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用的饰物,后世称为"簪"。《说文》:"笄,簪也"。
1.玉笄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商代玉笄制作有了较大的进步,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夔龙首玉笄,头部扁平,雕成夔龙形,大钩喙,短尾上卷,用勾撤法琢出"臣"字眼,笄杆光滑平素,整个器形典雅。古朴。商以后直至宋代玉笄数量不多,形制无大的变化,自汉代始笄首普遍加以装饰,笄身仍主要呈光素圆柱。宋代玉笄雕造趋于精致,首部花纹比例加大,多雕鸟兽、花草形。明清两代玉笄制作最精。明代有长短两种,短粗的是男子用来持冠的,细长的则是女子簪发用。明代精致者常见刻有"陆子冈"款,明清玉笄尺寸一般长在15厘米以下,略短于商周时期的笄。
2.借指仙女、美女。 唐 杨衡 《仙女词》:“玉笄初侍紫皇君,金缕鸳鸯满绛裙。” 唐 马戴 《寄襄阳王公子》诗:“君马勒金覊,君家贮玉笄。”
3.玉质的簪子。亦指玉饰的簪子。《周礼·夏官·弁师》:“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紘。”《文选·张衡<东京赋>》:“乃整法服,正冕带,珩紞紘綖,玉笄綦会。” 薛综 注:“笄,簪也。谓以玉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