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特拉菲莫维奇·费德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俄罗斯文学家,东方语文学家,语文学博士,中国学教授,高级研究员,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85年佛罗伦萨市意大利艺术科学院院士,1966年美国政治经济科学院院士,1959年东京中国学研究院名誉院士。1972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特邀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文学。出生于皮亚蒂戈尔斯克工人家庭。1937年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学院中国部,后又进研究生班,由В.阿列克谢耶夫任指导教师准备副博士论文,论文题目《论鲁迅的创作》。1943年5月22日根据《屈原的生平与创作》一文获语文学博士学位。1952年1月22日获中国学教授职称,1958年5月23日获高级研究员职称。1958年6月20日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66~1971年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54年授予特命全权大使衔。1939~1968年苏联外交部工作人员,苏联外交部第一远东司司长,苏联外交委员会委员,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其中1939~1948年苏联驻华大使馆工作人员。1950~1952年苏联驻华使馆参赞。1958~1962年苏联驻日大使。1963~1968年苏联驻联合国和苏联驻安理会常任代表。1957年起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研究人员。1970年起《外国文学》杂志主编。1943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71年起苏联作协理事会书记处书记。1971年参加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的国际笔会第三十八届大会。1956年参加苏日关系正常化谈判。1957年参加中苏谈判。1965年参加第二十届联合国大会。1970年3月在苏联《外国文学》杂志举办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上介绍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国际作家联合会的合作关系。1971年1月在“苏联中国学的迫切问题”学术会议上做题为《中国文学研究的问题和任务》的报告。1982年在第二次全苏中国学家会议上做题为《研究中国文学的任务》的报告。曾获多枚苏联勋章和奖章。

作为文学家,从40年代的重庆、南京到50年代的北京,他结识了中国文学艺术界的众多精英人物,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徐悲鸿、梅兰芳、赵树理、艾青……他最崇敬郭沫若,尊之为师。他1942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的论文《屈原的生平与创作》,就曾得到郭沫若的指点。后来,他将郭沫若的剧本《屈原》译成俄文上演,更得到郭沫若的大力相助。1958年,他满怀激情写成《郭沫若》一书,对这位中国现代文学泰斗的生平与创作给予高度评价。如果说郭沫若是他的"恩师"的话,那么,诗人艾青则是他的挚友。他翻译艾青的诗,两人共同切磋译文。他为撰写介绍艾青的文章,几度到艾青府上长谈。

费德林对中国文学爱之切、研之深,不但在俄罗斯汉学界,就是在国际汉学界,都是少有的。从诗经、楚辞、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从屈原、杜甫、关汉卿到鲁迅、郭沫若、茅盾,他都研究过。费德林研究屈原时间之长,著作之多,成就之大在苏俄汉学界首屈一指。他一生著作等身,发表专著35部,论文300余篇。其中大多是关于中国文学艺术的。他主持并亲自参与编写了15卷本的《中国文学百科全书》,对中国两千多年丰厚的文学成就作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可说是费德林60多年孜孜不倦介绍与研究中国文学的封顶之作。

作为外交家,费德林的工作中心始终没有离开中国,1995年7月,费德林的著作《我所认识的中苏领导人》首先以中文在北京出版。费德林在外交界服务30多年,这本书是他的著作中的最后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关于其外交生涯的书,其他34本都是有关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专著。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我首先是一个汉学家,其次才是外交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