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芳,女,[1]1937年生于广州,广东番禺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一级大师,中国刺绣研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广东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版权局工艺品版权鉴定委员。 1983年与2002年两次获评“广州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1958年中南美专附中毕业(四年制),1962年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师从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在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任广绣设计,退休后成立番禺广绣艺术研究所,从事广绣研究40余年。
主要艺术贡献:
在吸取传统广绣优秀技艺的基础上,给传统广绣技艺加入了众多现代绘画艺术元素,形成了现代广绣艺术的新风格,和自成一格的刺绣演绎方法。引领广绣技艺建立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广东省志·丝绸志》称:广绣工艺美术大师陈少芳聚数十年广绣工艺的心血,成功创造了“陈氏广绣”独特的“丝线色彩构成法”,为广绣发展创新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广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历史悠久,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作品构图中西兼收,繁而不乱,色彩富丽夺目,针步均匀,针法多变,纹理分明,善留水路。一般多作写生花鸟,富于装饰味,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等为题材,混合组成画面。配色选用反差强烈的色线,常用红绿相间,眩耀人眼,宜于渲染欢乐热闹气氛。
代表作:
《牧羊姑娘》参加“1964年全国工艺美展”;
《北方来的新伙伴》、《我爱小鸡群》参加“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国内外刊物争相刊登并载入《广东省工艺美术志》。展览期间,《我爱小鸡群》受到邓小平同志欣赏与好评。
1982年,作品《晨曦》荣获“1982年全国工艺美术百花赛”金杯奖,被轻工部选送“德国莱比锡春季博览会”、“匈牙利秋季博览会”、“亚太地区博览会”展出,收藏于人民大会堂广东厅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彩照及人物事迹载入《当代中国工艺》及《广东工艺美术志》、《广东省志·丝绸志》。
1998年,参加“广东省首届工艺美术名家名作展”,作品《我爱小鸡群》(广绣真丝绒绣,1995年)及《马到功成》同获金奖,作品《重见光明》获优秀奖。
广绣长卷《岭南锦绣》(长13.8米),获授课老师关山月赞赏并称“世纪之作”;
2002年,作品《现代广绣精品画》(四件套:《傲视群芳》、《红棉璨灿》、《凤冠蝶舞》与《白鹭芭蕾》之一)获“2002年广州市旅游工艺品创作大奖赛”精品银奖。
2004年,作品《董建华像》与《现代广绣精品组画》(四件套:《一帆风顺》、《月夜荷影》、《寿带红枫》、《百合幽香》之二)参加“2004年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名人名作展览” 同获两个金奖。2004年9月16日-21日在广州举办“广东省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上,陈少芳的广绣精品《岭南锦绣》》(长13.8米,高1.2米)获得了金奖。
作品《孔雀姑娘》获广东省工艺美术创作设计优秀奖。
作品《领袖的风采》(三件套:《邓小平像》、《董建华像》、《何厚铧像》)参加“广州市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展”并获金奖、最具传统风格奖、最具精湛技艺奖。作品《富满华庭》获优秀奖。
2005年 作品《安南像》获第三届广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同期作品《幽香清远》获银奖。
陈少芳 女,演员。浙江诸暨人,1926年7月28日出生。1938年进诸暨朱村越兴舞台学戏,工老生。四年满师后,在金华、兰溪和杭、嘉、湖一带演出。1945年进入上海直至解放后一直在上海演出。1955年10月加入文华越剧团。1956年5月响应党的号召,随团支援浙江,并被分配到昌化县,改称昌化越剧团,上山下乡为山区人民服务。是年12月,主演由林辰夫改编的《桃花岭》,获建德地区戏曲会演表演一等奖。1957年此剧参加省二届戏曲会演获表演二等奖。因昌化县划入嘉兴地区,1958年主演的《父子恩仇记》参加嘉兴地区戏曲会演获表演一等奖。1959年主演现代戏《杨立贝》中的杨立贝,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意志坚强的贫苦老农民的形象,在嘉兴地区现代戏会演中获表演一等奖。后昌化县划入杭州地区,《杨立贝》的演出更受到省、市领导的关怀和重视,奉命在杭州饭店向中央文化部周扬、夏衍等领导作汇报演出并召开座谈会,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1962年10月去上海国联戏院演出《杨立贝》,引起各界强烈反响,由上海电视台实况录像转播,上海中国唱片厂录制了剧中“诉榜”、“打庙”唱段唱片,并在《戏剧报》封面刊登杨立贝剧照。此剧在沪连满200余场,获得广泛声誉。演出期间,上海戏剧学院专家对该剧进行了加工提高。回杭州向省市领导和文艺界作了汇报演出,大家称赞她“演活了杨立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