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份,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080个单位入选,琼海市的蔡家宅名列其中。
琼海市博鳌镇留客村的蔡家宅建于1934年,是印尼富商蔡家森等四兄弟共同建造的一个建筑群落。四座建筑风格相似,外观酷似城堡,坐东南、向西北,其中以蔡家森住宅规模最大。
从海口市沿东线高速公路驱车100公里,下高速公路往博鳌镇方向行驶10公里,路边左侧有个莫村村委会的路牌,向左侧行进两公里左右,到达莫村村委会留客村。
在村子的东南面,沿着一条蜿蜒的水泥路前行,在葱郁的林阴中赫然见到一片高墙大院。这就是被称为海南侨乡“第一宅”的蔡家宅。
记者来到蔡家宅时,宅门紧锁,空旷的豪宅不见人影。我们在村中找到一位名叫蔡开才的八旬老人,他热情地带记者找到了代管钥匙的村民韩新元。
大宅的看护人扭开铜锁,“吱呀”一声推开厚重的木门,记者眼望豁然一亮,一股昔日的浮华迎面扑来,让人充满敬畏。
跨进宅门,是个封闭式的天井,仰头一望,二楼上的雕花围栏绕天井一周,透出一股奢华和富贵。
这是昔日漂泊印尼的富商蔡家森的宅院。它像一座坚固、大方、豪华、新颖、别致的城堡,宅院为砖、瓦、木、水泥钢筋混合结构组成的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该宅院厅堂三进,天井两个,两侧有横廊楼阁多间,四周有厨房、柴房、卫生间、浴室、猪舍等。天井之中设有花木墀,全宅院是一座庞大而完整的二层三厅四合东西式楼房建筑。
蔡家森宅院占地600多平方米,宅院共开大小门户35个,大小窗户104个,宅院四通八达,上下连通,堂屋、横屋以及前后井庭相互环抱,结构紧凑牢固。整幢建筑高大森严,气势非凡,令人肃然起敬。
记者在蔡家宅内游览,宛如在迷宫中穿梭。宅院内的每一处建筑富有特色、个性张扬。
踩着墙角“咚咚”作响的木梯拾级而上,记者站在二楼栏栅边居高临下凭栏远望,远处的村落如景中画,近边的大宅院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建宅的主人漂洋过海,创业发家后荣归故里,倾力营造这片光宗耀祖的大宅。他们见多识广,将古老的民族传统风格与南洋气派有机地结合,营造出这片与本土建筑迥异的建筑群,令人叹服。
古色古香的民族特色中,包涵着浓郁的南洋风格。屋宅的前檐雕刻着飞翘的龙头,门窗木雕是精致的传统技艺。立柱花栏又有西式的立体花盘和古罗马人像雕塑。屋顶既保留海南民居的飞檐翘脊,又有机地揉合西方的方、圆、孤形线的图案浮雕。
院内前、后庭和上、下楼都有走廊楼梯相连,遇到下雨天,足不湿鞋可以走遍宅院内的每一个角落。紧密衔接的环廊具有挡风遮光蔽雨的功能,因此一年四季,大宅内清爽宜人,和煦如春。
此外,蔡家宅是个固若金汤的安全建筑。大门外侧的楼梯间暗藏着射击孔,可有效地防止盗匪侵袭,屋内的人无后顾之忧。
蔡家宅的厅堂和庭院内,嵌铺着彩色花纹地板砖,虽然历经70多年的岁月沧桑,依然光鲜如新,完全可与现代的瓷砖媲美。这些精美耐磨的地板砖都是建屋的主人从南洋用船运回来的。片片瓷砖,都是从异国他乡远渡重洋而抵达留客村的,凝聚着主人的一腔心血。
留客村约有400年的历史,共有176户,居住着蔡、莫、余、朱、陈、韩、王、卢、周、覃十个姓氏。其中旅居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澳门等地的华侨就有1000多人。清末,留客村的青壮年男子大都从村口的古渡口乘船经万泉河漂洋过海当“番客”出外谋生创业。
蔡家宅的主人蔡家森有四兄弟,父亲早逝,家境贫寒,蔡家森带着两个弟弟跟随“去番”的热潮,前往印度尼西亚谋生。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从事橡胶种植和船务航运,经过多年奋力打拼,蔡家兄弟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富商和印尼“番客”中的侨领。
像很多从海南出去的“番客”一样,发家致富的蔡家兄弟心中牵挂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家园盖祖屋,衣锦还乡,耀祖光宗。1934年,蔡家森回到琼海留客村,和兄弟们一起盖起了蔡宅。蔡家宅每幢宅院的厅堂都设置了供奉祖先牌位的“公阁”。蔡家宅的“公阁”很高,每次烧香祭祖时要用梯子上下。
豪华富丽的蔡家大院只热闹了几年。1939年日军侵琼时,蔡家兄弟又撤回印尼,家屋只剩下不肯离开故园的老母亲和照顾她的仆人。蔡家森的母亲去世后,这座豪门宅院在孤寂中开始了无尽的守望,成为一座空宅。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海外的蔡家后人才从国外回到故园的大宅中拜祭先人。
蔡家宅现在由蔡家的后人委托村民韩新元看管。蔡家大宅代表着一段历史,也代表着一种建筑文化,充满着神秘和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