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华
(1939~1971)
李月华,女,江苏省宿迁县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村医生家庭。小时随父亲过着漂泊行医的生活,后在泗县曹场乡定居。建国后,月华才上了学。初中没毕业,便参加泗县曹场公社医院的工作。1965年8月,到宿县专区医院进修一年零两个月。结业后,先后在泗县草沟、丁湖公社医院工作。
月华工作负责,和蔼可亲,走村串户为贫下中农防病治病,视病人如亲人。不问寒冬腊月,盛夏酷暑,三更半夜,雨雪风霜,总是病人一到就看病,病家一叫就出诊;吃饭时,碗一推就去;喂奶时,孩子一放就走;一夜出诊数次是常事。孩子们称她“李姨”,年轻人喊她“二姐”,老年人叫她“闺女”。
为了解决医院病床的不足,月华在家设立了“家庭病室”,有时还把自己的床让给病人住,这样至少接待了150人。并为病人准备火炉,为病人烧茶水、烤馒头、做饭。
为了方便夜晚病人叫门,及时就诊,月华特地喂了一只小黄狗。只要生人走进院子,小狗一叫,便是叫门的信号。
月华对技术精益求精,时时以白求恩大夫的精神勉励自己。进修时,她除进修外科、妇科外,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内科、儿科、牙科、眼科、骨科,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努力使自己成为贫下中农所需要的多面手。为了练习外科手术的打结,她晚上用废线练习到深夜;为了练习肠吻合手术,她买猪大肠切段练习,直到把肠子缝得灌水不漏为止;为了学习中医,她坐在老中医对面,随时请教;为了掌握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练扎针;为了寻找民间引产秘方,她三次访问贫农老大娘。
月华常带病工作,不怕劳累。为了抢救难产产妇,不吃饭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为了抢救窒息的婴儿,用口吸出婴儿口中的羊水,口对口地进行人工呼吸;为了解决一个产妇因病缺奶的困难,忍痛为自己正在吃奶的孩子断奶,每天按时代病妇哺乳婴几,6个月中,从不间断,直到婴儿断奶喂饭。
月华患有低血糖病,身体虚弱,但她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一切为了病人恢复健康。她在工作中、手术时,常常因时间过长而眩晕,甚至跌倒,但只喘息片刻便又继续工作。1971年8月,她向丁湖公社党委递交入党申请书之后,在日记上写道:“我虽然还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但是我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类的壮丽事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月华终因体质太差,后又患脑型疟疾,且在持续高烧中,带病抢救垂危产妇,因劳累出汗过多,引起脱水和酸中毒,抢救无效,于1971年8月31日下午3时45分光荣殉职,终年33岁。根据丁湖公社人民的要求,安葬在丁湖村东口的高地上。在她去世后的一个多月里,到墓地致哀的人,络绎不绝。
中国共产党宿县地区委员会根据李月华生前的申请,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也送了花圈。《人民日报》和绝大部分省市级报纸及时地刊载了她的事迹,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易云著的《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中共安徽省委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向李月华学习,全国10多个省市卫生局也相继发出通知,号召学习李月华。她的事迹迅速传遍祖国各地,向李月华学习的活动在全国城乡广泛展开。
朝鲜电影演员Li Yuehuɑ
李月华(1905~1933)
朝鲜戏剧、电影女演员。早年参加“新剧”活动。1923年被尹白南选中担任朝鲜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的盟誓》中的女主角,因此成为朝鲜第一位电影女演员。她极富表演天赋,加之美貌动人,很受当时观众欢迎。参加演出的其他影片还有《海的泣诉》(1924)、《无角的黄牛》(1927)等。
上海交大附属新华医院医生李月华,女,1954年出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动脉粥样硬化组委员。1990年参与《生脉散抗脂质过氧化反应防治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贡献奖。1997年参与《药源性心血管疾病》一书的编著委员会工作,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1999年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医学院ST.Luke's Roosevelt医院监护中心进修,回国后筹备和建立了我院的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李月华教授长期从事临床第一线工作,在内科疑难急危重病人,尤其心血管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带硕士研究生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