰马耶勒总统在困难形势下,转而采取依靠叙利亚调解,和平解决黎问题的方针。同年3月5日黎巴嫩政府宣布废除1983年5月黎、以关于撤军的协议。3月12日第二次全国和解会议在瑞士洛桑召开,两大教派领袖就实行停火、成立制宪委员会等问题达成协议。此后,国内大规模武装冲突暂告平息。1985年 1月以色列内阁在内外压力下,决定从黎南部撤军。6月撤军基本完成。1984年4月黎巴嫩民族联合政府成立后,由于各方对政治改革和重建军队等问题意见不一,各教派之间以及一些教派内部不断出现新的摩擦与分裂,局势更趋复杂。叙利亚自1976年6月初以来,在黎境内一直驻有3万左右军队。这时它支持伊斯兰教什叶派和德鲁兹派两大民兵武装,同对政治改革持强硬态度的基督教民兵组织黎巴嫩力量战斗,并打击伊斯兰教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内部的反叙势力。1985年9月初,叙利亚推动15个伊斯兰教派组织成立民族团结阵线,鼓动一些亲叙的知名人士要求阿明•杰马耶勒总统下台。黎巴嫩力量领导人胡贝卡在强大政治、军事压力下,接受叙的调解,于12月同伊斯兰教什叶派和德鲁兹派达成了结束内战、进行政治改革的协议,为全国和解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由于各教派之间及其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受外国势力的影响远未消除,真正的和解迄今未能实现。

持续十余年的内战,已造成十余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给黎巴嫩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数十万人流离失所或逃往国外。

在战事进行期间,联盟组合经常改变,而且非常出乎意料之外。在战事结束时,差不多每一方都背叛过其他所有的阵营至少一次。1980年代更是阴暗,贝鲁特的大部份地方在以色列入侵并驱逐巴解武装人员时被破坏了。战争更演变成民族和宗教的大屠杀,最后,黎巴嫩就在这些死者之间独立了。

在1989塔依夫协定的时候,以色列仍然守住黎巴嫩南部,作为一个受袭时的缓冲区。以色列军队终在2000年撤离,那但他们希望见到叙利亚接下他们在1970年代中期开始坐稳的,现在才空出来的职位。直至2005年,黎巴嫩反对派和有力的外交干涉(美﹑法﹑联合国)联手以逼走叙利亚,叙利亚那时候才从黎国撤走。

民团的组成基督徒在宪法上有权利控制政府,但在1960年代,却惹起愈来愈多的回教徒和非宗教的左翼分子不满;更在1969年加入黎巴嫩国民运动。黎巴嫩国民运动提出新的人口普查(上一次在1932年),以反映国内人口分布的真实情况,然后根据数据计划一个新的政府架构。它被视为对基督教势力的一种致命的威胁(尤其是马劳尼特派)。虽然联盟的组合比马劳尼特派首领和许多观察者说的“伊斯兰教对基督教”更为复杂得多。

双方都无法解决他们的利益冲突,开始组织民团;本来是用作自卫,但形势进一步恶化的时候,他们已经与军队无异。中央政府的权力被迅速破坏,他们维持秩序的能力亦因为黎巴嫩军队的性质而大大减弱。黎巴嫩军队的人数是中东多支军队中最少的其中一队,而且他们军队内的人口比例是与国内种族的人口比例相同的。当军人转投非宗教的民团之时,军队就无法再控制那些军团﹑巴解,或管制外来干预。而且,由于政府,包括那些军官和高官,是由基督徒领导的;回教人口对于政府或军队的信任相当低。黎巴嫩军队的瓦解最终引致回教军团宣布他们不再听命于黎军。

在整场战争中,几乎没有民团是本着人权的标准行军的,而且宗派冲突令手无寸铁的平民也经常成为目标。战争一直拖延,而民团亦变成犯罪集团,以犯罪为主要工作,而非战斗。他们的资金主要来自:

外来支援:多数来自阿拉伯政府﹑以色列﹑或一个超级大国;通常都是跟他们一直有联系的。联盟的组合也变动得非常快。

以平民作牺牲品:敲诈﹑盗窃﹑银行劫案与设立需要钱“通关”的关卡等,在各营都很普遍。在停火期间,很多民团都在他们家乡的范围内以犯罪集团形式运作。

走私:内战期间,黎巴嫩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毒品制造商,大部分麻醉药的制作都集中在贝卡谷地。而枪械﹑物资等很多贼赃都成为了走私品--无论有没有战争,黎巴嫩都是欧阿商业的中间人。有很多场仗都是在黎巴嫩的港口打的,就是为了方便走私客。

主要民团

基督教民团

基督教民团的武装由西德和比利时提供,他们从黎巴嫩北面较大的基督徒人口中取得支持。他们通常都是右翼份子,有些则受欧洲法西斯主义的影响。所有最大的基督教民团都是马劳尼特派为主的,其他的宗派作为一个次要的角色。

最大势力的基督教民团是杰马耶尔领导下的Phalange。它们在1977年协助成立在1986年被格基领导的黎巴嫩军队。有一小部份是极端的黎巴嫩杉保卫者。这些民团很快在基督教控制的东贝鲁特和很多政府大楼建立了势力。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