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米行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小说地名:万盛米行“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里面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

甪直万盛米行

“早晨的太阳从破了的明瓦天棚里斜射下来,照在柜台前那几顶晃动的旧毡帽上……”

这是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名篇《多收了三五斗》开头的一段描述。

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曾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进中学语文教科书,其中描写粜米场景的片段以《粜米》为题,也被选进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万盛米行也随之闻名海内外。

其实,万盛米行的原型是甪直镇南市的万成恒米行,位于甪直镇南市河的西岸。它地处甪直古镇南大门,从南塘港北行进南大桥,或从镇域西侧的田肚江东行过衙门浜桥就来到万成恒米行的河埠头。

万成恒米行是甪直镇一家老字号店铺,始于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米行规模宏大,有存放米食的廒间近百,是当时吴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米行,成为甪直镇及周围10多个乡镇的粮食集散中心之一。米行的格局为“前店后场”,前面是做买卖的店铺,后面是大米加工的工场和储存粮食的廒仓。米行的河埠头当地方言叫“河滩头”,为装卸谷米的码头。一对新谷登场,这里舟船汇集,就会出现小说中所描绘的热闹场面。

新中国成立后,这家米行跟其他米行一样,被改造为当地粮管所的粮食收购站和粮食仓库,一直承担着为国家收购甪直地区农村的夏粮小麦和秋粮稻谷的任务。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国家对农民粮食生产和收购政策不断放开,地方粮食收购的职能逐渐完善。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地方粮管所的粮食收购和居民粮食供应走向市场化,“万盛米行”也从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今天我们看到的“万盛米行”,是甪直人民政府为开发古镇旅游业,于1998年筹资改造的,地点在与“万盛米行”原址相隔一百多米的南市河东岸。改建后的“万盛米行”,力求再现民国年间江南的米市风貌,三开间门面的屋檐下悬挂着“万盛米行”的金字招牌,店铺内设有收售粮食的柜台,上挂“万商云集”牌子。店铺后是宽敞的石槔大院,穿过院子来到“耒耜堂”,堂内陈列着江南旧式稻作农具和加工谷米的器具,成为一处独具水乡风情的“农具博物馆”。

粗粮加工:万盛米行陕北万盛米行十八年来一直从事杂粮贸易,并致力于粗粮深加工项目研究。一九九一年,从延安访得几近失传的红色硬糜子深加工民

间传统技术,开始对糜子进行深加工生产。十几年来,在产粮基地实行定单式种植,粮源严格把关,在技术上不断探索、发展,直至生产出如今这款粗粮精品。我们的特色产品——延安糜子米,从粮源,到工艺,到贮存,都保障了它的有机本性。万盛诚招有志之士,将这款深加工粗粮精品和文化发扬光大!

仓库图

米图

http://wsmh.luannan.org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