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人凤
谭人凤,字有府,号石屏,晚年又自号雪髯。1860年(清咸丰十年庚申)农历八月初六出生于湖南新化八都石鼓塘湾老屋(今属湖南省隆回县鸭田镇人)。
谭人凤有兄弟六人,他最幼。家庭世代务农,父亲谭忠宅及其六子一家,只有少许田土,力耕自食,勉可糊口。他因有兄弟的帮助,得以入学读书,并考取了秀才。他先娶新化水车毛田罗氏,生有子女四人,即长子德甲(一鸿),次子德金(二式),三子三星,早夭折,四女四巽。后娶扬州卞氏,又生子女四人,即五子德揖(五武),六女德顺(六娃),七女德宜(七娥),八子八骏,幼夭折。
36岁以前的谭人凤,以老秀才的身份,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一所福田小学(现为鸭田中学),请了谢介僧等人担任教员,潜心文吏,未究时事。1895年偶遇司乡邹价人经过,与谈古今中外事,皆闻所未闻,思想大有启发,因之一变而投身反清革命。我早年听乡里老辈讲过,谭人凤在家乡教书时,即以好骂出名,当地几个土豪劣绅,几乎被他骂遍了。他在朋友同志间也以好骂称.然而一骂之后,毫无成见,仍和好如初。他在地方很有威信,乡里人每有争议,必请他去排难解纷。在家庭里也很有威信,每早必持旱烟袋杆子敲侄辈的房门,喊他们起来出早工,常说:“三早当一工。”侄辈们跟他年纪差不多,都很敬畏他,乐于听命。
1906年8月,谭人凤离开长沙去南京,由南京而上海。12月到东京时,适逢同盟会举行《民报》创刊周年纪念大会,他也去参加了。会后,经先到东京的唐镜三恳切介绍,与黄兴相晤,畅谈两小时,决定加入同盟会。不久,萍、浏、醴大起义爆发,黄兴派他与周震鳞、洪春岩、何弼虞、宁调元、胡瑛等回国谋响应。到长沙后,得知起义已失败,无计可施,又重返东京,入政法学校,插入五期班,时在1907年春。
同年12月,镇南关之役爆发,孙中山偕黄兴、胡汉民等亲临阵地参战。谭人凤得到民军占领镇南关的消息,估计大有可为,立即把儿子一鸿的官费折抵借百金,偕同志前往参战,以遂平生之志。他们到达时,战事已结束,民军早已撤走,满腔希望,顿化烟云。黄兴此时正苦于子弹缺乏,因谭与广东钦廉道道台郭人漳有旧,黄过去在广西也运动过郭,便托他往郭处求接济。谭人凤赶到郭人漳处,郭认为革命军事败,态度忽变,最后并悬赏捉拿他。他脱离虎口,跑到广州,转回香港。在港看到报载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起兵于河口,清军望风而溃,便情不自禁地割须改装再往,至则又是烟消云散了,空跑一趟,败兴而归。
1910年1月,同盟会南方支部运动广东新军起义已届成熟,黄兴从日本到香港,与赵声、倪映典筹划一切。黄兴走后,谭人凤接踵前往。结果新军起义以失败告终,他又一次怅然回到东京。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大总统。谭人凤在临时政府中未居任何职位,而以北面招讨使名义驻节上海,无兵无饷,有时发发通电,表明政治态度。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谭人风通电反对。孙中山复电给他,认为“建设之事,自宜让熟有政治经验之人”,“吾党不必身揽政权”。优待清帝条件第一条规定逊位之后,尊号仍存,他列举理由,通电反对,认为“貌袭文明,实伏乱源”。有人倡议取消南北起义各都督,他又通电反对,“非大局敉平,断无解兵之理。……有敢动摇之行,义师共击之。”同年夏天,北京政府任谭为川粤汉铁路督办,无所建树。11月27日,袁世凯任谭为长江巡阅使。翌年3月10日,补上将衔。
1913年7月7日,谭人凤奉黄兴之命自上海返湘,与谭延闿面商,告以南京将宣布反袁独立,届时湖南应迅速响应。
7月15日,南京宣布独立,黄兴被举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章士钊任秘书长,通电各省,希望同张义帜。经过谭人凤一番策动,多数下层党人奔走呼号,谭延闿见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得不于17日召开全体会议,用省议会名义发出通电,宣布湖南独立。但到各省讨袁军事相继失利时,他见风使舵,于8月13日宣布取消独立。9月15日,袁世凯下令通缉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柏文蔚、廖仲恺、朱执信、邓铿、谭人凤、熊克武等。北京陆军部的通缉名单上,把谭人凤列为“湘省之乱”的“首魁”。在袁世凯的罗网下,国内已无容身之地,他被迫出走,亡命日本。抵日后,卜居于福冈县筑紫郡中之太宰府町,改姓名为林泉逸,以避袁探和日本新闻记者的耳目。直到袁世凯毙命后,才由日本回到上海,与孙中山、黄兴过从密切,共同商讨袁贼死后的斗争形势问题。翌年4月,黄兴国葬于长沙岳麓山,谭人凤专程返湘,参加国葬仪式。
1920年4月24日(农历三月初六),谭人凤病逝于上海,终年60岁。长子一鸿扶柩返里,葬于新化毛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