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色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举报/纠错

我们现在从业人员填写的履历表,古代叫做“脚色”,始见于隋朝。据《通鉴》载:隋炀帝时,虞世基执掌考核铨选官吏大权,“受纳贿赂,多者超越等伦,无者注色而已。”即是说,贿赂多的就给以提拔,无贿赂的只在其名册表格上“注色”作记号,因而得名“脚色”。 到了宋代,仍沿用“脚色”之名称。宋人赵升《朝野类要》载,凡进入官场的“入仕”者,都要填写一份自传式的文书,它的名称叫“脚色”或“脚色状”。清袁枚《随园随笔》也说:“宋制,百僚选者具脚色,似即今之投履历矣。” 宋代脚色所要填报的项目和内容,系朝廷统一规定。宋制,凡初为官者,须写明个人及家庭的基本情况,有“乡贯、户头、三代名衔(即祖宗三代的功名官衔)、家口、年齿、出身履历”等项目,并须写明举主有无过犯,称为脚色。其次,是填写社会关系和政治立场,内容与当时所发生的政治事件密切相关,所以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对此,《朝野类要》列举了一些具体实例:在徽宗崇宁大观年间(1102年─1110年),“即云‘不系元佑党籍'。”表示和前些年的“元佑党争”没有牵连;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即云‘不系蔡京、童贯、王黼等亲戚'。”表示和声名狼藉的“六贼”没有瓜葛;宋宁宗庆元年间,斥朱熹等人所倡导的道学为伪学,规定凡入仕者脚色中必须写上“不习伪学”,否则不给官职。从宋代的“脚色”中,可以看到朝廷对官吏的使用和人事档案管理的一个侧面。

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202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聯絡我們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