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源流温(Wē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以封地名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他的儿子叔虞于唐,号唐叔虞。唐叔虞的后代被封于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其后代子孙遂以封地名命姓,称温姓。
2、出自郄姓,亦以邑名为氏。据《广韵》、《万姓统谱》等所载,周初,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公元前650年,温国被北狄人攻灭,国君温子逃往卫国,称为温氏。后来晋国攻灭狄人,温就成为晋国大夫郄至的封邑。当时郄至在鄢陵之战中指挥晋军打败楚军,成为晋国执政大臣,郄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引起其他晋卿的嫉妒。晋厉公对郄氏专权不满,早就想找借口除掉国中的这些强宗大族。又恰逢一次晋厉公带着群臣打猎,晋厉公宠幸的寺人(厨师)孟张仗势抢夺温季之鹿被温季射杀,厉公以此为口实,决定除掉郄氏,派人去抓郄至。这个消息被郄氏知道了,郄锜便主张先攻杀厉公另立新君,郄至却不为所动,认为宁可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结果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郄氏有怨仇的臣子灭掉了郄氏。郄至的子孙中有逃到国外的,以封邑命姓,称温姓。
3、出自高阳氏,亦以邑名为氏。据《唐温侯碑》所载,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封于温邑,其后以封邑名为氏。
4、回族中有温姓。源自明代融于回民族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的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温喀刺及后裔。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东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领包括家人在内计三百余人的庞大使团来燕京访问,因病逝世于山东省德州的北营村,留下次子温塔刺和三子安都鲁及王妃守墓并定居中国。因温安兄弟俩皆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又近同于回族,后便融入了回民族当中。其温塔刺取名子首音为姓(安都鲁亦同),遂产生了温姓。关于温(安)姓的来龙去脉,在温氏十六世孙温寿文于1934年编修的《温安家乘要录》中作了详细记载,颇具研究参考价值。此外,据薛文波《回回姓氏考》载,河北保定地区安、温两家回族‘有安温两家不分之说”,并‘自言其先世为蒙古人,来自蒙古安塔拉之温都鲁地区。其先世弟兄二人,采用汉姓,系按两地名之首育分安、温二姓。”依据这段‘自言”来看,如将其“蒙古地名”——“安塔拉”和“温都督”的首字一对换,这便是山东德州苏禄东王之子“安都鲁”。“温哈刺(塔拉)”。这显然不是巧合。再有,山东德州和河北保定均有“温安(安温)两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采用汉姓”’之共说,显然是同出一脉。“人名”与“地名”之别,只恐是另有原委。由此可断言,山东德州与河北保定的温安(安温)两姓应是同祖同宗。温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河北地区。
5、出自他族改姓:
① 据《唐书》所载,唐代康居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境至俄罗斯一部),国王姓温,后入中国,自成温姓。
② 据《通志》所载,北魏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均改单姓温。
③ 金时女真人温迪罕氏汉姓为温;据《唐书》所载,唐时彭城长史刘易从之子刘升流放岭表,免归,改姓温。
④ 清满洲八旗姓温特赫氏、锡伯族温都尔氏汉姓为温。
⑤ 今台湾土著、布依、土家、黎、壮、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温姓源起繁杂,但无论出自何支,都为中华大家庭中一员,见面都可称五百年前是一家。
迁徙分布发源于河南的温姓,有一支于西周初年,迁到甘肃祁连山,并融入古康居国中,部分未能越葱岭者,遂留居于新疆南疆,建立温宿国(今温宿县)。西汉初,有惸侯温疥(乃温季之裔)有子名仁,仁子温何迁居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东南)。此后,温姓后裔以太原为繁衍中心,逐渐形成温姓太原郡望。元康四年(公元前66年),长安公士申请皇帝下诏,命温何孙温福回归故里。后温姓逐渐扩散到河北清河、枣强以及山东东平、高唐、临清、武城诸县,并发展成为温姓平原、清河郡望。晋永嘉之乱,温姓随晋室南迁,刘琨记室太原祁人温峤南迁后出镇洪城(今江西省南昌),子孙留居当地。唐末时,裔孙温九郎避黄巢之乱,迁闽南。另有温姓一百四十世温尚简,由河南洛阳迁江西石城皂角水定居,其曾孙南皋由石城迁福建宁化石壁乡,皋次子瑾名铜宝,其裔孙分布闽、粤、赣各地,故此三地温姓多奉铜宝为大始祖。此际,任虔州刺史的温厚宗迁居福建,其后裔分衍清流、长汀、石城、龙岩各地。宋时,厚宗裔孙元秋长子德带,次子德坤迁广东兴宁,季子德明徙江西兴国,四子德良迁上杭、连城。宋末时,九郎子孙分支再入粤东。六郎公徙居梅县,为松源乡开派祖;贵和公为五华开派祖;良彬公为梅县小用乡开派祖。明初,温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嘉靖年间,念三郎由宁化迁广东廉江。至清代末叶,温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如今,温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温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九。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1]
宗族文化温姓的宗族文化,主要反映在“精神风范”、“郡望名门”、“堂号堂联”、“家序辈字”、“传闻典故”等方面。他们有着明显不同于他姓的内容,有着自己族姓的特色,这也是温姓不同于他姓之处。
宗族特征
温姓的精神风范,反映出温氏族人的传统美德,主要表现在做人处事上。古代广东梅县良善公作《家训》六则,可窥斑而知豹:一孝顺父母;二和睦兄弟;三严端品行;四崇尚节俭;五公明息诉;六积德锦后。
温氏的郡望名门,主要有:河内郡,温氏发源地所在郡,表示不忘祖地;汲郡,有北魏名家温子升等;太原郡,有唐代温氏三彦;河南郡,有晋代温羡六龙和宋代温仲舒,还有河北清河郡、山东平原郡等,都是温氏名人较多之地。
温氏的堂号较多,多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亲睦族为标志,常把祖先的嘉德懿事贯用于堂号之上,以彰显其族和激励后代。主要有:古温堂、太原堂(以地名)、三彦堂、叔虞堂(以祖名)、犀照堂、雅仠堂(以嘉事)等。
温氏祠堂的堂联,大都是将祖先的事迹,艺术地展现出来,达到数典敬祖、泽被后代目地。如:“才谐三子(三彦),诗美八叉(温庭筠)”、“雅闻鹏举(温子升),明沏犀燃(温峤)”、“六龙忠孝家声远(温羡),三彦鸿才世泽长(彦博)”。
温氏的家序辈字,即每一代人名字中占用一字,以表示’人伦辈序,便于祖孙区别。如温县温氏希望壮大家族:“永存兴世庆,振国立玉基。”福建上杭温氏家迁南国不忘祖地:“叔虞始封唐,太原实发祥。”这些都有明显的氏族特色。
温氏的传闻典故,都是祖先们脍炙人口的史迹形成,使族人世代不忘。如:《古温二主》、《太原三彦》、《犀燃现怪》、《诗美八叉》、《六龙之秀》、《温寇齐名》《雅闻鹏举》、《七相之才》等,具有典型的史迹教育意义。
温氏的诗歌文章,无论是在古谱中,还是当前新谱中,都有搜集的诗词和优秀文章。这是传承族人文化、展现族人才艺、激励族人后代的表现,许多他姓族谱是不曾见到的。如广东梅州温氏谱中搜集了清代诗人温训的诗歌。
温氏族谱的修撰,十分讲究源流,多请文才清雅和具有名气者撰写,把其族其枝的来龙去脉整理的清晰可见。如在《广东温氏发展史》中,有篇南宋宰相文天祥写的《温氏源流初修序》,把自唐叔虞至当地温氏传承论述相当明了。
在当今温氏族谱中,已不单单记载源流和世系人名,或者再抄录一些优秀诗文,而是开始规范编写。他们不但整理了从前族谱中的内容,分成章节段落,而且重视历史文献考证,还增加了温氏居住区概况介绍。
值得重视的是台湾苗粟温氏祠堂里,有两幅对联表达了他们不忘中华先祖、继承光大民族文化的心声:“光大晋唐宋祖业,弘扬三六八家声”,“六龙忠孝家声远,三彦鸿才世泽长”。其游子之心可以一目了然。[2]
郡望堂号
1、郡望
平原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北部平原县一带。
太原郡:战国时秦置郡,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汲郡:晋代时置。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汲县一带。
清河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于现在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2、堂号
三公堂:唐朝时,大雅(温彦宏)为礼部尚书,封黎国公。其二弟大临(温彦博)为中书令,封虞国公。三弟大有(温彦将)为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
此外,温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雅儒堂”、“梅香堂”、“预顺堂”等。
宗祠对联
〖温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六龙世泽;
三彦家声。
——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温氏宗祠“三公堂”堂联。上联典指晋代温羡兄弟六人并知名于世,号“六龙”。下联典指唐初并州祁人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三兄弟。
写秾艳调;
具卿相才。
——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温庭筠,寄住江东。每次考试时,都押官韵,作赋八叉手而成八韵,当时号称“温八叉”,多次考进士不中,仕途不得意,大中末年官方山尉,官至国子助教。其诗辞藻华丽;词多写闺情,风格秾艳,现存词六十多首,在唐代词人中数量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下联典指唐初并州祁人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三兄弟,隋代诗人恭道衡见到他们,说“三人都具有卿相才”。温彦宏隋代历官东宫学士、长安尉,因父亲去世而离职,隋末战乱,不再做官。唐高祖李渊镇守太原时,任他为记室参军,专门掌管文翰,武德年间官至工部尚书,太宗时官礼部尚书,封黎国公。著有《大唐创业起居注》。温彦博隋开皇末年对策高第,官文林郎、幽州总管罗艺的司马,后随罗艺归唐。曾以并州道行军长史在太谷与突厥作战,兵败被俘,因不肯说出唐兵多少、国内虚实,被囚禁在阴山苦寒之地。太宗时被放还,官中书令(宰相),封虞国公,尽心政务,有关国家利害的事知无不言,后任尚书右仆射。温彦将隋代仁寿年间官羽林骑尉。唐高祖起兵时,任他为太原令,后随秦王李世民攻西河,官大将军府记室。武德初年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
才谐三子;
诗美八叉。
——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上下联联释互易)。
雅闻鹏举;
明澈犀然。
——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温子升,字鹏举,博览百家,文章清婉。下联典指晋温峤,咸和初年为江州司马,镇武昌,后封始安郡公,朝议将以辅政,固辞还镇。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意甚恶之,旋风中,至镇末旬而卒。
〖温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三彦家声远;
九龙世泽长。
——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温氏宗祠“三公堂”堂联。
〖温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二美号西昆之体;
三人皆卿相之才。
——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诗风为北宋“西昆体”诗人所尚。下联典指唐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三兄弟俱有才名。隋代诗人恭道衡见到他们,说“三人都具有卿相才”。
玉镜台老奴得偶;
枢密院学士有声。
——佚名撰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温峤娶其姑之女,礼毕,女却扇笑曰:“我固疑是老奴。”下联典指宋温仲舒官枢密直学士,与寇准齐名,人称“温寇”。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庯宪市华裔温氏祖厝联】
此支温氏华裔是由18世纪初从广东省潮州移居到庯宪的。
源出潮洲,南海支流经五世;
地居温带,藤城德树自千秋。
——佚名撰越南庯宪市华裔温氏祖厝联
此联典出温姓华人家族的历史渊源。
半月烟波,泛宅陶公宜小隐;
宪南风物,寿人橘井久传家。
——佚名撰越南庯宪市华裔温氏祖厝联
此联典出温姓华人家族的职业属性。
莶得华裔中出来,孔孟真传,轩歧妙谈;
况当财界上理会,管商旧学,欧美新闻。
——佚名撰越南庯宪市华裔温氏祖厝联
此联典出温姓华人家族在西力东渐后,华人在生存方式上的积极应对。
温姓名人温姓历代被载入史册的人不胜枚举,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唐代。此期温姓可谓名家辈出,群星璀璨。
历史名人
温季:
即郄至。其家族显赫,世代任高职于晋国。在与楚进行的鄢陵之战中,出谋献策,身先士卒,为大败楚军立下汗马功劳,因此被封于温地,人称温季。因功高震主,遭人猜忌,又忠心不避死,是古来少有之忠臣,其后子孙尊他为温姓得姓始祖。
温疥:
汉功臣,封惸侯。汉王四年,在成皋之战中,破曹咎军。后担任燕相。孙温何,始居太原,继移汲郡、清河。而太原成为望族,后裔遂以太原为郡号。
温序:
汉朝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曾任州从事。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受平定北州的骑都尉弓里戍赏识推荐,被汉光武帝越级提拔为御史。
温羡:
太原祁人,汉护羌校尉温序之后。祖温恢,曹魏扬州刺史。父温恭,济南太守。兄弟六人并知名于世,号“六龙”。
温峤:
太原祁人,东晋名臣、名将。博学能文,工书。咸和初为江州刺史,封始安郡公,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卒于平苏峻之乱,终年41岁。
温子升:
后魏中军大将军。他博览百家,文章清婉。平熙初,对策高第,补御史。有文集35卷。被誉为“江左文人”之一。
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
太原祁人,唐代名宦。兄弟三人,俱知名于当世。高祖时,彦宏参与机务,官吏部尚书,封黎国公;彦博初从幽州总管罗艺,后随罗艺降唐,曾被突厥所俘,囚于阴山苦寒之地,归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宰相),封虞国公;彦将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
温璋:
温大雅(彦宏)六世孙,唐代官吏。以父荫累官大理丞,擢邠宁节度使转京兆尹,为政严明,后为直谏贬振州司马。
温庭筠:
太原祁人,温彦博裔孙,唐代词人和诗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作赋八叉手而成,时称温八叉。精通音律,诗词风格浓艳,词藻华丽,多写闺情,乃花间派鼻祖。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及《金荃集》。
温仲舒:
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进士。曾任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刑部尚书,知审官院,户部尚书等职。大中祥符三年,判昭文馆大学士,命下,卒,年六十七。赠左仆射,谥恭肃。与寇准同进,时人谓之“温寇”。
温日观: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宋末元初画家。僧人,法名子温。善草书,喜画葡萄,须梗枝叶,皆草书法,时人以温葡萄称之。传世《葡萄图》流入日本。
温纯:
陕西省三原人,明代名臣。官左都御史,倡诸大臣伏阶泣请皇帝罢矿税,清白奉公,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
温新、温秀:
河南洛阳人,明代官吏、诗人。兄温新官户部主事,精于诗;弟温秀亦善诗,官知襄阳府同知。
温体仁:
浙江省乌程(今湖州)人,明代宰相。进士及第,历任编修、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崇祯四年入阁,不久升为首辅。其为相八年,崇祯对其恩崇无比,而温对上一味迎合,对下严厉刻薄,几无政绩。
温璜:
明代崇祯年间的进士,官徽州府推官,以后起兵拒京师,城破,他全家殉难,他自刎,一日后复活;又绝食五日;后手抉其创而死。义震一时。其母陆氏训言由温璜笔录而成《温氏家训》,世人重之,被收入《四库全书》。
温达:
满洲镶黄旗人,清代宰相。历任陕西道御史、镶黄旗管旗大臣、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宰相)等职,颇受康熙重用。
温以燠:
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清代学者。文章诗词,均斐然可观。工书法,师颜真卿,瘦硬似柳公权。
温文禾:
归安(浙江吴兴)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官工部主事。山水宗黄公望,著墨淹润,神韵天然。有《辛夷花馆诗稿》。
温生才:
广东省嘉应州(后改梅县,今为梅州市)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1907年加入同盟会,后与李佐汉等组织暗杀团,决心刺杀清军水师提督李准,后误杀清广州副都统兼署广州将军孚琦,旋即被捕并被杀害,时年41岁。
温朝钟:
咸丰县大路坝下街石门坎人,土家族,庚戌革命的组织者与领导者。1911年农历庚戌腊月,在凤池山揭竿起义,曾赶走黔江县令,斩杀武举人孙常礼。但由于消息闭塞,起义准备仓促,兵败遇害于咸丰县破水坪飞龙寺,时年仅33岁。
当代名人
温玉成
(1915-1989),曾用名吴振兴。江西省兴国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历任团政委、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纵队司令员、旅政委、旅长、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师长兼政委、纵队副司令员、副军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41军军长。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长。回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军长兼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成都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枚)和一级国旗勋章、二级红心功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10月29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74岁。
温先星
(1914-1990),江西省石城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解放前,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副团长、团长、副旅长,军分区副司令员,副师长、师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长兼四川军区绵阳军分区司令员,川西军区副参谋长,四川军区副参谋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成都军区司令部顾问。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10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
温济泽
1914年出生,中国报刊、广播电台工作者,新闻教育家。广东梅县人。1914年4月18日生。1929年参加工作,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延安《解放日报》(延安)副刊部编辑、主编,新华通讯社语言广播部(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主任、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联络部长兼北平人民广播电台管理委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国际广播组织副主席。1960年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任教,并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讲授广播业务课程。1976年以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授和研究生导师。还担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兼新闻干部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顾问、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和首都新闻学会常务理事。
温宗仁
1940年出生,安徽省巢湖市人。195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装甲兵政治部组织处副处长、坦克团政治委员、坦克师政治部主任、坦克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集团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2000年6月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9年1月晋升为中将军衔。2002年5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温家宝
1942年出生,天津市人,1965年4月入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构造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程师。历任甘肃省地质局地质力学队技术员、政治干事、队政治处负责人、党委常委、副队长,甘肃省地质局副处长、工程师、副局长,地质矿产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党组成员,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主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兼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中央金融工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等职。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温儒敏
1946年生,籍贯广东紫金。1969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毕业,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王瑶先生攻读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生,1981年获北大硕士学位,留在中文系任教,1984年至1987年读博士生,1987年获北大文学博士学位。1987年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1992年聘为教授,1996年聘为博士生导师。曾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席,北大出版社总编辑,以及韩国高丽大学、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等校的客座教授。曾任中文系主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华文学通史》(近现代卷)、《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等。
温瑞安
港台武侠小说大师,笔名有温凉玉、舒侠舞、王山而、项飞梦、温晚、柳眉色、风玲草等。马来西亚华侨,1954年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美罗埠火车头。诗人出身,在台湾大学中文系就读时曾组织学生运动,在台湾坐过政治牢,后流亡东南亚各地,定居香港。温瑞安以“武侠小说的文学化”为己任,在武侠创作上始创「超新派」笔路,流风所及影响甚巨。主要作有:《神州奇侠》系列、《白衣方振眉》系列、《神相李布衣》系列、《四大名捕》系列、《杀楚》三部曲、《七大寇》系列、《将军的剑法》系列、《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游侠纳兰》、《六人帮传奇》系列等。
温兆伦
本名温兆麟,籍贯广东中山,1964年生于香港九龙,著名影星,主要作品有:《城市故事》、《义不容情》、《我本善良》、《零点追击》、《爱情三角错》、《第三类法庭》、《灰网》、《900重案追击》、《广州教父》、《天降奇缘》、《珠江恩仇记》、《武林幸运星》、《武尊少林》、《天下有情》等。
温碧霞
女,籍贯广东四会,生于1967年,著名影星,主要作品有:电影《停不了的爱》、《同根生》、《地下情》、《一代枭雄》、《胭脂扣》、《五虎将》、《中国最後一个太监》、《告别紫禁城》、《三支旗》、《特警屠龙》、《靓妹仔》、《马戏情未了》;唱片:《监狱风云(主题曲)》、《海潮(火玫瑰主题曲)》、《水的个性》、《情无後悔》;电视:《施公奇案》、《火玫瑰》、《爱生事家庭》、《与郎共舞》、《恨锁金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