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ài
是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物质。氨基酸的分子最小,蛋白质最大,两个或以上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若干个肽键从而组成一个肽,多个肽进行多级折叠就组成一个蛋白质分子。蛋白质有时也被称为“多肽”。
肽是精准的蛋白质片断,其分子只有纳米般大小,肠胃,血管及肌肤皆极容易吸收。
肽的概念
肽 (peptide)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氨基酸以肽键相连的化合物,是介于大分子蛋白质和氨基酸之间的一段最具活性、最易吸收、生理功能效价高的一种崭新营养。一般都由L型α-氨基酸组成,也称多肽,是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活性物质。它们的化学结构式如图。
R是不同氨基酸的侧链。因氨基酸的组份和顺序各不相同而组成不同的肽。由两个氨基酸以肽键相连的化合物称为“二肽”,以此类推,有9个氨基酸组成的化合物称为"九肽",由多个氨基酸(一般为50个,也有称100个的)组成的肽则称为多肽,组成多肽的氨基酸单元称为“氨基酸残基”。肽键将氨基酸与氨基酸头尾相连。
分子量段在5000~180之间的才能称为“肽”。分子量段在5000~3000之间的肽称为“大肽”;分子量段在3000~1000之间的肽称为“多肽”,分子量段在1000~180之间的称为“小肽”、“寡肽”、“低聚肽”,也称为小分子活性多肽,一般由2~6个氨基酸组成。 (摘自“全球肽网”)
肽的种类
多肽大体上分为:多肽类药物和多肽类保健品。
1.传统的多肽类药物主要是多肽类激素,近年来对多肽类药物的开发已经发展到疾病防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以下各领域发展较快。
1.1抗肿瘤多肽肿瘤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最终都要涉及癌基因的表达调控。现在已发现很多与肿瘤相关的基因以及对肿瘤产生作用的调控因子,筛选与这些基因及与调控因子特异结合的多肽,已成为寻找抗癌药物的新热点。如生长抑素已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内分泌肿瘤;美国学者发现了一个能在体内显著抑制腺癌的六肽;瑞士科学家发现一个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八肽。
1.2抗病毒多肽病毒通过与宿主细胞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吸附细胞,依赖其自身的特异蛋白酶进行蛋白加工及核酸复制。因此可从肽库内筛选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的多肽,或能与病毒蛋白酶等活性位点结合的多肽,用于抗病毒的治疗。目前,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已从肽库内筛选到很多具有抗病毒性的小肽,有些小肽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004年6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传出消息,该所承担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SARS冠状病毒细胞融合机制和融合抑制物研究",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现代病毒学研究中心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实验证明,所设计的HR2多肽能够高效抑制SARS病毒对培养细胞的感染,有效抑制浓度在几个纳摩尔(nmole)浓度水平,合成和表达的HR1多肽的病毒感染抑制实验以及HR1与HR2的体外结合实验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所研制的阻止SARS病毒融合的多肽药物可以预防病毒的感染,对于已感染病毒的患者,则可阻止病毒在体内的进一步扩展。该多肽药物具有预防和治疗双重功能。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已合成出能有效阻止和抑制SARS病毒侵入细胞的9个多肽。
1.3多肽疫苗多肽疫苗与核酸疫苗是目前疫苗研究领域内较受重视的研究方面之一,目前世界上对病毒多肽疫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如1999年美国NIH公布了两种HIV-I病毒多肽疫苗对人体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国外学者从丙肝病毒(HCV)外膜蛋白E2内筛选出一种多肽,它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美国正在开发疟疾多价抗原多肽疫苗;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多肽疫苗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我国在多种多肽疫苗研究方面也已做了大量的工作。
1.4细胞因子模拟肽利用已知细胞因子的受体从肽库内筛选细胞因子模拟肽,近年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外已筛选到了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人促血小板生成素、人生长激素、人神经生长因子及白介素-1等多种生长因子的模拟肽,这些模拟肽的氨基酸序列与其相应的细胞因子的氨基酸序列不同,但具有细胞因子的活性,并且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小等优点。目前这些细胞因子模拟肽正处于临床前或临床研究阶段。
1.5抗菌活性肽当昆虫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时会产生大量具有抗菌活性的阳离子多肽,目前已从中筛选出百余种抗菌肽。体内外实验证实,很多抗菌肽不仅有很强的抗菌、杀菌能力,而且还能杀死肿瘤细胞。
1.6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多肽很多植物中含有具有降血压、调血脂、溶血栓等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不仅可用作药物,亦可用作保健食品。现已发现其中很多有效成分是小分子肽,因此从植物中发现新的活性肽并进行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多肽类药物研究的热点途径。
1.7诊断用多肽多肽在诊断试剂中最主要的用途是用作抗原,检测相应病原生物的抗体。多肽抗原的特点是比天然微生物或寄生虫蛋白抗原的特异性强,且易于制备。现在用多肽抗原装配的抗体检测试剂包括:甲、乙、丙、庚型肝病病毒、艾滋病病毒、人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梅毒螺旋体、囊虫、锥虫、莱姆病及类风湿等检测试剂。使用的多肽抗原大部分是从相应致病体的天然蛋白质内分析筛选获得,有些是从肽库内筛选获得的全新肽。
2.我国目前多肽类药物及保健品的研究与生产概况
2.1多肽类药物的研究与生产概况
近年来,随着药学、医学、医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理论及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多肽类物质的生物活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该类物质的研究也涉及到很多新的领域。我国在多肽类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方面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新的药物不断开发、被批准生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国家标准、近几年已获生产批准文号以及近年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的多肽类药物。我国多肽类药物创新性不够,很多种新药是以改变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方式出现,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
2.2多肽类保健品的研究与生产概况
近年来,我国的多肽类保健品市场日趋繁荣。目前我国有多个企业将一些来源于动植物的小分子活性肽开发为保健品。这些保健品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和较高的吸收率,在国内市场上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例如,我国第一个实现多肽产业化的企业——武汉九生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近年来在多肽类保健品的研究和开发上投入较多,先后有“三九蛋白肽”口服液、“三九牌大豆多肽”口服液、“谷胱甘肽”口服液、“苦瓜多肽”口服液等产品投入市场。采用酶法以不同的动物、植物、藻类等来源的蛋白质为原料,先后生产出100多种肽类产品。预计在今后几年内,这类产品将成为多肽类产业的主要产品。
2.3我国多肽类药物生产企业概况
据不完整的统计,全国目前从事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生产的制药企业有400多家,其中约80%的企业均生产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多肽类药物,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和市,如北京、上海、广东、吉林、浙江、江苏、山东等。在这些厂家中,约80%采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生产,有的还采用提取分离法、酶解法以及固相合成等方法进行生产。其中上海科肽引入国际最新技术,每年为国内客户提供上千条多肽合成,国内有些企业与国外相关企业合作,正在建立规模化的多肽类药物生产基地
3.我国多肽类药物发展方向与前景
3.1 开发新的多肽类药物资源
目前我国获取活性多肽仍然是以人和动物来源为主,然而多肽类物质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对其来源有待进一步拓宽。新的多肽类药物资源的寻找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1 动物脏器等的进一步综合利用在动物的脏器、组织内含有难以计数的不同类别的活性肽类物质,每种物质都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或活性。因此,目前已用于提制某种肽类药物的原料,仍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如提制胸腺素或胸腺肽的胸腺组织,还可从中提取淋巴细胞抑素等物质。对一些以前开发较少的脏器也可以进行新的开发,以发现新的多肽类来源。另外,还可利用不同生物同一类型组织获得同种生物活性多肽,也可以扩大原料来源。
3.1.2 植物资源的充分利用由植物来源的活性多肽目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已经从植物中通过酶解、分离、纯化获得了很多活性肽并开发为新药和保健品,如从某些蔬菜、豆类、薯类、谷物等中制备了多种有发展潜力的活性肽。从传统中药材中制备活性肽也将是肽类药物研究开发的方向。
3.1.3 昆虫多肽的开发昆虫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种群,除海洋之外,几乎所有的生态环境都有昆虫存在。研究发现,当昆虫受到外来病菌的侵袭时,体内会产生大量的抗菌肽,这些抗菌肽可以迅速杀灭病菌。到目前为止,在昆虫中已发现大量的抗细菌肽、抗真菌肽以及既抗细菌又抗真菌的抗菌肽。这些抗菌肽对病毒、原虫及癌细胞也有作用,并且对高等动物的正常细胞无毒害作用。
3.1.4 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海洋是一个蕴藏着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宝库。地球上的生物资源有约80%存在于海洋,其中约有50万种动物,13 000余种植物,因此开发海洋多肽类药物大有可为。
3.1.5 微生物资源的利用微生物种类难以计数,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代谢各异,因此微生物是产生生物活性物质的源泉,包括活性肽,如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就是微生物产生的多肽。微生物是取之不尽的多肽源泉,特别是氨基酸残基经过修饰的多肽。
3.2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多肽类药物的生产和改进
通过10多年的跟踪研究与创仿相结合的开发阶段,目前我国的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已开始步入自主创新时期,尤其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多肽类药物将成为我国今后多肽类药物生产和改进的主要途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 新型活性肽突变体的研究为了改变天然活性肽的某些性质,通过基因定位突变的手段对其结构进行改造,已经获得的突变体有人降钙素突变体、重组水蛭素突变体等。通过定位突变可以达到增强药物的稳定性与生物活性,降低不良反应等目的。
3.2.2 融合蛋白的研究目前研究制备的融合多肽有:水蛭素12肽/尿激酶融合蛋白,具有溶栓和抗栓的双重功能;穿膜肽HIV-Tat49-57/CTL 表位融合多肽疫苗,穿膜肽HIV-Tat49-57可将人黑色素瘤分化抗原MART-1 的HLA-A2 限制性CTL 表位多肽携带进入活细胞;作用于HIV包膜蛋白亚基gp41的多肽类融合抑制剂,具有抑制HIV 与靶细胞融合的活性等。
3.2.3 克隆天然活性肽基因、重组表达新的多肽类药物已表达获得人胰岛素、南瓜胰蛋白酶抑制剂I、人纽表位肽12、人心钠肽等。克隆天然活性肽基因、重组表达新的多肽类药物仍将是多肽类药物产业化的主要方向之一。
3.2.4 表面展示技术在多肽类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表面展示技术是一种新的基因操作技术,它使表达的外源肽以融合蛋白的形式展现在噬菌体或细胞表面,其总体称为表面展示库。在展示库中每一个噬菌体粒子或细胞只展示一种序列的外源肽,表面展示术将被展示的多肽与其基因联系在一起,构成庞大的构象库,从中可以选择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多肽。这些多肽可能根本不存在于自然界,或是野生型多肽经改进性能后的突变体。针对药物作用靶目标的特点在这一构象库中进行有效筛选,从而选出优良的多肽进行研究和开发。
3.2.5 利用酶工程生产多肽类药物酶工程是利用酶的催化作用进行的物质转换技术,是将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结合而成的新技术。采用酶工程生产的多肽类药物需通过固定化动物细胞来降低生产成本,这对于通过酶解蛋白质以生产活性肽的产业降低生产成本非常重要。
3.2.6 利用植物细胞工程开发研制多肽类药物近年来从植物中获得天然活性多肽成为多肽类药物的一个新的重要来源,随着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以植物细胞培养技术为基础生产天然的多肽类药物,特别是稀有植物产生的活性肽大有可为。
3.2.7 利用转基因动植物生产多肽类药物利用转基因动植物生产多肽类药物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已经利用转基因烟草生产了红细胞生成素,并利用转基因萝卜生产了干扰素。利用转基因动植物生产多肽类药物生产多肽类药物产量高,成本低,利用无土培养植物的根分泌表达活性多肽值得重视。
3.2.8 利用组合化学与药物高通量筛选相结合的技术开发多肽类药物组合化学技术使一次合成成千上万的多肽成为可能,药物高通量筛选又可从成千上万的化合物中快速筛选出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将组合化学技术与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相结合,仍将是多肽类药物开发的重要途径。
3.3 多肽类药物的新剂型和新型给药系统的研制
多肽类药物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脂溶性差,难以透过生物膜,一般只能注射给药。但注射给药,尤其是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对患者来说是很不方便的。因此,在解决普通多肽类药物注射剂的稳定性问题的同时,其非注射剂型的研制也是我国医药产业寻求创新的一条出路。多肽类药物非注射途径可以分为肺部途径、黏膜途径(鼻腔黏膜、口腔黏膜等)、透皮途径、口服途径等,每一种给药途径均需要研制与之相适应的制剂或给药系统。
3.4 多肽类药物的化学修饰
将多肽与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可溶性化合物通过一定化学手段结合成复合物,可赋予多肽类药物一些新的优良性能,如:免疫原性降低或消失、不良反应减少;循环的半衰期延长;专属性强;物理、化学及生物稳定性增强。通常选用的高分子化合物有右旋糖酐、清蛋白、聚乙二醇(PEG)等,其中以PEG最为常用。目前我国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几种修饰后的多肽类药物已经获准临床试验,有的已经获得了生产批号。通过对原来的多肽类药物进行化学修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改进方法,将成为我国多肽类药物今后发展的一个途径。
3.5 新的适应证的发现
对于多肽类药物新的适应证的研究也很重要。有些多肽类药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但由于研究不够深入,往往只利用其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作用或视为副作用。因此,对多肽类药物多种药理作用的研究利用,也是今后开发值得进行的工作。
综上所述,我国多肽类药物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今后我国应进一步实现对多肽类药物品种的创新,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多肽类药物产业风格,力求在国际上打出自己的名牌,逐步扩大我国多肽类药物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同时,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重视和支持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一体化联合,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注重创新性的发展,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进程。(摘自《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报告》)
4、肽的应用分类:
主要分为医用类多肽药物,肽类抗生素,疫苗,农用类抗菌肽,饲料小肽,日化用化妆品,食品用大豆多肽,玉米多肽,酵母多肽,海参肽。
5、中国酶法多肽代表人物:邹远东教授
邹远东,多肽科学家、世界著名酶法多肽专家、联合国和平使者、全国企业十大创新人物、全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中国自主创新重大典型人物、世界多肽营养理论和实践创始人、奠基人、先行者。邹远东的主要成就是他在世界上创立了酶法多肽;他对人类的杰出贡献是对肽的“十三大新发现”;他研制的肽与同行最大的不同的是具有极强的活性和多样性;他在肽领域为中国在世界上争得20个世界第一;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生物活性肽的研究成果实现工业化的科学家;他研制的多肽在“分子量段分布”、“氨基酸组成”、“功能稳定性”、“无苦味”、“极强活性”和“绿色属性”六个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的产品已造福千万人。
邹远东是湖北广水市(原应山县)人,58岁,博士、高级工程师、高级研究员、高级经济师、高级营养师、高级营养技师、高级经营师,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教授,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基金会理事,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理事会理事,中国发明协会会员、中国肽谷-武汉九生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湖北三九长江实业公司董事长,湖北襄樊三九酿酒厂法人代表,温州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会高级顾问,山东阳信县政府高级顾问,东莞市常平镇(县级镇)政府高级顾问,山东烟台源力德海洋生物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新疆鹰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浙江杭州肽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科学中国人》专家委员,《当代经济》、《企业与企业家》高级顾问,《中国知识产权年鉴》编委,《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报告》撰稿人,兼任世界多家研究机构和技术团体专家、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技术顾问、高级评估师等。
2003年邹远东被联合国授予“和平使者”;2006年被评为“全国企业十大创新人物”、“中国改革创新优秀人物”;2006年还被中国政府评为“全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湖北省十大创新人物”、“全国自主创新重大典型人物”。他是湖北省第八届党代会党代表,列席湖北省委重要会议的企业领导人。
10多年来,邹远东先后发明“酶法多肽”专利29项,其中11项已实现成果转化,如“三九蛋白肽”、“三九牌大豆多肽”、“三九降脂肽”、“三九减肥肽”、“九生牌苦瓜多肽”等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的专利成果“三九蛋白肽”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中国工业5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南六省二市省市长联席会议重点协作项目”、“中国深圳首届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首个成交项目”、“中国重庆首届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首个成交项目”;他发明的“大豆多肽”,被国家列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无偿资助项目”,获得国家创新基金的扶持,他发明研制的“苦瓜多肽”,被世人称为“植物胰岛素”,又一次被列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无偿资助项目”,获得地方政府和国家创新基金的扶持。他发明研发全卵蛋白肽、大豆多肽项目分别获得湖北省和武汉市重大科技成果证书,他的多个生物活性肽项目先后还被列为“鄂港经贸洽谈会重点推荐项目”、“鄂澳经贸合作洽谈会重点推荐项目”,他发明研发的“大豆寡肽”于2004年被中国保健协会列为“中国保健行业重大事件”之一。他所领导的企业中国肽谷-武汉九生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他创立的酶法多肽产业的发展情况于2003年被中国国家发改委编入《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报告》一书作为中国生物活性肽产业发展的前景和方向。邹远东的29项生物活性肽专利先后获得国内外各种奖励200多项。2007年在第四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上,他的企业被评为“商标十佳企业”,个人获得“专利十佳”。他的系列专利先后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编辑出版的《中国专利信息》、《2005年中国知识产权年鉴》、《中国专利人大全》第五卷编入。
邹远东创立和奠定了“酶法多肽”的理论基础,是多肽理论创新的先行者、呐喊者和耕耘者。他著有《肽营养学》、《酶法多肽论》、《多肽与健康》、《狙击非典 中国肽谷》四部著作。先后发表酶法多肽学说论文300多篇,其代表作《肽引发21世纪营养革命》、《多肽的十大吸收机制》、《多肽的绿色属性》、《多肽狙击非典论》、《八看识好肽》、《生物活性肽:21世纪人类生命健康的宠儿》、《多肽改变人类生活方式》、《酶法多肽,直指现代病》、《多肽免疫,非典给人类催生的新补丁》、《现代新型免疫品三九蛋白肽》、《酶法多肽:事关十亿农民的点金大产业》等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他的理论掀起了“多肽热”“正引发21世纪营养革命”。他的论文《生物活性肽:21世纪人类生命健康的宠儿》获世界优秀论文大奖。他的有些论文被国家有关部门收藏,世界上很多盈利型网站将他的论文作为收费才能阅读的文章。邹远东多肽营养理论影响和指引着当今世界肽的研究的方向。《中国医药报》以《酶法多肽学说奏响肽健康主旋律》为题进行了整版报道。邹远东的多肽营养理论是100多年来肽研究的理论宝库中一枝崭新的奇葩。
邹远东崭新的肽理论正指引和影响着世界众多肽企业及研究机构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经营和发展。在他的理论和实践启示下,世界千万个企业进入肽这一新行业,一个新兴肽产业正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