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龙桥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3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接龙桥,位于湖北省来凤县翔凤镇拦河上,只有80余米长,5米多宽,因为它的历史传奇闻名于鄂湘渝边区,是来凤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龙桥的修建有—个传说:拦河两岸两座山,南叫“玉龙”,北称“翔凤”,是龙与凤的化身,只是被拦河“拦”断龙脉,因此土家苗族人屡遭劫难。据说只要修一座石桥跨越拦河,接通“龙脉”,就会迎来“龙凤呈祥”的好日子。为了谋求幸福,嘉庆13年(1809年),土家苗族人纷纷捐钱捐粮,请来能工巧匠,修起大小两个石拱,并在石桥上精雕一条石龙,凿上三个大字—接龙桥。1934年4月,贺龙率领红三军从湖南甘壁寨进入来凤境内,拦河两岸人民欣喜若狂,纷纷走上接龙桥,盼红军接贺龙,从此接龙桥便被赋予崭新含义,成了人民心向革命的象征。

【又】方言地名。古时开江(新宁)县衙按官制营造,坐北朝南。根据勘舆,认为座北一方的祖山自沙坝场方向蜿蜒而来,龙脉很远,但临近北门时却被双河阻断。为培植风水,接龙进城,明代时期修造了大石拱桥,特取名“接龙桥”。在今天看来,为 “接龙”而耗资修桥,显得不可理解,似乎是缺乏科学意识的行政决策。但该地是交通要冲,为方便人们进城出城而修桥,却又是十分必要而合理的了。事实上,巴蜀民间自古以来的许多生态文化价值取向,都往往是通过神灵崇拜和宗教信仰的形式而得以实现的。比如“神树”和“龙山”崇拜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比如寄禹生殖崇拜的蛇图腾对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再比如“抛洒五谷遭雷打”的宗教信条对于爱惜粮食的教育等,无不如此。这种形式以其至高无上的神圣性而发挥效力,是旧时代很多行政措施所无法代替的。

2、接龙桥

接龙桥,位于浙江省景宁县东坑镇章坑村。于中华民国六年(1917)岁次丁巳正月初六日酉时建造,一九九六年十月四日被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廊桥两端建在峭岩绝壁,凌空于澄潭碧水着之上,融桥、山水、浑然一体,无限风光,是景宁县临水最高、山势最险、目前保存最好的廊桥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