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概况马尾是福州市东南约20公里的一个小市镇,位于闽江口北岸。相传当地有块石头,形如马,头向罗星塔,尾向市镇,小镇故而得名。马尾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海军发源地,曾名噪一时。
马尾马尾造船厂是福建省最大的造船基地;耸立江滨的千年古塔——罗星塔为闽江门户标志;东南10公里处,有闽江七景之一的金刚腿风景区。登临塔顶,港口码头、开发区尽收眼底。江岸两旁有古炮台,可在此看到当年烟火弥漫的中法战役战场,还可到昭忠祠凭吊为国捐躯的先烈。
马尾区位于福州市区东部,东濒闽江口,西与晋安区交界,南与仓山区、长乐市隔江相望,北与连江县接壤。总面积254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2004年)。通行闽东方言福州话。
区人民政府驻君竹路,邮编:350015。行政区划代码:350105。区号:0591。拼音:Mawei Qu。
行政区划:马尾区辖1个街道、3个镇:罗星街道、马尾镇、亭江镇、琅岐镇。
历史沿革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号东冶港,清光绪末年称马江尾,民国二年(1913年)设马江镇,1951年更名为马尾镇,因地处马江之尾而得名,隶闽侯县。
1956年,撤销马尾镇,设立马尾区。1958年改制为马尾人民公社。1960年1月,从闽侯县划归福州市,隶属郊区行政办事处。3月,撤销郊区行政办事处,复置马尾区,隶属市人民委员会。1962年1月,恢复郊区行政办事处,马尾区隶属之。1969年马尾区改制为马尾公社。1970年2月,与亭江公社、渔业公社合组为马江公社,直隶市革命委员会。5月,马江公社改制为马江区,下辖马尾、亭江、渔业3个公社。1972年1月,渔业公社划归市商业局水产站领导。1975年4月,亭江公社划归郊区管辖。1978年2月,撤销马江区并入郊区,复设马尾镇,连同马尾公社隶属郊区。
1982年8月,恢复马尾区,拆郊区马尾镇和马尾公社成立马尾区,为市辖区之一,撤销马尾镇,设立马尾街道办事处。
1995年10月27日国务院(国函[1995]102号)批复调整福州市市辖区的行政区域:马尾区辖马尾街道办事处和马尾镇,从原郊区划入的亭江、琅岐2个镇和岐山镇的魁岐、建坂、龙门、双协、快洲5个居委会。区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1996年1月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后,从原郊区划入亭江、琅岐2个镇,马尾街道办事处更名为罗星街道办事处。
2000年,闽侯县闽江乡的闽亭、建亭2个村划归马尾区亭江镇管辖,闽江乡的公婆、胜利、建星3个村划归马尾区琅岐镇管辖。2000年,马尾区辖1个街道、3个镇:罗星街道、马尾镇、亭江镇、琅岐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03527人,其中各街道(镇)人口(人): 罗星街道 60446 马尾镇 32462 亭江镇 41241 琅岐镇 69378
2001年,马尾区辖罗星街道办事处和马尾、亭江、琅岐3个镇,设11个居委会、61个村委会。面积274平方千米,人口15.53万人。
2003年末,全区总面积190平方公里,辖马尾镇、亭江镇和罗星街道,总人口13.8万。2005年,全区总面积204平方公里,辖马尾镇、亭江镇和罗星街道,总人口13.8万。 2006。全区总面积204平方公里,辖马尾镇、亭江镇和罗星街道,设47个村(社区),总人口13.8万。
乡镇简介罗星街道面积31.2平方千米人口4.19万人(2004年,其中流动人口14281人)代码350105001
位于马尾的中心城区。辖6个社区、4个行政村:~001_沿山社区、~002_马限社区、~003_罗星社区、~004_新港社区、~005_培英社区、~006_罗建社区、~201_上岐村、~202_青洲村、~203_君竹村、~204_双峰村。
马尾镇面积152.2平方千米人口3.8万人(2004年)代码350105100
位于闽江下游北港北岸,与长乐营前镇隔江相望,西接晋安区鼓山镇。辖3个社区、13个行政村:~001_旺岐社区、~002_马江社区、~003_船政社区、~201_六江村、~202_中洲村、~203_上德村、~204_新马村、~205_朏头村、~206_下德村、~207_儒江村、~208_快安村、~209_魁岐村、~210_快洲村、~211_双协村、~212_建坂村、~213_龙门村。
亭江镇面积106.7平方千米人口2.7万人(2004年)代码350105101
西邻罗星街道;东接连江县琯头镇;南临闽江。辖3个社区、17个行政村:~001_亭头社区、~002_闽安社区、~003_闽亭社区、~201_敖溪村、~202_盛美村、~203_东盛村、~204_笏山村、~205_前洋村、~206_康坂村、~207_白眉村、~208_象洋村、~209_英屿村、~210_东岐村、~211_长柄村、~212_洪塘村、~213_亭头村、~214_闽安村、~215_西边村、~216_长安村、~217_东街村。
琅岐镇代码350105102
辖1个居委会、27个村委会:~001_闽琅居委会、~201_争丰村、~202_劳丰村、~203_劳光村、~204_乐村村、~205_吴庄村、~206_海屿村、~207_云龙村、~208_劳团村、~209_东红村、~210_建光村、~211_荣光村、~212_龙台村、~213_风窝村、~214_董安村、~215_南兜村、~216_后水村、~217_院前村、~218_群星村、~219_星光村、~220_红星村、~221_红光村、~222_农旗村、~223_光明村、~224_星辉村、~225_勤耕村、~226_光辉村、~227_闽江村。
发展简史琅岐岛位于闽江入海口,东经119°33′、北纬26°4′,三面环江、一面临海,通过琅岐大桥,距离福州市区48千米。东西长15.3千米,南北宽8.1千米,河海岸线38千米。面积69.55平方千米(包括陆域和可利用滩涂),人口7万多人(2004年)。1993年,福建省政府批准建设琅岐高优农业示范区;199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琅岐经济区。琅岐经济区辖1镇(琅岐镇)及1个度假区(旅游度假区管理处),含5个管理区,2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马尾历史悠久,是中外闻名的贸易港口、著名的侨乡、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发源地、中法海战的古战场。自1982年成立马尾区、1985年起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后,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昔日古港小镇今已发展成为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科技园区、显示器件产业园、出口加工区、生态工业园区、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等特殊经济功能于一体的产业聚集突出的外向型工业园区和创新型和谐社区。
马尾名称的由来,据《闽县乡土志》闽东下游浮礁若马,礁西马头江、礁东马尾江,旧镇在马尾江边,才叫马尾,又称马江。
马尾历史悠久,东汉光帝建武元年(公元25 年)各地商船经过马尾来往福州,开始了水上贸易,马尾一带人口渐繁。五代闽王王审知发展对外贸易,初步开拓了马尾港。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年)市舶司从泉州移设福州,琉球商人纷纷经马尾赴榕,马尾港的地位更为突出。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辟五口通商。福州是五口之一,各国兵商船来福州均停泊于马尾港。
1866年,洋务派在马尾创办船政,聘法国人建厂制造轮船,次年创办船政学堂,马尾成为我国近代科技队伍萌生和形成的基础。
1884年8月23日,马尾爆发了中法海战,法舰发起突袭,我海陆官兵及民众奋起抗战,谱写出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篇章!
1949年8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第三十一军全歼马尾港守敌,宣告马尾区解放,从此马尾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马尾,民国初叫马江镇,解放前属林森县第二区,设马江镇公所。1951 年设马尾镇人民政府,属闽侯县第三区公所。1982年8月28日设马尾区, 辖马尾镇(1984年改为马尾街道)、马尾公社(1984年4月改为马尾乡,1994年3月21日撤乡建镇)直属福州市。1995年12月15日马尾街道更名为罗星街道。1996年1月1日,福州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马尾区辖罗星街道和马尾、亭江、琅岐三镇,面积从原来的76平方公里扩大到274平方公里, 2000年琅岐设立经济区。2003年2月27日新增魁岐等5个村。据区国土资源局统计,2006年末全区土地面积189.96平方公里。至2006年末马尾区辖罗星街道和马尾、亭江两镇,全区户籍人口9.26万人,12个社区,35个村委会。
1984年4月在马尾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期开发面积4.4平方公里,后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1月23日,正式设立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9年5 月国务院批准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福州台商投资区,面积1.8平方公里。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马尾科技园。1992年11月19 日国务院批准在马尾设立福州保税区,面积1.8平方公里,1993年1月18日正式运营。1993年1月,国务院批准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沿闽江北岸向快安延伸,面积扩大至10平方公里。1993年1月1日,马尾区与福州开发区“两区合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行政机构。区内的福州港于1996年8月经交通部批准作为海峡两岸定点直航试点口岸。2005年1月24日,商务部、国土资源部批准福州开发区在原有10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再扩大13平方公里,其中长安投资区6平方公里、琅岐2平方公里、林浦5平方公里。2005年5月16日,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获信息产业部授牌,成为首批“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2005年6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在长安投资区内设立福州出口加工区,总用地1.14平方公里,并于2006年12月22日顺利通过国家九部委验收。2006年10月24日,国家级生态工业园获批启动建设。2006年12月4日,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商务部和科技部授予第一批18个“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
马尾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浩荡的闽江从这里奔腾入海。据《闽县乡土志》载,闽江上有浮礁若马,马尾由此得名。
马尾,内涵三江,外通四海,东望台湾,西倚福州,南抵粤桂,北达浙赣,是福建的海上门户,是驰名中外的天然避风良港。
马尾属亚热带气候,山清水碧,四季如春;从马尾港到闽江入海口,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莱茵河”,江面宽阔,江中鸥鸟翱翔,两岸重峦叠翠,风光无比秀丽。这里有怪石嶙峋,鱼翔浅底的磨溪;这里有各具形态、惟妙惟肖的"双龟守门"、"五虎把门"和金刚腿;这里更有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五十三个第一的船政文化……
马尾交通便捷,四通八达,距福州母城仅15分钟车程,距国际机场也仅半小时的车程,罗长高速公路、104国道、福温铁路横贯其中,江滨大道、福马一级公路使马尾与母城福州更紧密地相联;马尾港可直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青洲大桥横跨马江,直达长乐国际机场,马尾已形成立体化的交通网络。
马尾,距台湾马祖仅35海里,客轮一个小时就可到达马祖福澳港。马尾-马祖已联袂推出“两马”四天三夜游精品线路,游客可从这里到海峡对岸的马祖列岛,欣赏秀丽的海岛风光、充满神秘色彩的战地人文景观,以及燕鸥保护区等自然生态景观,感受马祖的独特魅力。
马尾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保税区、 台商投资区和高科技园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商旅兴旺、投资活跃的现代化园林式港口新城。
马尾船政文化游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倡导西学的洋务运动应运而生。1866年,中国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左宗棠为“富国强兵”,在马尾创办了船政,弹丸之地就成为洋务运动的试验区。它以建造舰船和培养人才为主体,拉开了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序幕,缔造了在中国近代史上辉煌的船政文化,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五十三个第一,取得了近代中国先进科技、新式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丰硕成果,孙中山先生评价船政“足为海军根基”,福州马尾也被史学家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活化石。
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端,是中国第一个引进西方自然科学教材和创建先进教育制度的科技专科学校,也是中国近代师资力量最雄厚的学校,孙中山先生曾计划来船政学堂读书,因阻于中法马江之战未能成行,可见这个学校影响的深远。它以“船政根本在于学堂”为指导思想,从成立到1946年,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电报学堂、第一所海军大学、第一所飞机潜艇高等学校、第一个航空中专和第一个技工学校,它还创造了我国近代公派留学生最多的记录。这里培养出了一代豪杰:有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严复,有铁路之父詹天佑,有著名的造舰专家魏瀚,有海军名将萨镇冰,有主持制造中国第一架飞机的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有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罗丰禄,有译界泰斗林纾、王寿昌,有东学西传第一人陈季同……,他们都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马尾船政创造了近代远东最大的造船工业基地,历史上号称“船政十三厂”,占地600多亩,船厂规模之大,被列为远东第一、亚洲第一,当时日本造船业也自叹不如,到后来才迎头赶上。这里是晚清造船最多的工厂,在短短的40年间共制造各式兵商轮船40余艘,占这一时期中国造船总量的82.3%。这里有中国生产的第一艘千吨级舰船、第一艘铁胁木壳船、第一艘铁甲舰、第一艘钢甲鱼雷舰、第一艘折叠式水上飞艇、第一艘猎雷舰和近代远东最大的兵舰。这里是中国产业工人的发祥地,造船工人总数占当时全国产业工人总人数的三份之一。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国家级文物,有当时远东最大、世界第二的石砌船坞“一号船坞”;有世界上仅存的最古老的造船厂房;有保存完好的全国第一座造船设计院——绘事院……
马尾船政堪称中国海军的摇篮,船政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海军人才,打造了近代中国第一支海军舰队-福建水师,它比北洋水师整整早了十四年,中日甲午战争黄海大战中中方十二艘军舰上的舰长都是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其中有十个人甚至是同级、同班的毕业生,所以著名的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这样评价道:“空前绝后的鸭绿江口黄海大战也是马尾船校以一校一级大战日本一国呢!”。在这里,还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被誉为“中国的珍珠港事件”的中法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官兵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倍受后人的崇敬与讴歌。
马尾船政还是中国航空的发源地,1918年这里创设了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工程处,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从这里起飞,此后13年间,马尾共生产17架飞机……
无数个第一,让中国船政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是中国人民涵泳百年的历史骄傲。2004年以来,福州市政府深入挖掘船政文化内涵,着力打造船政文化主题公园,主要景点有罗星塔园、马限山园、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中法马江海战纪念馆、海博广场、船政轮机车间、一号船坞、绘事院、船政精英馆、梅园监狱、英领事分馆等,游人在这里可以看到船政精英们的足迹,领略中国近代史上的辉煌。同时,马尾作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和科技园区为一体的现代化港口新城,也是人们旅游的极好去处。
马尾船政文化精品游游程安排:
上午游:昭忠祠(马江海战纪念馆)、海战烈士碑亭、船政文化广场、水上飞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马限山园、船政精英馆、梅园监狱、英领事分馆、中坡炮台、追思亭
下午游:罗星塔园、一号船坞、参观舰艇、船政教堂、法式钟楼、沈公榕、船政轮机厂、绘事院、造船工业生产线
马尾旅游指南
1、地理位置:马尾南临闽江口黄金水道,通过104国道,北可上温州、上海、青岛、天津、大连,南可抵厦门、广州、深圳、香港,东与台湾基隆港隔海相望,西可达南平、江西等地。距台湾基隆港136海里,距香港420海里,距广州549海里,距上海420海里,距厦门 200海里。
2、抵达方式:
(1)汽车:国家干线104、324、316国道同支线交汇于福州市,市内乘36、37、56、73(原937)、131、盛利公交经福马公路、江滨大道可到达马尾,另有京福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通过本区。
(2)火车:福(州)马(尾)铁路可通往全国各地,已通车的温(州)福(州)铁路将从马尾向浙江延伸。
(3)轮船:设有福州港客运站,两马航线每日有航班往返。
(4)飞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与马尾仅一江之隔,目前已开辟39条国内航线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城市的国际航班,乘机场大巴仅20分钟即可到达马尾。
3、适宜旅游季节:全年
4、主要景点开放时间:
中国船文化博物馆
马限山园
马江海战纪念馆
全年开放:每天9:00~17:00
罗星塔园
马尾造船厂(首批全国旅游工业示范点)
全年开放:每天8:00~17:30
5、主要景点门票价格:
船博馆15元
马江海战纪念馆及马限山园20元
罗星塔园--免费
马尾造船厂15元
经济社会2008全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8.64亿元,增长14.3%;财政总收入20.04亿元,增长19.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36亿元,增长2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73亿元,增长25.3%。
工业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281.2亿元,增长20.1%,比上年净增4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88家,实现产值277.46亿元,增长20.2%;支柱产业产值比重达75%;亿元以上企业41家,比上年增加8家。全年工业总投入12.2亿元,在建和新投产企业37家。中钢60万吨棒材生产线、马尾造船适应性技改工程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建成投产;日立数字、冠城大通、中铝瑞闽和马尾造船跻身“全省百强企业”。国脉科技、飞毛腿集团成功上市。全年新引进国光电子、福建船舶工业等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1.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54%;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4个、省名牌产品5个。
对外经贸。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4亿美元,分别增长62.4%、90.2%,其中新批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1项、增资项目27项;服务贸易利用外资实现零的突破,达4项,总投资2800万美元;全年新批内资34.24亿元,增长1.15倍。外贸全年累计出口总额13.7亿美元,增长31.4%,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60.7%,进出口获权企业累计达212家。出口加工区顺利通过国家九部委验收。“两马”往返人员达3.9万人次,增长22.4%;对台试点直航194航次,进出箱量达9.6万标箱;启动建设海峡农产品批发市场、对台小额贸易码头工程,对台小额贸易额1256万美元。
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7亿元,增长11.5%。服务外包企业达9家。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3亿元,增长18.5%;全年实现旅游行业收入3.1亿元,增长72%;新引进盛辉、福顺等5家知名物流企业,马尾港货物吞吐量达8800万吨,增长19.5%。
城市建设。新建和改造儒江大道东Ⅲ段、铁北路、和平路、海润路、华映路南段、长安7号路、君竹路。东江滨公园、名城港湾及假日酒店、市民中心广场、船政文化城、天马山体育公园、马江渡广场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展开。琅岐轮渡码头、闽白公路、建星路、建设路等一批改扩建工程相继开工。琅岐过江通道工程进入论证阶段。长安污水处理厂动工建设,青洲、快安污水处理厂技改工程基本完成。实施港口路、青洲路、君竹路灯光夜景工程,104国道马尾段实现全线亮灯。全年造林绿化100公顷,抚育幼林153.33公顷,新增绿地5.7万平方米;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获批启动建设。清理整治违章建筑2万多平方米。
社会事业。全年获国家创新基金项目9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8项,新产品认定14项,新入驻火炬创业园企业33家。教育督导评估通过市级验收,琅岐实现“双高普九”,师大二附中、开发区职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亭江中学通过“三级达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立,职业病防治列入全国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单位,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检。建成马江剧院。深度挖掘船政文化,成功举办纪念福建船政140周年系列活动。总投资8000多万元的船政文化城二期、天后宫等工程全面开工建设。举办首届“两马”体育联谊赛和书画摄影艺术展。
为民实事。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特困居民医疗救助,全区近9万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得到实惠;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农村低保补助标准全省最高;投资2300万元的琅岐过江供水工程建成并实现供水。完成亭江水厂2.5万吨扩容改造,日供水能力达4万吨。建成红山村自来水工程。完善公交站点布局,新增3条公交线路,群众出行更加便利。解决538户群众房屋产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
新农村建设。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完成龙门、亭头、红光等一批试点村的新农村规划编制。全年共吸纳富余劳动力5000多人。累计投入1800万元,实施长柄、后水等一批农村的道路硬化、水利设施、旧村改造工程;安民、湖里、马鞍水库以及马鞍溪清水工程基本完成,磨溪明渠等38项水毁工程全面修复。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6.14亿元,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7478元,增长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