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甘肃省“333”和“55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材料研究会高级会员。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合金钢及其焊接区及有色金属材料的损伤断裂机理,物理力学模型,断裂应力与断裂韧性的研究工作。也从事过焊接工艺计算机专家系统和新型焊接材料的开发工作。在断裂模型研究中,合作提出的临界应变,临界三向应力度和临界断裂应力三个解理断裂准则,修正了国际上公认的RKR模型,在 1997年美国Indianapolis召开的国际解理断裂专题会议上,被引用为Chen-Wang Picture。在断裂机理研究中,发现解理断裂的临界事件在不同试件几何,温度,加载速率,预应变和材料组织下可以发生转变。对细观脆性解理断裂应力σf的物理本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 发现σf是稳定的材料本质韧性参量。首次建立了缺口试样解理断裂的统计模型。提出了新的韧-脆转变断裂机理。对低合金高强钢热预应力增韧的机理提出了新的认识。对加载速率和加载方式对钢的断裂行为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取得了创新性结果。目前正在从事材料中的初始损伤对其后续损伤演化与断裂行为影响的研究。
学术成果:
担过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取得过9项成果,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低合金钢焊缝区解理断裂机理、判据和模型》和《合金钢下平台及韧-脆转变区解理断裂机理的研究》两项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焊接冶金及焊接区韧性》等四项成果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43篇发表在国际著名权威刊物(Acta Meter.Metall.TransA, Int J. Fract等)上,被国际索引SCI和EI收录。6篇发表在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其它论文均发表于国内核心期刊上。这些学术成果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多次引用,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被三种材料和力学国际著名刊物邀请为审稿人。
学术交流:
1992年在日本大阪大学研修,从事陶瓷与金属的钎焊机理和工艺研究。2005年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材料系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Ritchie教授的邀请在美国罗伦斯伯克莱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访问研究一年。主要从事NiTi形状记忆合金力学行为研究。对该合金裂纹和缺口前端的应力,应变及马氏体相转变随外加载荷的演化及其对破坏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已完成国际论文4篇。其间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7届世界计算力学大会。
王国珍 1939年7月生,河北定州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天津市河西区职工大学工会主席,副教授。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曾多次被评为纺织局、公司、厂、校级先进工作者、先进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曾对针织机械零件热处理进行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设计出袜机零件专用“接触电加热自动淬火机床”等设备。对针织机械关键件“三角键”和织袜机“针筒”的选材和生产工艺做过较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先后发表有《针织机械三角键选材及热处理》、《袜机针筒生产新工艺探讨》等论文。任技术副厂长期间,为改变我国纺织机针生产技术落后状况和提高产品质量做出了一些贡献,应邀为天津第四纺织配件厂设计制造“震底式自动淬火炉”一套,解决了该厂热处理质量问题。为我国推广超硬化合物涂覆技术,1992年在《职业教育》杂志上发表《真空镀膜技术简介》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