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坟:孔安国《尚书传序》:伏羲、神农、黄帝之坟,谓之以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八卦之书,谓之八索;九州之志,谓之九丘。左丘明春秋昭公十二年传成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可见此等文籍,当时确有,孔子据以修订,而名为经。
2。三坟,三皇之书,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尚书序》;“坟”有大的意思.
,《三坟》里的“坟”字,其实是指当时的图书载体和文字载体是用土制成的,它可能是一种类似两河流域的泥版,也可能是陶版(包括陶制器皿)。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土也包括石头,因此《三坟》之书,也可能采用石板载体。事实上,人类很早就在泥土上和石头上作画写字了,例如,直接在泥地上刻画(中国文字的发明,就曾受到鸟兽足迹的启发),在洞穴上和岩石上作画,在卵石上写字(这种有字的石头,被称为会说话的石头),而古希腊人所说的象形文字的本意是指埃及人刻在石头上的圣字,摩西在西奈山从上帝那里获得的《十戒》,也是刻写在石板上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汉字的坟,也可以解释为有文字的泥版。原始先民作述于石板或陶板上,着土坑埋石于其上,基部坟起,以“坟”代指,可备一说。
3。<文心雕龙宗经>:皇世三坟,皇,三皇,指庖牺,女娲,神农,一说谓天皇,地皇,人皇(《史记 三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