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浦口点将台在浦口区东、南门两镇的交界处,有一座峻峭壁立的红石山。它由西北向东而来,好似一条昂首甩尾的巨龙,被东移的长江搁浅在陆地上,龙首正好伏附在公路旁俯瞰长江,默默地回首着往事……这就是南京江北地区人人皆知的“点将台”。根据史书记载,它应该称为“中敌台”,“点将台”则与传说有关。
石磴萦纡踏碧苔,层楼高敝绮窗开。
隔江斜日雨初霁,无数好山飞过来。
这首七绝《雨后登中敌台》,是清代浦口人郑景元即景抒怀之作。雨后的中敌台更显得巍峨壮丽,令人豁然开朗,心旷神贻。
据《江浦埤乘》记载:“中敌台在浦口城上,城踞浦子山,台筑其岭,巍峨壮丽,俯仰江天,万汇在目,为浦口第一名胜。”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l年),明王朝为着南京门户的需要,在今东、南门镇一带,建起了一道周长十六华里的浦口城。明弘治十六年到正德十二年(公元1503年------1517年),长江水改道北移,冲塌了浦口城南面的一段城墙和“清江”、“望京”两座城门,这时的江水沿浦子山、平山、宝塔山下冲刷而过。时隔百年后,也就是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大司马黄克缵亲来浦口视察,他认为: “浦城为南京之保障,缺一面与无城同,其当修筑……山势可依则依之,江流宜避则避之……..”他的建议和上疏在大司空丁宾、少司空罗朝国等朝廷官员的支持下,很快得到批准。修补被江水冲塌的城墙南段,从明万历四十五年十月开始动工,到万历四十六年夏末竣工(公元1617年------1618年),历时近一年,补造好浦口城南面的城墙899丈,同时增建了一座瓮城,四个门券,九个水洞,七座敌台,这中间也包括了“中敌台”。 《江浦埤乘》载曰:“浦子山突起一峰,旧在浦口城中央。明弘治中江水北徙,南城尽圯。万历中改筑城跨其上。今城墙下,巨石壁立,陡绝千仞,犹想见怒涛冲激时也,上有中敌台。”
新建的中敌台:“基高丈余,方广四、五丈,空其下,?L石为券,纵横交错,通达往来。”后在清朝顺治、嘉庆年间也进行过维修。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浦口多次激战,中敌台被毁于兵燹之中。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再次重修浦口城时,又重建中敌台。可惜这次再建的中敌台,在浦子山上屹立了六十个春秋便全部倒塌了。所幸我区两位老先生家中还保存着一张中敌台倒塌之前的照片,这张照片使我们得观当年中敌台的外貌,并为将来的复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据《江浦埤乘》载:“中敌台……上有楼三楹,重檐飞宇,户牖通明,即旧志所谓尺五天也。”
中敌台建造之初,本为军事之用,但由于它气势雄伟,独具一格之故,很快成为人们看长江、观景抒情的“浦口第一名胜”。明清时期许多文人墨客,常携酒相邀,登台赏景,题诗留字。中敌台上曾有“留都屏翰”,“江表壮观”,“江山雄丽”,“尺五天”等匾额。这既是一些名士的即兴之作,也说明中敌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貌,浦口人李可植的一首《随外舅孙阿汇家大人登尺五天》七律,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情景。他写道:
露澌林木暑初收,次第追随到石楼。
江上数峰青过雨,山中七月气全秋。
云低树杪巢禽梦,燕乱江清舞翼流。
携句呼天当在此,安能十日共夷犹。
说到中敌台,必然要提到点将台。关于点将台,虽然县志上没有翔实的文字记载,但它的流传之广,都远远地超过了中敌台。
关于“点将台”,至今在浦口地区还留下两个脍炙人口的传说。真是“无巧不成书”,这两个传说偏偏都和姓“韩”的人有关,而且这两个姓“韩”的又都是统军之帅。传说之一是:
点将台下有个藏兵洞,一直通到安徽省滁州境内的琅琊山后。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有大功的淮阴候韩信,在此与楚霸王项羽相遇。项羽自持英勇无比“力拔山兮气盖世”,要与韩信决战。当时,韩信兵少将弱,不是项羽的对手。如何退敌呢?只有智取。韩信便登上了浦子山巅的一个平台说: “我这里有千军万马,你岂是我的对手?”项羽不信,说: “视此弹丸之地,焉能伏有重兵,只有眼见为实。”于是韩信手摇令旗,指挥一队队服鲜器利的兵马从项羽阵前列队走过,绕后山西北而去。韩信的兵马源源不断,竟走了三天三夜。人们不禁要问:“韩信的兵马,怎么一下子出来这么多?”原来这些兵马都是由滁州琅琊山后的山洞进去,从点将台下的藏兵洞出来,如此循环往复,使人觉得真有千军万马了。项羽目睹韩信的兵马三天三夜还没走完,吓得不战自退,这也正是霸王的有勇无谋之处。
点将台的另一传说是与南宋的韩世忠有关。韩世忠是和岳飞同时的抗金英雄。金兀术五进中原时,被韩世忠的军队在镇江打得往北败逃,后被围困在长江之中。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也是位著名的“巾帼英雄”,她为了有力地截击金兀术部队,亲自爬到战船一、二十丈高的桅杆上,擂响战鼓指挥兵士作战。据说,梁红玉一手拿鼓锤击鼓、一手拿令旗指挥。由于她登得高,望得远,兵士们就根据她手中的令旗指向东就打到东,指向西就打到西,打得金兵无藏身之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梁红玉击鼓抗金兵”。金兀术大败后,正准备从逃跑老路?D?D浦口的宣化渡北去,忽然发现北岸一座高山顶上,宋兵列好阵势,整装待命;还见一个山洞口,不断有一队队兵马走出,金兀术吓得既不敢南进,又不敢北逃,以至最后败走死港“黄天荡”,险些丧了命。
据说金兀术在长江中望见的那座山就是“点将台”,而台上所摆的阵势,是韩世忠为了配合梁红玉一举击败金兵而布的疑兵,虽然他们兵将不多,但却能出奇制胜,美名传扬。而“点将台”也随之声名大震,流传至今。不过有人说是从韩信开始有的,有人说是从韩世忠开始有的, 还有人说: “藏兵洞就在点将台山下,的的确确通到滁县的琅琊山后。解放三十多年,谁也没有发现这个洞。1982年文物普查之际,文物干部在当地老人的指点下,终于在山底部找到了一个有20平方米方园的大洞口,但是否就是“藏兵洞”,有待进一步证实。
据东门镇已故老人曾庚林回忆:他爷爷年幼时,曾见有人下过此洞。当时,下洞的人腰系长绳,绳通洞口的铃铛上。洞口上的人如听见铃铛响,赶快将入洞的人往外拉。很可惜,下去的这位壮士,没走多远便拉铃返回洞口。这位壮士出洞以后说:“洞内很宽,可四马并行,但太深、太冷,不敢再进。”还有人下去看见洞内的死马尸骨。
据已故老人靖应 昆鸟 说,解放初期,在农机校和农机分院搞基建时,他参加挖土工程。在点将台山下由东南至西北方向,他亲自挖出和看见一段砖石路,而且铺得很有规则。这是否和藏兵洞有关?是否是洞底之路?有待新的发掘。
据安徽的史料记载,在滁州琅琊山上的琅琊寺后有“雪鸿洞”。当地也有人说此洞通往浦口点将台。而且还记载了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曾进过“雪鸿洞”,一游之事。这里面有史实,也有传说,但却有惊人的巧合,期望有朝一日揭开这个历史之谜。不过,据此推断,点将台与韩世忠的关联似乎更符合历史事实。
《江浦埤乘》除了只简单地提及:“相传为韩侯台,台下即其藏兵处。”之外,还录有清代道光年间,浦口人韩印的一首《立春日偕兰三秋浦王九远山登中敌台》七律诗句:
待到春深春尚寒,行春小步乐盘桓。
天低碍我登城啸,山远邀人隔浦看。
萍水交游心境合,鸿泥踪迹指声弹。
崇台传有英雄事,莫说来游我姓韩。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首诗的后两句也说明了点将台和姓韩的有关。如果从传说自身历史来看,则流传了千百年。
说来扫兴,点将台还有一个可怕的谐音“雅号”------点僵台。清朝咸丰年间,清军在浦口残酷镇压太平军,他们杀人如麻,尸积如山,以致无人掩埋,暴尸荒野。战后,浦口活着的人竟“二十而不得一焉!”人们遂在焚毁的中敌台南面,堆起一座“白骨大冢”(见《江浦埤乘》),故有“点僵台”之说。这无疑是清政府残酷镇压太平军,屠杀无辜的罪证。
今天,当年号称“浦口第一名胜”的中敌台已荡然无存,只留下明万历四十六年,翰林院侍读、国子监祭酒顾起元撰文的《重修浦口城记》石碑,横陈山巅。这块明碑,现已列为浦口区文物,它是历史的见证之一。
虽然中敌台有翔实的历史记载,点将台只是传说,但浦口人更相信它是点将台。时至今日,人们仍称其为“点将台”,甚至连山下的公共汽车站、马路,都称为“点将台汽车站”, “点将台路”。 “点将台”遗址自1984年起,己列为浦口区文物保护单位,并将上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规划入南京《大江风貌区》江北沿线的主要建设之中。
2、周瑜点将台点将台坐落在星子县城内,相传此台为周瑜操练水军点将之处。台高6.85米,平而呈长方形,石结构。
归林村一带,著名的古战场桑落.程营一词缘于三国大将程普,当年那场战争就在长江边打响.不过这一带不是前线,是吴军的后防线和军事补给线.之所以选择这,是因为这的地理优势.临鄱阳湖居长江靠雷池,进可攻退可守.所以说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的周郎深深的明白这一点.再说有天然的芦苇荡做掩护更是选择这的合理条件.程普就在此处扎营.后人为纪念这场战争给这取名程营. 归林缘于陶潜在此隐居时写在门楣上的两个字---"归林".此地曾是三国周瑜的点将台.他曾在这修建了著名的防御工事---点将台.此台,依水而建.南临鄱阳,中居长江,北依雷池.得天独道的黄金水道让他成就了赤壁之战.此地划九州,按八卦之形建成.州上植桃树,按八卦之意所建.又植九柳作标示.有九州,一湖,一池,一台.湖的名字叫曹湖,台的名字叫点将台.池叫小池.中间一洲为程普营帐.其余为卫所.周围芦苇片布.还有一圩是陆逊之子陆抗修建,名叫陆圩.中经百年战争和水火,其柳只剩下5棵,陶潜来时见此五柳,被其形态深深的吸引.在此著庐隐居,芦苇的草屋早不见其痕迹.留下的只有传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本是九州中的一州,在南岸.陶潜所著的《桃花源记》就是记录这一个地方,其入口在段窑。历史上的桑落极其不平静。大大小小的战争就不下百次。从“勿入雷池”到“西起九江不含”中国的战争史,就是一部桑落的地方战争史。桃花落了,后遂无问津者。如今有谁记得世外桃源人?
◇历史故事◇
在荆州城西北20多里的八岭山中部偏南的山麓,有一眼泉,水深200cm,泉眼的形状象一个马蹄印,直径85cm;泉水清凉,久旱不枯涸,久雨不涨满。这眼泉是关羽发现的,后人附会一个故事,说泉水是赤兔马用前蹄刨出来的,因而取名马跑泉。泉眼旁边,有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立的石碑一块,碑文记着马跑泉的故事。
故事说,刘备借得荆州后,在城西的校场操练人马,准备北伐中原。那时曹操刚在赤壁战败,撤离南郡,退守襄阳、樊城一线,派大将曹仁镇守。于是,曹刘两军处于对峙状态。
有一天,关羽率领军队在校场演练阵式,忽然有一匹快马从北面跑来。这匹马跑到关羽面前停下,从马上跳下一名小校,喘着大气禀报:“将军,主公在当阳(今荆州城北30公里外)被围,情况十分危急,请将军速去救援!”
刘备上次曾在长坂坡被曹军围追,差点丢了性命。这次怎么又被曹军围住呢?原来,这天刘备带了一支人马去巡视,不料曹军也有一支人马在此。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两军就在边界上打起来。刘备带的人马少,渐渐地被曹军围住。他立即派一名小校冲出去搬救兵,这就是骑马跑来的那位骑手。
3、新源县点将台位于新源县阿勒马勒乡东部5公里南侧山坡,南靠那拉提山,东西北三面开阔。长400米,宽300米,高10米,北距巩乃斯河800米。是别失八里王屯军巩乃斯河谷时的“点将台”。
公元1321年左右,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西察台汗国于1370年被帖木儿王朝所页。东察合台汗国即蒙兀儿斯坦,蝗朝因其以别失八时(今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为首府,故名。
别失八里第一代君主为也先不花。第二代君主是秃黑鲁·帖机,他第一位在今新疆地区信仰并推动伊斯兰教的蒙古汗王。秃黑鲁·帖机死,其幼子黑的儿火煮别失八里王。
14世纪下半叶,(西察合台汗国后裔)帖木尔帝国逐渐强大起来,曾7次远征东察合台地区。1389年,袭击了也儿的失河畔黑的儿火者后王的王帐。帖木儿本人还在额敏河畔设立他的斡尔朵(宫帐),并以此为踞点进攻蒙兀儿斯坦,迫使黑的儿火者屈服。为了逃避木尔的压迫,黑的儿火者将他的牙帐迁到蒙兀儿与畏兀儿斯坦(库车、吐鲁番)之间的巩乃斯河深处,这种形势一直延续到马哈木王。
尤乐都斯:隋唐时,把那拉提的东地区称之为尤乐都斯。“尤乐都斯”,突厥语,“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