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俟”为鲜卑语,汉意“王者之城”。伏俟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石乃亥乡菜济河南的铁卜加村,是古代连接东西交通的重镇,东距青海湖约15里,是最有名的古城遗址之一。伏俟城遗址1986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540年,吐谷浑夸吕即位称汗,定都于此,名伏俟城。从现存的城址看,呈方形,古城墙东西长220米,南北宽200米。墙基厚17米,南墙开一门,宽10米,高12米。城内自城门起向北有一轴线,中轴两旁有隆起的长50米、宽35米的3个互为连接的房基遗址,最西还有一小方院(亦说乃小方城),可能是吐谷浑王之据所或王宫,东西长70米,南北宽68米,东边有门,南北及东墙略高于现在的地面,西墙与城的西城墙重合。小方院与南城墙之间有一夯土台,长15米,宽9米,台上有房屋遗迹,城内有通衢,与城墙的方向一致,东西向与南北向交织成棋盘式的布局。城内发现大量碎瓦片和陶片等遗物。城市的布局风格带有汉文化的影子,又有吐谷浑人的特点。赴伏俟城游览时可经过迷人的青海湖,绿草如茵的天然草场,峻峭雄美的柏香山,游览其间会令游人大饱眼福,流连忘返。
古城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以北、菜济(切吉)河南,东距青海湖约15里的地方,周围是一片地域开阔、水草丰美的大草原。古城所在位置与史籍中“夸吕立,始自号为可汗,居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的记载是十分吻合的。此城当地人称“切吉加夸日”,藏语‘夸日’为城,称汉人为‘加’,意思就是切吉地方的汉人城。因为这里自古以来,一直是兄弟民族游牧之地,他们没有筑城而居的习惯,加上年代久远,谁也说不清它的来历,就误认为是汉人所筑,其实它就是公元6-7世纪赫赫有名的吐谷浑王城!
建于1400年前的这座古城,至今仍然保存得相当完整。城略呈方形,东西长220米,南北宽200米,墙基宽17米,高12米。在城内的中轴线两侧,有几组建筑遗迹仍然隐约可见。城内偏西处有一长、宽各约70米的小方城,城外尚有用砾石筑成的外郭。外郭的北墙已被河水冲毁,完整的南墙长达1400米。这种城内有城,城外有郭以及中轴线为基础的建筑布局,反映了汉式城郭制度的基本特点,又颇具民族风格,体现了吐谷浑文化的多元性。
吐谷浑是慕容鲜卑的一支,最初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西晋永嘉时,其首领吐谷浑率众徙于陇右袍罕(今甘肃临夏)甘松地带,进而占领四零以西(今青海湖以西),西极白兰(今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南)数千里,并以吐谷浑为氏,成为部落的名称。其活动范围包括今青海海南、海西和果洛北部一带,而靠近东部农业地带、自然条件较好的海南北部、海西东部是其重要的根据地,很多重要的军事活动都在这一带进行。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吐谷浑的历史上有一位杰的首领阿才。他不仅开疆拓土“兼并氐羌数千里,号为强国”,而且同时与中原地区南北对峙的两方政权睦邻修好,求得安定的外部条件,使吐谷浑休养生息,得到生存和发展。在临终前,他还留下著名的“折箭教子”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佳话。故事中的箭,在青海省土族中被当作‘护法神箭’一直供奉着。这件事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一定意义上似乎可以说明,存在于土族和古老的吐谷浑民族之间的微妙的历史渊源关系。
到了吐谷浑首领夸吕时,国势已经相当强盛。公元540年,“始称可汗(王),都伏俟城。”隋炀帝大业5年(公元609年)破吐谷浑,以其地置西海、河源2郡,西海郡治就在伏俟城。隋末中原战乱,烽火四起,隋王朝统治摇摇欲坠,没有力量顾及边疆,吐谷浑人又返回原根据地,重整旗鼓,仍以伏俟城为王都。直到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浑被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灭亡,伏俟城一直是吐谷浑的王都所在地,前后至少有120年之久。
伏俟城东连西平(今青海西宁)、金城(今甘肃兰州),南下可达益州(今四川成都),西通鄯善(今新疆婼羌)曾经在中西交通线上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公元四世纪至六世纪河西走廊一度阻塞不通的情况下,东西商旅往来多取道祁连山南,经青海西达南疆。这样,伏俟城就成为这条交通孔道上的重要枢纽。吐谷浑人是善于做买卖的,他们的商队经常出没于益州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公元553年,由东魏(都邺城,今河南安阳附近)返回的一支拥有驼、骡600头、人员240人的庞大商队,一次就运回数以万计的杂彩丝绢,当然他们去时也是满载各种货物的。史称吐谷浑人曾得波斯良马,反映他们和波斯也有贸易往来。1956年在西宁隍庙街曾一次挖出近百枚波斯萨珊王朝和俾路斯王朝(公元457-483年)时的银币,就足以说明吐谷浑人控制的这条东西贸易通道在当时是多么重要,而吐谷浑人选定伏俟城作为王都,与为了更好地控制这条交通孔道恐怕不无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