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dōnɡ wú
1、泛指古吴地。大约相当于现在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晋书·食货志》:“ 东吴有齿角之饶, 西蜀有丹砂之富。” 唐 杜甫《绝句》之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宋 陆游《鹧鸪天·送叶梦锡》词:“家住 东吴 近帝乡,平生豪举少年场。”太平天囯 叶春森《建天京于金陵论》:“﹝金陵﹞包东吴而连北越,得其人主之,出可以战,处可以守。”
2、吴国(222~280)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孙权建立的政权。史称孙吴或东吴。孙权占据扬、荆、交,地处长江中下游一带,春秋时的吴国就建于此,曹魏也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其位处江东,也称“东吴”。
3.、东吴大学,创建于1900年,因为位于古城苏州,苏州古称吴,所以名“东吴大学”。是中国早期教学大学之一,其法学领中国之风骚,有“北朝阳,南东吴”之誉。
4、三吴之一。古代有东吴,中吴,西吴之称,东吴指苏州。毛主席有诗“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三国东吴简介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定都武昌后迁还于建业,吴国建立,孙权就是吴大帝。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黄龙二年(230)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
280年,西晋军队攻破东吴,吴国灭亡。
东吴君主列表庙号
谥号
君主名
年号
年期
陵墓
始祖
武烈皇帝
孙坚
-
-
高陵
-
长沙桓王
孙策
-
-
-
太祖
大皇帝
孙权
黄武注、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
222年-229年、229年—231年、232年-238年、238年—251年、251年—252年、252年
蒋陵
-
会稽王
孙亮
建兴、五凤、太平
252年—253年、254年—256年、256年—258年
-
-
景皇帝
孙休
永安
258年—264年
宣陵
-
文皇帝
孙和
—
-
明陵
-
归命侯
孙皓
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
264年—265年、265年—266年、266年—269年、269年—271年、272年—274年、275年—276年、276年、277年—280年
-
歇后语东吴招亲--弄假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