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更鸟: Robin知更鸟又叫鸫(红襟鸟,),也叫做“知更雀”,在冰心的《山中杂记》中提到过,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都有分布。知更鸟身体长约二十多厘米,长着红色的胸毛,上面有美丽的胸斑,黑色的脑袋,明亮的眼睛。
知更鸟栖息在树林中,也常常到地面上觅食,其它的鸟儿只会步行或者跳跃,而知更鸟却两样都会。知更鸟性情机警,只要稍稍受惊,就会立刻飞上树枝。
知更鸟主要捕食蠕虫、毛虫、甲虫、苍蝇、蜗牛、象鼻虫、蜘蛛、白蚁和黄蜂,是农业上的益鸟,特别受到棉农的欢迎。可是,它有时也啄食浆果和水果。
每年的3月,当明媚的春天到来时,在美国墨西哥湾的各个州,成群的知更鸟就从棕榈树和酪梨树林中钻出来,向北迁飞。一批又一批,持续好几个星期,总数超过十亿只,像乌云一般涌过密西西比河上空。知更鸟边飞边鸣,那叽叽喳喳的鸣叫声,仿佛是一阵阵的进行曲。随后它们就会分成两路:西路沿着苏里河向北,越过平原、落基山脉、加拿大,一直飞到阿拉斯加;东路则沿着俄亥俄河向东北飞,一直到加拿大境内。有时候,路上的气温骤降,知更鸟又会折回温暖地区暂避。它们每天的行程大约三十到五十公里,不时的停下来在田野上捕食昆虫。知更鸟在北方产卵繁殖以后,到了冬天,又会浩浩荡地回到南方来越冬。
在迁飞的途中,知更鸟总是在白天飞行,是最早报晓的鸟儿,也是最后唱“小夜曲”的鸟儿。知更鸟的鸣声宛转,曲调多变,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知更鸟则喜独居,它们圈地为主,沟通仅止于求偶和对于侵犯者的驱逐。
巴菲特关于知更鸟的名言(关于股市):“如果你想等到知更鸟报春,那春天就快结束了。”很有意义。
《谁杀死了知更鸟》Who killed Cock Robin
谁杀了知更鸟?
是我,麻雀说,
用我的弓和箭,
我杀了知更鸟。
谁看见他死去?
是我,苍蝇说,
用我的小眼睛,
我看见他死去。
谁取走他的血?
是我,鱼说,
用我的小碟子,
我取走他的血。
谁为他做寿衣?
是我,甲虫说,
用我的针和线,
我会来做寿衣。
谁来挖坟墓?
是我,猫头鹰说,
用我的凿子铲子,
我会来挖坟墓。
谁来当牧师?
乌鸦说,是我,
用我的小本子,
我会来做牧师。
谁来当执事?
是我,云雀说,
只要不在夜晚,
我就会当执事。
谁来拿火炬?
红雀说,是我,
我立刻把它拿来。
我将会拿火炬。
谁来当主祭?
是我,鸽子说,
我要哀悼挚爱,
我将会当主祭。
谁来抬棺?
是我,鸢说,
如果不走夜路,
我就会来抬棺。
谁来扶棺?
是我们,鹪鹩说,
还有公鸡和母鸡,
我们会来扶棺。
谁来唱赞美诗?
画眉说,是我,
她站在灌木丛上,
我将唱赞美诗。
谁来敲丧钟?
是我,牛说,
因为我能拉牦。
所以,再会了,知更鸟。
空中所有的鸟,
全都叹息哭泣,
当他们听见丧钟,
为可怜的知更鸟响起。
启事
通告所有关系人,
这则启事通知,
下回鸟儿法庭,
将要审判麻雀。
这个是恐怖童话此首「谁杀了知更鸟」也有人翻做「知更鸟之死」,是鹅妈妈童谣中相当著名的一首,国外的鹅妈妈童谣集一般皆会收录,但来到国内,国内出版的鹅妈妈童谣集几乎不会收录这首「Who killed led Cock Robin?」。此首歌旋律轻快且优美,也是许多英国小孩朗朗上口的一首童谣。「Who killed led Cock Robin?」内容描述知更鸟(Cock Robin)原本被天上所有的鸟儿喜爱,最后却在小鸟审判(bird assizes)中死亡的故事。看似荒诞的童话故事,尤其是最后”下回的受审者”竟然是童谣一开始杀了知更鸟的麻雀,杀人者亦会受到审判,使得这首童谣更添加了因果循环的深层含意。也有不少的推理小说或推理漫画喜欢引用这首「Who killed led Cock Robin?」,如 S.S.范达因在 1928 年出版的著名推理小说“The Bishop Murder Case”(中译为主教杀人事件)中即引用了这首与其余两首鹅妈妈童谣麻雀杀了知更鸟,麻雀要在下回的审判中受审,杀人要偿命!!
寓意应结合它的背景来看起源鹅妈妈童谣确实的流传时间,至今尚无定论。大抵广为人知是在十八世纪,不过也有十四世纪就出现的说法。因为大部份的歌词为了顺口的缘故,句末都会押韵,而有些字随著时代不同会有不同发音。所以有人发现,某某歌的歌词如果要押韵的话,应该用十四世纪的发音才对,因此就有从十四世纪开始流传的说法。时代背景就十八世纪而言,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产生,进而令无产阶级发达。包括新阶级的形成、失业问题、劳工问题、人口问题(如何增加粮食以解决民食)等。使得大多数的人民成了资本主义的工具和牺牲品。他们生活在肮脏破烂的贫民窟中,时时受到生产过剩而导致的失业威胁。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灰姑娘〃,可能对后母与坏姊姊都相当深恶痛绝,然而,试想,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如果又要养育一堆孩子的话,情非得已的后母对自己的孩子偏心一点也无可厚非吧?这时候或许就会牺牲掉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另一方面,东、西方对死亡的态度不同,东方人非常避讳谈到「死」这个字眼或相关话题;西方人则不然,尤其对於不知死亡为何物的儿童而言,可说是童言无忌。我的想法大概是:深受其他鸟类喜爱的知更鸟,在被麻雀杀害后,其他鸟类见到了没有为他安葬,反而各自取走知更鸟身上的一部分.虽然后来各种鸟类为安葬知更鸟而做自己能做的,但我觉的这太虚伪.最后一句,颇带讽刺意味,讽刺那些鸟的虚伪面目。他们并不是真的为知更鸟的死而悲伤。所以,再会了,知更鸟。空中所有的鸟,全都叹息哭泣,当他们听见丧钟,为可怜的知更鸟响起。这个结合背景来看,可以得出,当时的社会是残酷的,人人都戴着面具,对他人的事情是冷漠无情的,麻木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