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洛河镇基本概况
洛河古称洛口,因位于洛涧入淮口而得名。洛河镇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西北部,北临淮河,南倚舜耕山,东邻上窑镇,西接田家庵区。面积近42平方千米,人口4.1万(2006年)。辖10个行政村,7个社居委(其中:3个村改居(朝阳、金庄、胡圩))总人口4.1万,土地面积近42平方公里。镇党委下设3个党总支,32个党支部,共706名党员。206国道过境。[沿革]古称洛口,因位于洛涧入淮口而得名。历史上先后发生过秦晋、梁魏之战,有“洛涧古战场”之称。1949年2月设洛河乡,1960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84年建镇。1996年,人口3.6万,辖洛河、王庄、陈庄、金庄、田东、朝阳、陈郢、西湖、淮建、刘郢、刘郑、宫集、胡圩、林巷14个村委会。2006年胡圩撤村改居,11月22日胡圩社区居委会正式挂牌成立,人口3339人。
[2006年代码]340402101:~001洛河社区 ~002洛西社区 ~003洛电社区 ~004农场社区 ~005金庄社区 ~200淮建村 ~201洛河村 ~202田东村 ~203刘郑村 ~204陈郢村 ~205刘郢村 ~206陈庄村~207王庄村 ~208林巷村~209朝阳村(现已撤村改居) ~210胡圩村(现已撤村改居) ~211西湖村 ~212宫集村
社会发展
洛河镇古属楚地,是淮河流域的千年古镇。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汇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肥水之战”的古战场,素有“洛涧古道”之誉。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凭借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座落于境内的区域优势,经过多年来卓有成效的开发建设,洛河镇已成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卫星城镇。洛河工业聚集区项目的规划编制、报批及入区项目的准备工作正式启动,服装加工基地、医药包装基地、新型建材基地逐步形成。
经济发展
2006年,全镇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8.5亿元,年均增长7.86%;实现工业总产值5.8亿元,年均增长10.5%;实现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6997万元,年均增长14.9%;实现农业总产值6556万元,年均增长15%;完成财政收入1280万元,年均增长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25万元,年均增长34.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46元,年均增长23%。2005年在全市经济运行考核中,该镇首次跻身前五强。
历史沿革
北滨淮河,明洪武年间建镇,属怀远县。清咸丰年间设洛河司,水陆交通、商业繁荣、人文荟萃,清代出翰林3人、巡抚1人、举贡生员数十人,经济文化盛极一时。
辛亥革命后怀远西南地区划为五方,洛河是五方总局所在地,总局设在橛涧寺。后改洛河镇。民国19年(1930年)九龙岗矿煤矿开发,为解决煤炭和其他商品分流,古镇港口地位被田家庵所代替,洛河逐渐衰败。
1949年1月成立淮南矿区洛河乡,土地改革后设洛河区,是区政府所在地;
1954年的淮南大水,河岸冲刷严重,举镇迁至屯头重建;
1958年建立幸福人民公社;
1960年更名为洛河公社;
1983年1月改社为乡;
1985年市政府批准撤乡建镇,辖1个街道办事处,7个行政村;
1988年5月经中共淮南市委、市政府批准在洛河成立经济开发区,实行“财政独立,计划单列,放权让利“的政策
2、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洛河镇基本概况
莒县洛河镇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属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日照市,山青水秀,自然条件优越。南距联结京沪、京福高速公路的日东高速公路35公里,胶新铁路国家二级站5公里,东距206国道10 公里。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年平均气温12.0℃,降雨量775毫米。
资源人口
据当地政府官方网站资料[2]显示,该镇辖区人口4.0万人,耕地 5.2万亩。莒安路、洛天路在镇驻地交汇,交通便利。境内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邻接蓄水量4.1亿立方米的青峰岭水库,沭河、洛河两大河流纵贯全镇,地下水资源丰富,无任何工业污染,石灰岩、白云岩可开采储量5.6亿立方米。年产建筑石子180万吨,石灰80万吨,白云石100万吨,是著名的矿产建材之乡。
境内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善,“山、水、林、田、路”已综合配套开发,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优良。拥有绿色无公害西瓜12000亩,绿芦笋10000亩。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驻地依山傍水,格局方正,特色鲜明,金岭工业园区已开发面积5.2平方公里。
特色产业
(一)大棚西瓜生产简介
洛河镇是华东地区闻名遐迩的“西瓜之乡”,大棚西瓜总面积1.3万亩。境内多条河流形成的沙土冲积平原,无任何污染,土质疏松,富含硒、锌等多种微量元素。所产西瓜以绿色无公害、爽脆可口、瓤沙汁多、个大皮薄著称。在山东省内外举办的西瓜大奖赛上,多次获奖夺魁。曾连续两年获得华东六省一市举办的“庆农杯”西瓜大赛特等奖,被组委会授予“西瓜之乡”荣誉称号。1999年、2000年连续两年夺得河南省举办的“一得万”杯瓜王大赛一等奖。2002年获得河南开封“菊城杯”西瓜大奖赛一等奖和莒县“亚洲黑星”瓜王大奖赛瓜王奖。2004年,全镇种植绿色标准化大棚西瓜13000亩,主要品种有京欣(地雷瓜)系列、开杂(黑皮瓜)系列、花皮冠龙、特小凤(礼品瓜)等,产品于5月初陆续大批量上市。
(二)绿芦笋生产简介
芦笋是一种极好的保健蔬菜,在世界上享有“蔬菜之王”美称,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天门冬酰酸等多种氨基酸和大量微量元素,能有效防治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多种疾病。据史料记载,芦笋原产于欧洲,古罗马时代即已盛行食用,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芦笋已成为发达国家极为畅销的绿色保健蔬菜。但由于芦笋采收、管理用工较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七十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基本不再生产。洛河镇自然条件优越,无任何工农业污染。境内沿河平原连片开阔,土壤疏松,土质肥沃,具备适宜芦笋生长的优良自然条件,绿芦笋总面积已发展到12000亩,是山东省重要的绿色出口创汇食品基地。2001年11月成立的莒县芦笋研究所,成功开发了芦笋茶、芦笋酒、芦笋汁等系列芦笋深加工项目,引进推广F1代芦笋新品种五千余亩。在日照市科学技术局的扶持下,洛河镇标准化绿芦笋种植面积当前已发展到 8000 亩,有机绿芦笋种植面积发展到 1000 亩。镇内拥有一处芦笋专业交易市场,五座芦笋保鲜库,三家芦笋茶加工厂芦笋产业化体系初具规模。[2]
3、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洛河镇该镇位于县城的西南部,据当地政府官方网站资料[3]显示,该镇辖区342平方公里,14个行政村,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万人。境内群山环绕,沟壑纵横,气候温和,汉江一级支流黄洋河贯穿全境。有以黄洋河水系为主的河流12条,有狮子坝、丰坝、安坝三大平川,山水相间,土地肥沃。
人文环境
该镇人文景观宜人。如始建于唐朝兴盛历代的白云寺遗址,银真寺遗址、莲花塔和穆大王寨遗迹,清朝著名画家甘棠的故里,以及洛河人民不畏邪恶抵抗侵略的历史见证“洛河教案碑”等。自然景观如南坪街奇山怪石,岱峡的榕洞,丰河的飞流,小岚河的灵秀,清水河的清幽,凤凰尖的险奇等。随着绿色生态农业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物保护工程,洛河旅游开发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进一步彰显。
基础设施
该镇基础设施完备。丰富优质的水资源使工业、生活用水极其方便。35kw的变电站保证着全镇各行各业的用电。公路贯通各村、纵横境内,北连安康,南达重庆,距汉白公路仅30公里,南来北往畅通无阻。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通讯网络覆盖全镇,通讯信息服务全面快捷。中心小学、普通中学以及中心医院,为全镇提供着良好的教育、医疗服务。集住宿、饮食、娱乐于一体的服务业,热情周到,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自然资源
该镇矿产生物资源丰富。有高品质重晶石、硫铁矿、板石等矿产,储量都在数千万吨以上。镇内森林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80%以上,有竹、松、杉、榔、紫等植物资源和大鲵、雉、果子狸等20余种珍稀保护动物。全镇有茶园9000余亩,桑园5000余亩,白山羊2万只。丰富的资源环境的宽松的环境,使洛河具备了大开发、大发展潜能和基础。
经济发展
该镇工矿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有重晶石采矿企业8个、加工厂3个,其产品享誉全国,远销日本等国际市场。有名茶加工厂5家,小水电企业3家,建材企业2家,引资5000万元的黑钡粉加工企业正在筹建中。优势的资源、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为洛河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创造了优越的空间和长足发展的前景。
洛河镇紧紧围绕“123” 工作思路,即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发展主线,主攻以茶桑为主的产业和重晶石为主的工业两大突破;狠抓以交通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计划生育为主的社会事业建设,以关注民生为主的和谐社会建设的三大建设。扎实推进镇域经济社会突破发展,奋力建设安康经济强镇。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4]总人口
14734
男
8082
女
6652
家庭户户数
4424
家庭户总人口(总)
14721
家庭户男
8071
家庭户女
6650
0-14岁(总)
3343
0-14岁男
1774
0-14岁女
1569
15-64岁(总)
9782
15-64岁男
5442
15-64岁女
4340
65岁及以上(总)
1609
65岁及以上男
866
65岁及以上女
743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4479
当地特产
茶叶,大鲵,黄姜,姜种,山羊,竹笋,干果,野菜
下辖村[5]
洛河街村
丰坝村
安坝村
洛河镇洛河街村
洛河镇牌楼街村
双垭村
莲花台村
狮子坝村
线河街村
三关店村
南坪街村
岱峡河村
三坪村
清水河村
六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