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锡武,陕西华县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鲁迅文学院中文系。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兰州文协编辑组长,甘肃省文联创作研究组副组长,甘肃人民出版社编辑、文艺编辑室副主任、少儿读物编辑室主任、支部宣传委员、副总编,编审。甘肃省文联第二届委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戏曲剧本《张兰英》、《红缨枪》、《好婚姻》,组诗《塘河,日夜在奔流》、《山村新曲》、《列车窗外》、《生活的斑斓》、《心里话汇成口中歌》、《山乡远眺》、《一水哺得两山青》,散文《两邻居》、《村妇》、《王老爹》、《一颗金子般的心》、《不知脸红的姑娘》等。
2林红
博士,副研究员
日本化学会 会员
日本陶瓷学会 会员
日本光功能材料研究会 会员
[个人简历]:
1981年-1987年,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理学学士
1987年-1990年,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电子物理及仪器专业,工学硕士
1990年-1992年,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 究员
1992年-1996年,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工学博士
1996年-1998年,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助教
1998年-2000年,日本关西新技术研究所,新素材中心无机材料研究部,研究员
2000年-2004年,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关西中心,博士后
2004年- 至今 ,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 ,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
[研究方向]:
1.光电材料及太阳能利用技术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相关纳米材料
柔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相关低温材料
准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相关复合电解质材料
叠层高效太阳能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用介孔铂电极材料和碳电极材料
水电解制氢及太阳能制氢用陶瓷纳米电极材料
2.纳米功能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
一维氧化物纳米材料
氧化物纳米阵列
功能复合材料
3.仿生材料
配向有机膜上的无机功能材料的结晶化
3、林红1969年出生,广西桂平人,法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讲师,在职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台湾问题与中国对外关系,公共政策学。
主讲课程:公共政策导论,毛泽东思想概论,科研方法论,美国对华舆论与对华政策(全校选修课),台湾问题与台湾涉外关系研究(全校选修课)
受高等教育经历:1987-1991年,在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完成本科学业
1991-1992年,在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接受硕士研究生教育,师从杨云若教授,研究方向为“第三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
1992-1993年,被推荐到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
2002年,在职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治与台湾问题。
主要工作经历:1994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在中共党史系当代中国政治教研室从事本科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1998-1999年,获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员会的赞助,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进行课题研究,完成的课题为“美国对华舆论与美国对华决策的关系研究”。
2001年转到国际关系学院继续从事当代中国政治及相关问题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2002年参与北京市统战部“城市社会阶层变化对统战工作的影响”的调研项目。
2003年参与“211工程”子课题“美国因素之外的中国外交涉台问题研究”
2004年9月,参与“亚洲问题研究在中国和欧洲”项目,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进行三个月的学术交流。
主要学术成果:
《苏联、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新探》,合著,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
《中国共产党通志.对外关系卷》,合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俄共秘档与中国革命史研究》,合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中美建交与美国公众的“台湾情结》,论文,《现代台湾研究》2000年2月;
《论十月革命后的中东路问题》,论文,《东北亚研究》2000年4月;
《论卡尔逊与中国敌后抗战》,论文,《百年潮》200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