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嘎土 藏语名称。高原温带半干旱灌丛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腐殖质层呈棕灰或灰棕色,弱粒状结构,下接棕色或褐色土层,团块或块状结构,淀积层呈淡棕或灰白色,为含砂姜、脉纹状石灰新生体的土层或石灰胶结层。土壤质地较轻,有机质含量1—2%,呈中性到碱性反应。除小部分为农地外,多作樵牧用地。
阿嘎土,是西藏藏式古建筑屋顶和地面普遍采用的传统材料,夯制出来的阿嘎土屋(地)面既美观、又光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但是,阿嘎土的抗水性能差,其内部的粘性材料容易被雨水冲刷,在日晒雨淋下变得越来越粗糙,致使雨后的屋面普遍漏水,漏水后再打阿嘎土,屋顶越来越沉导致房屋变形,这也成为藏式古建筑致命的弱点。
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的保护维修工程中,阿嘎土也同样成为困扰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一大难题。
1992 年,李岚清同志视察布达拉宫时就指出:“不能年年打阿嘎,年年漏雨。能否对阿嘎土进行‘改性’,在维修古建筑中增加科技含量。”根据这一指示,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三大重点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办委托北京凯莱斯建筑技术有限公司对传统材料阿嘎土进行“改性”科研。
2000 年,阿嘎土的“改性”科研被提上了日程,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在加拿大有关科研机构的协助下,北京凯莱斯建筑技术有限公司对阿嘎土的材料成分进行了科学分析,并经过反复试验,用两年的时间研制出了“阿嘎土改性外加剂”配方。通过对传统阿嘎土添加改性外加剂以后,改善了物理、化学性能,提高了抗压强度、抗冻融性能及防水性能,形成了刚柔相济的复合防水体系。针对过去阿嘎土的配比和密度均由匠人经验掌握、质量没有保障的弱点,科技人员还认真分析了阿嘎土的化学特性,研究出科学细密的配比方案。
2003 年4月,改性阿嘎土的科研成果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专题论证,认为已经具备在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条件。工程技术人员在布达拉宫红宫后约普西屋面及女儿墙帽顶处进行了改性阿嘎土中期试验,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改性”阿嘎土试用工作正式启动,同时也决定在罗布林卡和萨迦寺选择较小面积的屋面进行分项工艺试验,取得成果后进行较大面积的推广使用。
目前,工程技术人员正在对阿嘎土及相关辅助材料如砾砂、黄土、石灰等原材料的取料点、品质、储量进行调查检测,以确保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