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地震断裂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3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郯城—庐江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巨型断裂带,总体上呈南北走向,绵延2400多公里。高峰头镇马陵山西侧的地震断裂带,是国内惟一的第四纪活断层地貌景观。站在马陵山西坡,可以看到一面是浅红色、一面是黄褐色的土地,一线之隔“泾渭分明”。浅红色的是新生代的土壤,而黄褐色的是中生代的土壤,两者相差的年代超过亿年。如果你从中间的线上漫步而过,就实现了“一步跨跃亿年”的神话。郯城地震断裂带,对研究中生代和新生代地质构造、地震的形成与变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1668年7月25日,山东中南部发生了一次震动半个中国的大地震,史料考证,这次地震震级达8.5级,是我国东部千年罕有的一次特大灾难事件。

郯城县志记载:“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城震,有声自西北来,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地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打死男妇子女八千七百有奇。查上册人丁死一千五百有奇。地裂泉涌,上喷二、三丈,遍地流水,沟浍皆盈,移时化为乌有。地裂处或缝宽不可越,或缝深不可视,其陷塌处皆如阶级有层次,裂缝皆有淤泥细沙,深浅阔狭形状难以备述。”实地勘查,这次大地震留下的地震裂缝痕迹犹存。长达15公里的官庄——葛湖北西向地裂缝带以及错开马陵山脊的西北向断层,使原沿北北东向断裂带南流的沭河在马陵山东坡遽然拐向西坡,造成沭河在马陵山的改道。据地质专家论证,这是由1668年大地震造成的。沭河在马陵山东坡山左口往南与岔流河上游之间有残留河道遗迹,为沭河改道前循岔流河南流的自然河道,沭河由山左口沿北西向断裂破碎处穿过马陵山低分水岭,循马陵山西坡南流,沿袭旧黄墩河河道,并在归义袭夺白马河上游,使白马河腰断为二,主流在郯城西,上游在郯城东流入沭河,至今两河仍各保留着白马河的名称,遥相呼应,说明乃是近期的变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