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战役介绍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对国民党军重兵守备的山东省济南市进行的大规模攻坚战。
1948年秋,国民党军由于不断丧师失地,被迫改“分区防御”为“重点防御”。在华东战场,蒋介石为屏障徐州,隔断华北、华东两解放区的联系,并迟滞华东野战军南进,令第2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所部9个正规旅、5个保安旅及特种兵部队约10万人固守济南,将集结于徐州附近的主力部队约17万人编成3个兵团,伺机北援。
济南作为津浦、胶济铁路交会点,北靠黄河,南倚泰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第二“绥靖区”以济南内城为核心防御阵地,以外城和商埠为基本阵地,以济南外围县镇及制高点构成外围阵地,各阵地内均构筑众多的永备和半永备型工事,形成能独立作战的支撑点。集中兵力约11万人。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根据战局发展,命令华东野战军集中全力举行济南战役,并确定了“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即“攻城打援分工协作,以达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援敌之目的”。并强调指出,此战目的在于攻占济南,但必须集中大部兵力于打援、阻援方向,力争歼灭援敌一部。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决定组成攻城、打援两个兵团。以参战兵力的44%、计6个半纵队约14万人组成攻城兵团,分东、西两个集团对济南实施钳形突击,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兵团政治委员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统一指挥。东集团由第9纵队、渤海纵队及渤海军区一部组成,西集团由第3、第10、两广纵队和鲁中南纵队4个团及冀鲁豫军区一部组成,第13纵队为攻城总预备队;以参战兵力的56%、计8个半纵队约18万人组成打援兵团,于巨野、兖州等地夹运河而阵,担负对徐州北上援敌的打援、阻援任务,由野战军司令部直接指挥。
攻城兵团于9月16日晚发起攻击后, 迅速突破济南外围防线。至17日,西集团袭占匡李庄、双山头、长清等据点,进逼飞机场、腊山一线;东集团攻占城东屏障茂岭山、砚池山等要点,直扑外城。18日,西集团以炮火控制飞机场,使济南空运联系中断。19日,守卫城西的整编第96军军长吴化文,在华东野战军敌军工作部门和中共济南地下组织的政治争取下,率3个旅2万余人举行战场起义。攻城兵团抓住战机,即调预备队第13纵队加入西集团作战。各部乘势扩大战果。至22日,西集团占领商埠,东集团直逼城垣。当日晚,攻城兵团开始攻击外城,至23日,除个别据点外,攻占外城。当日晚,攻城兵团对内城发起总攻。各部浴血奋战,连续突击。第9纵队第73团于24日2时从城东南角突入内城;第13纵队第109团于拂晓前从城西南角突入。战后,第73、第109团被中央军委分别授予“济南第一团”“济南第二团”的荣誉称号。随即各部迅速向纵深猛攻,激战至24日黄昏,全歼内城守军,济南解放。王耀武等化装潜逃,被民兵俘获。
徐州地区的国民党援军虽经蒋介石再三督促,但慑于华野打援兵团兵力强大,不敢冒进,直到济南被克,第7、第13兵团尚在集结之中;第2兵团进抵城武、曹县地区后,闻济南守军已被全歼,即仓皇回撤。战役期间,中原野战军严密监视中原战场国民党军,有力保障了攻济作战。
济南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经8昼夜激战,以伤亡2.6万余人的代价,共歼国民党军10.4万余人(内起义2万人),俘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副司令官牟中珩和国民党山东党部主任委员庞镜塘等国民党军高级将领23人,缴获各种炮800多门,坦克、装甲车20辆,汽车238辆。济南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坚守大城市的信心,锻炼和提高了人民解放军攻坚作战能力。 济南战役的胜利,同时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国民党军重兵坚守的大城市的先例。中共中央在贺电中指出,济南的攻克,“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就连为蒋介石撑腰的美国人似乎也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说:“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济南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华东野战军会同中原野战军南下陇海铁路以南举行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周恩来后来说:“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
二、指挥员介绍粟裕(一九0七~一九八四),济南战役时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湖南省会同县人。一九二六年入团,次年由团转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连、营、支队长,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参与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第一师师长、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委,三野副司令员。新中国建立后,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委员会副主席,副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委,中央军委常委,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的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谭震林(一九0二~一九八三),济南战役时任华东野战军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湖南攸县人。一九二六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后历任湘赣边特委书记,红四军第二、第四纵队政委,红一军团第十二军政委等职。一九三四年长征期间,他留在闽西任军政委员会军事部长、副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政委,第六师师长兼政委,第二师政委兼淮南区党委书记。解放战争中,历任华中野战军政委,华东野战军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委,是淮海战役总前委领导成员之一。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浙江省委书记、华东局第三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顾委副主任等职。
陈士榘(一九0九~一九九五),济南战役时任华野参谋长。湖北省荆门县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工程兵司令员,中央军委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唐亮(一九一0~一九八六),济南战役时任华野政治部主任。原名唐昌贤,别名唐昌明,湖北省浏阳县人。一九二七年参加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赤卫队。一九三O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政治委员,政治学院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许世友(一九0五~一九八五),济南战役时任山东兵团司令员。河南省新县人。一九二六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任连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黄麻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王建安(一九0七~一九八0),济南战役时任山东兵团副司令员。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黄麻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一九五六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孙继先(一九一一~一九九0),济南战役时任三纵司令员。山东省曹县人。一九三一年参加宁都起义。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丁秋生(一九一三~一九九五),济南战役时任三纵政委。湖南省湘乡县人。一九三O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聂风智(一九一四~一九九二),济南战役时任九纵司令员。湖北省礼山(今大悟)县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刘浩天(一九一二~一九八四),济南战役时任九纵政委。江西省宁都县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一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海军司令员、政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宋时轮(一九0七~一九九一),济南战役时任十纵司令员。湖南省醴陵县人。一九二五年入黄埔军校学习。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军事科学院院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刘培善(一九一二~一九六八),济南战役时任十纵政委。湖南省茶陵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福州军区副政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周志坚(一九一六~二00五),济南战役时任十三纵司令员。湖北省礼山(今大悟)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成立后,曾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军区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廖海光(一九一五~一九九三),济南战役时任十三纵队政委。湖南省酃县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期从事部队政治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福州军区副政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袁也烈(一八九九~一九七六)济南战役时任渤海纵队司令员。湖南省洞口县人。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周贯五(一九0二~一九八七),济南战役时任渤海纵队政委。江西省吉安县人。一九二七年任本村农民协会副主席。一九三O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军区副政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傅秋涛(一九0七~一九八一),济南战役时任鲁中南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湖南省平江县人。一九二五参加工人纠察队。一九二七年参加平江农民暴动。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军委人民武装委员会副主任,总参谋部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三、胜利原因和重大意义一九四八年十月四日
第一、解放济南的胜利,首先应当归功于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英明领导。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指导,使我们粉碎了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并使我军转入了进攻,最后造成解放济南并解放全山东的胜利形势。
第二,是由于各战略地区军民与各兄弟兵团的密切配合,牵制了大量敌人,使敌人无法迅速向济南增援,尤其是冀鲁豫及豫皖苏广大军民直接配合作战和全力支援前线,对此次战役贡献极大。
第三,由于中共华东中央局和华东军区的正确领导,以及华东党政军组织和广大人民的支援。各地方兵团积极配合作战,破坏铁路交通,歼灭与牵制敌人;各地人民夜以继日为我军修路筑桥,运送粮草、弹药和伤员。这些都帮助促成了济南的胜利。
第四,是我军在新式整军(1)以后,各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指战员阶级觉悟空前提高,有旺盛的战斗意志,能团结协同,服从指挥,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特别是攻坚能力有显著的进步。我军在睢杞和兖州两大战役之后不久,就能够担负起解放济南的任务,进行大兵团的高度统一集中的攻坚战和歼灭战。
第五,是充分的战役准备工作。睢杞战役以后,我军普遍进行了评功庆功,选举人民功臣及英雄模范等,发扬革命英雄主义,开展立功运动。从上而下进行检讨和从下而上总结战役经验,学习攻坚战术,改造俘虏,教育新战士,准备后备力量。全军进行了战局学习,贯彻三查三整,建立与健全了各级党委制,普遍成立了战士委员会,进行了缴获归公、军事民主、城市政策等教育。组织了供给、卫生、兵站、运输等后勤工作。对战时政治工作,宣传鼓动、火线入党、火线整编、火线评功、火线政治攻势、战役报道及思想指导等一系列工作,都在事先进行了研究并深入传达布置,使每个指战员了解作战意图,了解如何为解放济南与歼灭敌人而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物质上准备大规模的连续持久的艰苦作战。这些准备工作的实际效果,在战役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而这些只能是人民解放军所独有,是蒋介石及一切反革命军队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济南解放战,集中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无比强大,特别是攻坚能力的强大。
济南北靠黄河,南倚泰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在日寇占领期间,即筑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国民党军劫收以后,又系统地进行了全面设防,昌潍解放以后,王耀武又督率所部日夜加修。在济南周围百里内,从核心到外围,遍布钢骨水泥碉堡千余个,及无数个地雷阵,无数道电网、石墙、鹿砦、壕沟,守以十多万重兵。然而在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只经八昼夜激战,便遭到了粉碎性的打击。这证明蒋介石的任何防御,均挡不住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人民解放军能够攻占任何坚固设防的大城市。人民解放军不仅能够在运动战中,于很短的时间内歼灭大量敌人,而且在攻坚战中,亦能于很短时间内歼灭大量敌人。仅就此次济南战役来说,歼灭敌人的数量就比战争初期全国各战场一个月内歼敌的总数还要多。去年八、九月间,王耀武还得意忘形地说什么“山东共军已经肃清”。
经过一年多时间,到今天在山东境内被肃清的不是“共军”,而是数十万包括王耀武本人在内的国民党军队。这些,都说明了我军愈战愈强,敌人愈战愈弱,敌我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而且将继续发生着根本的变化。国民党反动派正日益走向最后失败,我们正日益走向全国胜利。可是同时必须记着:我们此次胜利虽然很大,但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下,还会最后挣扎。只有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军队,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集团的战争机构,全国人民才能得到解放。
济南大捷以后,我军必须力戒骄傲,力戒轻敌,很好地学习此次作战经验,进一步提高攻坚战术,准备克服一切困难,为争取更大的胜利而努力。
突击队穿过突破口向济南市内发起冲锋豫东战役胜利结束,这一战使粟裕夺取了中原与山东战场的优势,战区的战役主导权被共军抓住了,今后的战怎么打,在那里打,共军说了算。豫东战役是在较大空间中分散敌人,集中自己从而抓住战机,济南战役是华野主动进攻,攻济打援,国军不敢援济,华野历时半月夺取济南,歼敌十余万。就国军而言,豫东战役后国军已不具备战区优势,此时应及时的收缩兵力也就是集中自己,国军没有这样做,共军及时地抓住战机,一举夺取济南。济南一战,就共军而言,解放军已经有攻打大城市的能力,共军也就及时地改变战法,将围点打援变为围点打援或阻援打点,在接下来的辽沈战役中就看得很清楚了。
林彪围长春,重点打沈阳的北援,沈阳没有北援,长春又打不下,这样,为了消灭东北的国军机动兵团主力,只能攻其所必救,围锦州,然后考虑攻取锦州还是打廖耀湘的机动兵团,毛泽东对林彪的指示也是相机行事。而此时的国军已决定固守东北,但是又没有收缩集中自己,这样,济南战役的模式就搬到东北来了。 辽沈战役后国军已经没有优势了,国军败在没有及时的收缩集中自己,在失去优势后还是原来进攻的架势。而共军在取得优势后及时的转入进攻,一举夺取了战争的主导权。济南战役为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作了一次探讨性的军事实践,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意义深远。
济南战役,华东野战军经8昼夜激战,以伤亡2.6万余人的代价,共歼国民党军10.4万余人(内起义2万人),俘虏其高级将领23名,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国民党军重兵坚守的大城市的先例。中共中央在贺电中指出,济南的攻克,“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就连为蒋介石撑腰的美国人似乎也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说:“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济南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华东野战军会同中原野战军南下陇海铁路以南举行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周恩来后来说:“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
四、电视剧《济南战役》

片名:济南战役
语言:国语
字幕:中文
时间:1998年
产地:中国大陆
导演:郑方南
演员名单
谢伟才侯勇王长林赵刚王延水张小波白志迪
电视简介
再现了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指挥下,华东野战军在齐鲁大地上进行的一场中国革命史上前所未有的城市攻坚战,夺取了济南,从而拉开了“三大战役”的决战序幕.....
该剧获第十一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一等奖,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最佳编剧
五、电影《济南战役》

名称:济南战役
外文名称:The Battle of JiNan City
时间:1979年
片长:100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胶片长度:10本
制作公司:长春电影制片厂[中国]
导演:朱文顺
主演:
陈默....王耀武
郭振清....丁耀东
史可夫....He Bing
影片类型: 战争
剧情: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第二年,我军已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我华东野战军决心攻克蒋介石重点设防的大城市——济南。敌济南司令王耀武企图凭借黄河天险和高山屏障,把我军拖住,然后与徐州援军内外夹击,将我军摧毁。丁耀东利用王耀武的错误判断,巧妙地把敌王牌十九军调来调去,然后趁虚攻占了东崮山。在中秋节晚上的我军总攻中,我军猛烈的炮火把城墙炸开了一个突破口,他的王牌军被我攻城突击队阻击瓦解。终于,我军攻占了敌军司令部,活捉了王耀武,结束了济南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