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唱剧《弥赛亚》之哈里路亚 这一清唱剧作于1741年9月,作曲家亨德尔在一种不可遏止的热情冲动下,只用了二十多天就写出了这部注定要成为经典之作的清唱剧《弥赛亚》。这部作品曾是作者“流着眼泪写作”而成的,同样也打动了1743年在伦敦音乐厅观看首演时的所有听众,甚至英王乔治二世在听完第二幕终曲《哈里路亚》这一合唱后,起立以示敬意。这一举动竟形成了传统,直到今天,人们在现场欣赏合唱《哈里路亚》时,都必须全体起立以示敬意。
“弥赛亚”一词源于希伯莱语,意为“受膏者”(古犹太人封立君王、祭祀时,常举行在受封者头上敷膏油的仪式)。后被基督教用于对救世主耶稣的称呼。全剧分三部分,共有序曲、咏叹调、重唱、合唱、间奏等57首分曲。第一部分叙述圣婴耶稣的诞生;第二部分是关于耶稣为拯救人类,四处传播福音以及受难而被钉死于十字架上的经历;第三部分则是耶稣显圣复活的故事和赞美诗。这是亨德尔少数完全表现宗教内容的作品中最出色的一部,实际上其中对音乐的戏剧性和人性的宣传远胜于对宗教的虔诚感情。
全剧为主调和声音乐风格,以旋律优美、和声洗练见长。西西里民间乐器风笛的使用在当时是大胆而新颖的。由于其中不少分曲具有很高的技术训练价值和艺术性,至今仍在音乐会和声学教学中被广泛采用。
整个作品经典迭出,美不胜收。其中这里所介绍的“哈里路亚”一段(片段1),则更是以其震撼的气势,洗练而悠长的旋律,以及教堂圣歌的庄重典雅,而成为传世佳作。
首演时有18人诗班(6位男童女高音,12位男性演唱者中有4位唱女低音、 4位男高音、 4位男低音),共使用了33件乐器──12支小提琴、 4支中提琴、 3支大提琴、2支低音大提琴、 4支双簧管、4支巴松管、2支小喇叭、1组定音鼓、1架管风琴。
这是1742年4月13日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首演的编制。
而莫札特在1789年重编的乐谱,使后来演出的人数大增,同年在伦敦就有275 位人声及248件乐器的记录。而1859年在伦敦的亨德尔100年逝世纪念会时, 合唱团高达 2765人、乐器460件。
1869年在美国波士顿「和平日节庆」演出时, 更曾有过一万人大合唱「Alleluia」、500件乐器伴奏的记录。在台湾YMCA的Oratorio Chorus每年连续不断地于12月间推出。「弥赛亚」受欢迎的程度于此可见一斑。 此外甚至有所谓的「弥赛亚大合唱节庆」,就如在美国普林斯顿的西敏寺音乐学院, 常常邀请普林斯顿附近的居民,自备乐谱参加大合唱, 英国的伦敦也常有此盛况,人数有时多达2000人。
当然,世上有许多贫穷的人,也因著「弥赛亚」的演出而多少获得些帮助, 许多医院更因而被建造或改建。 世界上各个角落每年都有人因为唱「弥赛亚」而获得心灵上的鼓舞, 产生更多向上迈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