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城市化的同时,我国的一些中心城市,“逆城市化”的趋势也开始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着去郊区生活、居住。据北京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中,有54.5%的人近期有意到郊区投资,70%的人有意到郊区购买第二居所。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人士,希望能过上周一到周五在市中心写字楼里上班,周六、周日在农村田园风光里休闲的“五加二”式的生活。在东南沿海为数不少的城里人相中了那些无人居住的无名海岛,盘算着怎样在那里投资,重新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
什么是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城市化”是一定区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居住和消费功能向城市聚集。在这些聚集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愈来愈强大的聚集效应,同时也带来了聚集空间趋近极限和难以持续的种种“城市病”。当城市的发展到了一定极限,就得调整和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由此,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分解。这些功能分解就是“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的起源和发展100多年前,英国城市规划的边缘人士霍华德曾竭尽全力想创建一个人类理想的“田园城市”。即在不影响英国社会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的情况下,开创一个集农村和城市各自优点长处的人居环境。这可以算是逆城市化的思想起源。逆城市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普遍。二战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美国加快了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大都市内部的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中心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这是美国近期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逆城市化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
萌芽阶段———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
形成阶段———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居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
发展阶段———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
成熟阶段———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郊区人口是都市区人口的一部分,郊区化的出现导致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
真正意义的“逆城市化”是在1970年以后在发达国家发生的。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快速发展之后进入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个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大城市人口停止增长甚至减少,人口和其他资源的流向开始转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周围的郊区小城镇。这种现象在7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并被命名为逆城市化,然后在欧洲的发达国家出现。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逆城市化不意味着国家城市化水平的下降,它只导致城市发展新的区域再分配,它是人们对居住环境偏好变化、交通通讯高度发达、生产地理格局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事实上,逆城市化正在推动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
逆城市化的意义“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派生出来的新潮流。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逆城市化”趋势越强。“逆城市化”对“城市化”而言是吐故纳新,对村镇来说,则是巨大的发展能量。“逆城市化”潮流涌向哪里,哪里的乡镇发展速度就快。利用“逆城市化”趋势发展小城镇和乡村,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和乡村成为中心城市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广阔平台,促使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更加合理,产业优势更加突出,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更加强大。由此形成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乡村彼此之间产业呼应、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空间布局,搭成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强对流(双向对流)正比关系。
促进村镇发展,普遍使用的力量有两类:一类是依靠农村和小城镇自身的实力,即依靠小城镇所管辖的区域经济的自然增长和农村人口转移。一类是依靠政府的支持,即“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发展村镇还有一股力量,那就是“逆城市化”的力量。
首先,利用“逆城市化”的力量,可解决“城市病”,促使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其次,交通、电信的发达是“逆城市化”得以畅流的基本物质条件。再者,利用“逆城市化”的力量发展村镇,即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发展应注重与中心城市“对接”。同时,提高小城镇的吸引消费的能力和消费力,就是吸引中心城市的人流、物流和产业流,为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而深厚的基础。此外,在创造吸引和驻留“逆城市化”的条件上着力,就是强化特有的天然优势、历史优势,以及创造新优势。可见,借助“逆城市化”的力量发展村镇,是促使村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和最佳选择,也是推进城市化的最佳选择。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过程。一般将城市化阶段分为:起步阶段、郊区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一般来说,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般称郊区城市。
而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注: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
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发生的原因不同。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