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碧先生简介四川大学皮革化学与工程 教授 博导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男, 1958年6月生,毕业于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系皮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无党派人士。现为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皮革工程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担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常委理事、四川省皮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林产化学化工学会理事、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皮革工业专家组成员。2003年,获四川省“创新人才奖”,2000年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聘为皮革科技顾问和专家组成员,负责研究21世纪皮革工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成为我国该领域的第一个受聘学者。现已完成了18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论文144篇,其中28篇被SCI和EI收录,出版专著3本,其“无铬少铬鞣法生产高档山羊服装革”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被10个企业采用,年直接经济效益1500—2000万元,其下一步研究工作被列入国家863计划;“橡碗栲胶分子降解—金属络合制造鞣剂”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被我国6个化工企业采用,已累计实现产值2.5亿元。
石碧作为无党派代表人物,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四川省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四川大学 学术委员会委员, “ 211工程”建设项目“生物质化学、皮革与环境保护”负责人、世界皮网专家组总顾问。 2009年11月石碧当选为国际皮革化学家和工艺师协会联合会主席。
主要学术兼职:
2002— 中国皮革工业协会科技委员会主任
200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轻纺)学科评议组成员
2003— 国际皮革化学家及工艺师协会联合会(IULTCS)执行委(北亚地区代表)
1999—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皮革工业科技顾问
2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工学科评审组成员
1998— 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2— 中国林业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学会理事
2009—国际皮革化学家和工艺师协会联合会主席
Environ. Sci. Technol. , Ind. Eng.Chem.Res. , J.Chem.Tech. Biotechnol. 等期刊审稿人;《中国皮革》编审。
列入人才计划情况: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994年);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4年);
四川省跨世纪优秀青年科技带头人培养计划(1995年);
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995年);
宝钢优秀教师奖(1995年);
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7年);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2年);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0)。
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
主要科研方向: 制革化学;制革清洁技术;植物单宁化学;基于皮胶原的功能材料。
近5年作为负责人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
1.制革清洁生产技术,国家 863课题(2001AA647020),2001-2003年,100万元。
2.制革、磷肥及炼油工业清洁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 863课题(2003AA647020),2004-2005年,200万元。
3.天然产物和农副产品的化学改性及深加工利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325619),2004-2007年,100元。
4.以声化学为基础的新制革化工过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76029),2001-2003年,25万元。
5.具有生物活性的单宁化合物及其磷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9872025),1999-2001年,13万元。
6.以声化学为基础的新型制革过程及实验装置研究,教育部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2000-00105),2001-2003年,12万元。
7.基于皮胶原的吸附材料制备及吸附过程,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200200610010), 2003-2005,6万元。
8.H 2 O 2 脱毛和高pH铬鞣的机理及其串联应用的工艺平衡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999061025),6万元。
9.超声波强化制革污水治理效率的规律研究,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项目研究计划, 2000-2002, 12万元。
10.植物芳香族物质加压降解和加氢方法研究,四川省 重点 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01ZQ052-52),2001 -2003年, 7万元。
近5年的代表性专著和论文:
1. 石碧 , 狄莹 . 植物多酚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00
2. 石碧 , 陆忠兵 . 制革清洁生产技术 . 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4
近 5年代表性成果
1.无铬少铬鞣法生产高档山羊服装革,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0年
2.高效益清洁化制革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实施,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
3.水 解类和凝缩类栲胶化学改性制备精细化学品 ,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7月
4.绿色皮革化学品的研制和应用, 杜邦科技创新奖, 2000年
2石碧村又称石壁村,在福建宁化县城西23公里处,为禾口乡(1993年改名石壁镇)的一个行政村,是古时由江西至福建、广东的交通要道。唐初称玉屏,唐中叶改为石璧,五代改“璧”为“壁”,其后又谐音成石碧。
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森林茂密。在历史上客家人大迁徙中,大多数南迁的客家人都曾聚居此地,而后再陆续向外迁移。最多时,这里居住过100多个姓氏的客家人,因而被称为“客家摇篮”、“客家中转站”和“客家祖地”。
客家是“客而家焉”之意。客家人原是中原汉族,为避战乱,自东晋“五胡乱华”时开始第一次南迁。唐末黄巢起义后,又从皖、豫、鄂、赣的南迁第一站,迁至赣东南、闽西及粤东北边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经过赣、闽交界的宁都、于都一带,首先到达宁化,而后再迁往汀江流域和广东梅县等地。在以后年代的数次大迁徙中,最集中的聚居地也是宁化石碧。现海内外5000万客属后裔的族谱中,十之七八有祖先在宁化“石壁”住过的记载。据统计,客家主要姓氏中,有109姓以上是从宁化(主要是石壁)播衍到海内外的。广东梅州客家联谊会和梅州市方志办编的《客家姓氏渊源》(第一集)收录34个姓氏,其中有29个姓的祖先是从宁化迁出的。《华声报》报道,台湾至少有60多个常见姓氏中的600多万人口与石碧有关,其中300多万人是客家人,200多万人是传自石碧,又从闽南的南靖、平和、诏安、漳州等地迁往台湾。
这里保留不少客家遗迹,还保存着客家人的语言和传统风俗习惯。近年来接待海内外客家宗亲、学者1300多批,10多万人次。有公路直达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