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国时铜币的称谓。文献中也称刀布、钱币、刀币、布泉、金钱等。
钱本为铲形农具之名。有人以为古时曾用铲为交换媒介,称铸币为钱当与此有关。布和币的本意是指麻布或绢帛。古代用布帛为交换媒介,布和钱有一定的比价。有人以为布和农具之“ ”音相近, 故铲形铜币名为布币 ,但此说不确。从秦简来看,在铜币取代麻布之后,人们仍惯于把铜币称为布。
春秋末到战国初,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简单的商品生产,海贝等物已不能适应新的需要,金属铸币遂应运而生 。铸币以青 铜为原料 ,由国家发行 ,有一定的形状、重量或面值。但各国所用之钱,形状不一。在晋、周一带通行铲形币 ,后人称之为布 。铲柄有銎 , 即所谓空首布。布上或有标记性的单字或地名。稍后,空首布又为不带銎的平首布所取代。平首布的两足有尖足、方足、圆足之分,其使用时间长,通行地区也较空首布广泛,三晋的平首布往往分成大小三品或两品。战国晚期,有的布上的面值为一两或十二铢,十二铢即半两,秦汉用半两,即由此而来。齐和燕的钱币以刀币为主。约和平首布同时或略晚,在三晋和周又出现了圆 钱 ,其孔为圆形 。齐和燕 也有 圆 钱 ,但皆为方孔。楚除用铜布外,还铸造过贝形的铜币,俗称蚁鼻钱,上面有一字或几字。其流通范围多在楚的东部。
地下出土的黄金货币以楚为最多。楚的金币一般制作成锭形版块,上面打上郢爰(近人或释为爯)、陈爰之类的戳记。还有的作成圆形金饼,使用金饼者除楚外,应还有三晋等国。这两种金币在使用时,都可切割成不同大小的块,它和具有固定重量、形态的铜铸币不同,是一种称量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