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姓名:殷秀梅
性别:女
生日:1956-1
祖籍:山东省 济南市 平阴县 东阿镇
出生地: 黑龙江省 鹤岗市
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
全国第九、十、十一届人大代表
全国青联常委
全国妇联执委
中国公安部特邀监督员
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
个人经历殷秀梅,当代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祖籍山东,1956年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鹤岗市。1970任鹤岗市文工团独唱演员;1976年任中国广播艺术团独唱演员;1980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师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1983年毕业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中央“心连心”艺术团独唱演员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是她演唱的名作,由她首唱的《党啊,亲爱的妈妈》、《长江之歌》、《妈妈教我一支歌》、《中国大舞台》等歌曲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群众喜爱的优秀歌曲。
殷秀梅曾在1984年第一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奖,并先后获金唱片奖、神州十二星奖。十大金曲奖、优秀影视歌曲奖,两次获得听众喜爱的歌手奖、十年优秀歌曲奖、全国首届新时期优秀歌曲十佳奖和音乐电视美声演唱奖。殷秀梅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及大型文艺晚会中担任独唱,她那亲切、大方和气度不凡的舞台形象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作为中国歌唱家的代表,殷秀梅曾多次出访东欧、西欧、澳洲、美洲、非洲、亚洲等几十个国家, 受到专家同行和观众朋友的高度评价,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殷秀梅的演唱音色纯净明亮、音质圆润浑厚、音域宽广;她那洛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于一炉的歌声高力流畅、行腔自如、吐字清晰、极富艺术感染力。她擅长演唱气势恢宏的艺术歌曲,能准确把握从中国传统民歌到西洋歌剧等各种歌曲的风格。在歌唱领域属艺术表现广泛的实力派歌唱家。
因演唱《我爱你塞北的雪》,《中国大舞台》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而受到亿万人民喜爱。她的歌欢快活泼《谷穗上的蝈蝈》,大气磅礴《长江之歌》,深情无限《感谢大地》,如泣如诉《梅娘曲》,哀怨婉转如《风萧瑟》。不仅这样,她对一些外国作品也能做到处理得当,游刃有余。实属实力派歌唱家。除了她的歌声外,打动歌迷的还有她那大方亲切的台风,别具一格的服饰和永远灿烂靓丽的笑容。从她早期的《我歌唱希望》、《理想之歌》、《青春啊青春》,到现在的《中国好运》、《放飞神舟》,殷秀梅的每一支歌都深深的感染着喜欢她的歌迷,我们愿她取得更的辉煌!
主要个人荣誉1984年第一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奖
1986年“神州歌坛十二星”称号
1992年专辑《党啊,亲爱的妈妈》获第二届金唱片奖
1987年和1993年两次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歌唱演员”美声金奖
1989年第十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金奖
2004年第一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十大金曲奖
十年优秀歌曲奖
优秀影视歌曲奖
新时期优秀歌曲演唱奖
广播优秀歌曲四十年演唱奖
全国首届新时期优秀歌曲十佳奖
音乐电视美声演唱奖MV大赛金奖
最佳演唱奖,金碟奖等
音乐专辑《殷秀梅》
《中国大舞台》
《党啊,亲爱的妈妈》
《我歌唱希望》
《在希望的田野上》
《永远是朋友》
《20世纪中国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
《你好春天》
《你的名字》
《传奇再现》(数位中国顶级歌唱家于德国最先进录音棚录制)
与程志二重唱专辑《饮酒歌》
与戴玉强二重唱专辑《桃花红杏花白》
与彭丽媛、宋祖英等专辑《中国三大女高音》、《中国顶级女高音》
参加春节联欢晚会1984年《党啊,亲爱的妈妈》、《幸福在哪里》
1986年《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
1987年《春天你在哪里》
1992年联唱《难忘的歌》 其中《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
1994年《今日的中国人》
1995年《中国大舞台》
1996年歌组合《江河共举杯》
2000年与阎维文《举杯吧朋友》 其中《长江之歌》
2003年与郁钧剑《难忘今宵》
2005年与刘斌《难忘今宵》
2006年与阎维文《万家欢乐》
2008年《中国大舞台》
音乐电视作品(MTV)南湖之歌
我爱你塞北的雪
我爱你,中国
共和国选择了你
放飞神舟
祖先的灵渠
党啊,亲爱的妈妈
长江之歌
妈妈教我一支歌
中国大舞台
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
梅娘曲
更上一层楼
北大荒人的歌
巡天情(殷秀梅&戴玉强)
松花江上(殷秀梅&程志)
八荣八耻(殷秀梅&刘斌)
参加文艺部春晚2000年《祖国正是花季》
2005年《无言》
2006年《中国好运》
2007年与戴玉强《紫藤花》
2008年《飞翔吧鸽子》
2009年《漫步太空》
参加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大联欢2006年与范竞马《乡音乡情》
2007年《我爱你塞北的雪》
2008年《百花迎春》
2009年《谁不说俺家乡好》
演唱歌剧及个人演唱会歌剧《伤逝》:饰女主角子君 1981年
第一部原创大型多媒体民族歌剧《八女投江》:饰女主角冷云 2005年
《党啊,亲爱的妈妈》——时代歌声大型演唱会:北京 2007年10月18日
《党啊,亲爱的妈妈》——时代歌声走进黑龙江殷秀梅大型演唱会:哈尔滨 2008年9月28日
代表歌曲《妈妈教我一支歌》
《幸福在哪里》
《中国大舞台》
《永远是朋友》
《长江之歌》
《我爱你塞北的雪》
《党啊,亲爱的妈妈》
《青春啊青春》
《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
《一抹夕阳》
《你的名字》
《更上一层楼》
《我们是黄河、泰山》
《北大荒人的歌》
《祖国不会忘记》
《中国好运》
《在希望的田野上》

异国情缘著名歌唱家殷秀梅和法国丈夫的异国情缘,殷秀梅用“缘分”二字诠释。
然而为了这段奇缘,殷秀梅和洋婆婆却摩擦不断。最终,殷秀梅用她的真性情打动了洋婆婆,演绎了一段别样的母女情。
不愿定居法国,婆媳燃“战火”
1996年4月,殷秀梅乘飞机去兰州演出,在飞机上认识了一位叫菲利普的法国男人。菲利普是法国一家机电公司驻北京分公司的总裁。此时的菲利普已经在北京待了5年,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对殷秀梅一见钟情。
回到北京,菲利普使出西方男人穷追不舍的本事,用绵绵不绝的爱意和柔情对殷秀梅进行“轰炸”,殷秀梅很快“缴械投降”。这时,殷秀梅年近40,多年前曾与一位北京籍的小提琴手有过短暂的婚姻。菲利普比殷秀梅大两岁,也有过情感的挫折,两颗沧桑的心彼此找到了慰藉。
1998年,殷秀梅随菲利普到法国里昂探望未来的公公婆婆。听说中国歌唱家要成为自己的儿媳妇,菲利普母亲克里斯蒂芙兴奋不已:“太好了!我们在里昂郊区还有一套别墅,就送给你们做婚房,以后你们就来里昂定居。”当听殷秀梅说婚后他们要定居北京时,克里斯蒂芙的脸一下子板了起来:“我就这个儿子,怎么能长年住在中国?你也是女人,应该理解一个母亲的心!”殷秀梅的理由很充分:“我事业的根在中国,来里昂我能做什么?我坚决不同意!”殷秀梅很倔强,克里斯蒂芙的强硬让她也来气了。她在里昂只住了两天,就气呼呼地回北京了。
克里斯蒂芙是个倔强的老太太,家里的大小事情从来都是她说了算,未来的中国儿媳竟然不买她的账,这让她很气恼。一番思索后,克里斯蒂芙给菲利普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妈妈担心你与她生活不和谐。你还是要慎重考虑婚姻。我想,法国女人更适合你……
生活差异,婆媳“战火”升级
两天后,殷秀梅去菲利普的公司找他,无意中看到了这封电子邮件。克里斯蒂芙竟然劝儿子与自己分手,世上哪有这样做妈妈的!殷秀梅是个直性子,立即质问菲利普:“你是听你妈的话与我分手,还是与我继续交往下去?”菲利普认真地告诉殷秀梅:“我爱你,当然愿意与你在一起!”“那我们就在中国定居!”菲利普答应了殷秀梅的要求。
次日,菲利普在电话里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母亲。克里斯蒂芙非常生气,但她的怒火更多是烧在殷秀梅身上。就这样,殷秀梅还没与菲利普结婚,克里斯蒂芙这个准洋婆婆就对她心生隔阂。
1998年10月,殷秀梅与菲利普在法国里昂举行盛大的婚礼。中国驻法大使馆的官员作为殷秀梅的“娘家人”前往祝贺,并为他们证婚。在玫瑰花飘洒的婚礼现场,克里斯蒂芙更显得雍容华贵、仪态万方,她举杯与每个宾客庆贺。但殷秀梅发现,她对自己投来的偶然一瞥里,包含着冷漠和怨恨。殷秀梅的心不由得有几分沉重……
2000年11月23日感恩节这天,殷秀梅和菲利普赶到里昂陪父母过节。这天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血糊糊的牛排时,殷秀梅直反胃,一口也吃不下去。她礼貌地向克里斯蒂芙打招呼:“妈,我实在吃不下这种生牛排,想去外面吃中餐。”克里斯蒂芙借机向殷秀梅发难:“找个中国儿媳真麻烦,连吃饭都吃不到一块!”殷秀梅很不高兴,回敬道:“在我们中国,婆婆对儿媳可好了。我找了个洋婆婆,没享受到一丝温情。”眼见婆媳俩发生争执,菲利普和父亲赶紧“灭火”,矛盾好不容易平息下来。
真情所至,婆媳“硝烟”散尽
这年5月,菲利普的父亲得了肝癌,在法国辗转几家医院治疗,都没有明显效果。克里斯蒂芙痛苦不堪,完全没了主意。这时,殷秀梅将公公接到北京,接受中医治疗。她推掉一切演出,一心一意地在医院里守护公公。剧烈的疼痛折磨得老人死去活来,殷秀梅让医院为公公煎服6000多元一剂的冬虫夏草中药;老人胃口不好,她亲自榨新鲜的苹果汁给公公喝;还在西餐厅订可口的西餐……
由于老人已是晚期,医院的全力抢救和殷秀梅的精心呵护也没能挽留住老人的生命。几个月后,殷秀梅将老人送回了法国。不久,老人带着无限眷恋和不舍离开了人世。殷秀梅亲自赶过去,为老人操办丧事。那几天,殷秀梅忙得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她憔悴了许多。看着中国儿媳妇操劳成这样,克里斯蒂芙心里涌上几分感动……
经过殷秀梅接公公去北京治疗和为其操办丧事,克里斯蒂芙认识到了殷秀梅善良、孝顺的一面。而殷秀梅也难过地发现,几乎一夜之间,婆婆一头金色的头发全白了,她常常坐在院子里,坐在那棵与丈夫一起亲手种植的苹果树下,回首甜蜜的往事,浑浊的眼泪常常盈满她的眼眶……
这一幕让殷秀梅辛酸落泪。突然之间,她对婆婆没有了恨,有的只是深深的疼爱和怜惜。殷秀梅从包里拿出木梳子,走到婆婆面前,将婆婆被风吹乱的头发梳成一个整齐的发髻,语气里满是柔情:“妈,爸爸已经走了,可您的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呀!您这个样子我和菲利普看着很心疼。”婆婆复杂地看了殷秀梅一眼,眼神里包含着悲伤、愧疚和落寞……
为了让老人生活得更好,2006年初,殷秀梅亲自飞赴法国,将婆婆接到了北京,并将最好的向阳房间腾出来给她住。按照婆婆的喜好,殷秀梅在房间的墙上挂了几幅临摹的世界名画,还花高价买了几个法国古玩摆在窗台上,家具也是按婆婆法国家里的样子放置。在这样的环境里,听着殷秀梅为她买的歌剧唱片,克里斯蒂芙感叹不已:“我简直太幸福了,和住在法国的家里一模一样!”见婆婆这么开心,殷秀梅有说不出的欣慰……
与洋婆婆朝夕相处,殷秀梅越来越觉得老人单纯和可爱,她就像个“老小孩”。殷秀梅不会做饭,在家里,婆婆有时嚷着要吃中餐,殷秀梅就给她做馄饨和炒饭,因为她只会做这两样。吃了两回,婆婆觉得这两样东西是世界上的美食。后来,殷秀梅带婆婆去餐厅吃饭,婆婆总是点馄饨和炒饭,还大声向旁人介绍,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中餐。殷秀梅见婆婆生活得如此开心,满心欣慰。这对中国儿媳与洋婆婆,用真情和大爱演绎出来的另一种母女情,让世人慨叹与动容……
从艺先做人发表于光明日报 静茜
在当今中国,殷秀梅可以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歌唱家。她的歌声很特别,一位小学老师为了解释“余音绕梁”,让学生联想她唱的歌。的确,殷秀梅的歌声甜美、高亢、嘹亮、真挚,感情浓郁,韵味无穷。20世纪70年代末,她以分不清是民族还是美声的独特唱腔,演绎了《我爱你,塞北的雪》《党啊亲爱的妈妈》《青春啊青春》《妈妈教我一支歌》《中国大舞台》《永远是朋友》等歌曲,使这些歌曲成为时代的经典。
殷秀梅是山东人,但出生在东北。东北对她的影响非常大,她对东北也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她的歌声中有东北人的直率。她一直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喜欢唱明快、向上的歌曲,喜欢大气的作品。《我爱你,塞北的雪》之所以能打动听众,是因为其中深藏着她对东北的感情。殷秀梅说:“我最喜欢雪!尤其是塞北的雪。”
殷秀梅在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学唱歌,还学过京剧,是当时的文艺骨干。她十几岁就到了黑龙江文工团。1979年,我国第一部电视剧《青春啊青春》成功播出后,人们认识了她,她演唱的主题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久,她又录制完成了《妈妈教我一支歌》。这两支歌成为殷秀梅走向成功的起点,她很快红起来。可是,就在她演艺“红火”的时候,1980年,她却意外地选择了上学,到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学习。
殷秀梅师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殷秀梅觉得自己在大学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是做人,她说:“老师对我的影响太大了。”“我因为有了沈湘教授的培养而非常幸运。我的老师不但教我学艺更教我做人。我艺术生命的久长与此分不开。”从艺先做人,老师的教导让殷秀梅树立了做人标准:真诚和正直。
唱歌要靠天分,但离不开后天的努力。殷秀梅认为,天分加努力,才能实现梦想。此外机遇也很重要,但机遇永远属于那些时刻准备着的人,把握机遇胜过等待机遇。
美声唱法需要功力,作为独唱演员,声音要达到使现场的每个人都能听到,没有功力是不行的。美声唱法还需要演员素质方面的配合,音质好仅仅是一个基础。所以,殷秀梅把许多时间都花在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上。她说:“音乐几乎占据了我的全部生活。余下的时间就是看书。”
“我为我的演艺事业可以付出一切。”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殷秀梅是一个非常爱业敬业的人。她1983年从音乐学院毕业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中央心连心艺术团、中国广播艺术团演员。曾先后出访过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曾获第13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金奖、全国观众喜爱的歌唱演员美声唱法一等奖、神州歌坛十二星奖、十大金曲奖、十年优秀歌曲奖、中国金唱片奖、影视歌曲奖等奖项,也多次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歌唱演员。
殷秀梅喜欢歌剧,曾在《伤逝》等中国歌剧中饰演女主角。她希望通过歌剧展示她对生活的理解。然而歌剧在中国还没有被广大听众接受,殷秀梅又不是很喜欢媒体炒作,大家对她的歌剧演唱不是很了解。但是殷秀梅很有信心,她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歌剧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她演唱的歌剧也会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
喜欢歌剧的殷秀梅并非生活在象牙塔中。她参加各种义演,也参加各种慰问演出。2005年1月6日晚,为救助印度洋地震、海啸灾民,中国红十字会与外交部和文化部、中国文联、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中国人爱心大行动文艺晚会”,殷秀梅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与其他歌唱家一道参加义演,并且当场捐了款。
殷秀梅说:“我想留给这个世界的,是我的作品和我做人的品格。”
做客《艺术人生》七十年代末,当电视机替代了广播,作为一个新的文艺传播载体,走入到全国百姓的家庭生活的时候,我们认识了她。她浑厚的嗓音,高亢的热情,把一股源自于北方的人性直率,揉入到了自己的歌声中来,让人们真正体会到了时代的激情与精神的愉悦。
她就是殷秀梅,一个从70年进文工团工作活跃于舞台近40年来给人以隽永不变质感的长青歌唱家,她那分不清民族还是美声的独特唱腔正像是她性格的反映:果敢而坚韧,洒脱而恢弘。她所演绎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党啊我亲爱的妈妈》、《青春啊青春》、《妈妈教我一支歌》、《中国大舞台》、《永远是朋友》无一不是影响整个时代的不朽经典,她扎实而饱满的演唱风格更是让她成功坚守艺坛二十年不倒,成为了无数人难以企及的一个典范。当《艺术人生》栏目组认真筹备她的这期特辑节目的时候,仔细翻看了她这二十多年来的周遭过往,不仅是那些与数字相关的成绩簿令所有人为之折服,而她那富有童话色彩的人生经历也不得不让人暗暗称奇。
也许,这一切都只该用“传奇”一词来概括形容,而这个用传奇一词来概括的“艺术人生”,也正是由她那坚韧而倔强的独特个性所一举缔造的。
生在“煤乡”
1956年1月,殷秀梅出生于黑龙江省鹤岗市的一户普通基层干部家庭,由于父亲是专搞地质测量的干部,而家乡地处煤矿又比较受重用,所以她的家境也算比较殷实,至少在当地已经算得上是中上水准。这和我们通常所想像的情形有点不一样,少年的殷秀梅,是没有感受到多少生活的艰辛。在家里,她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所以比较受宠一些,过得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和同时代的许多同龄人比较起来,她的家庭条件已经足以让许多人为之称羡。
小时候的殷秀梅并没有什么远大的艺术抱负,和许多同时代的孩子们一样,当兵穿军装,才算是自己最大的志向。那时候她所在学校的上空经常有飞机经过,她经常是跑到操场瞪大眼睛眼巴巴望着天空,羡慕得不得了。这个时候的她觉得,以后要能做个飞行员该有多神气,这该算是她最初的人生理想吧,只可惜,过往这么多年来,她似乎从来就没有接近过这个梦。
她走进文艺团体的经历,似乎也只是极为简单的一个形式而已,其中并没有什么过于曲折的故事,一切都是那个特有的时代因素作祟。由于当时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上下都在大搞文艺战线,此时间恰好鹤岗市成立文工团,因为殷秀梅在学校唱歌唱得比较好,所以就惹来了团里的注意,特地跑到学校里把她招收了去,做了鹤岗艺术团的学员,那一年,她仅仅只有14岁。
14岁的殷秀梅,就这样早早站在了人生的大舞台上,可以说家庭生活优越的她,是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将这条路一生走下去的,那时候的她只是为了早早解决就业问题而已,其余的理想啊、发展啊,在她的心中也只是一层看不清摸不到的水雾而已,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想都懒得想。
那时候团里每天都在筹备演出,通常都是要求演员要身兼数职,不停地变换角色,以便适应演出的特殊需要。殷秀梅既要做声乐演员,也要适不当地客串一下舞蹈演员,而且每天也要坚持练功,辛苦程度当然是显而易见,但是又必须默默忍受。
殷秀梅就有股子倔脾气,心里的委屈往往不明说,但是也要找个机会宣泄一下。在排练歌舞剧《白毛女》的时候,自己既是要练唱又要排练舞蹈,辛苦得吃不消,所以就跑到团长那里打退堂鼓,硬是不想跳,然而团里却一直坚持意见把她按回去,这让她心里憋闷了满满的委屈,说什么也要找个法子捉弄一下领导,给他们出个难题。所以就穿了一副黑呢绒袜子上了台,《白毛女》中的喜儿从来都是一副白袜子,结果一转眼就出了这么一出黑袜子的噱头,团长极为恼怒地找到殷秀梅质问,结果她一甩头,倔呼呼地说:“如果你再让我上去,我还不知道给你穿个什么呢!”
这就是殷秀梅,脾气秉性带有着北方女子那特有的耿直与倔劲,让人奈何不了。不过发脾气归发脾气,舞蹈还是得照样排练,为了排练芭蕾舞,苦练基本功,她经常是和大家伙一样,忍受足尖疼痛,惨到半年之内都看不见自己的脚趾。由于苦练足尖站立,脚指头全被磨破了,上面涂上了药以后,全拿纱布或者棉花都包上,即便是洗脚的时候,也只能洗后面,一直等到前面的疮疤结痂好了以后,才能将纱布完全摘掉。之后就是穿鞋的时候,所有的脚指头都是用纱布包紧的,然后再拿一个棉花套套上,才能穿上鞋子,如果不是这样,即便是铁打的人也受不了那种痛。
惨被辞退
就这样在文工团中风里雨里地熬过了五六年,总算熬出了点工龄,工作也趋于稳定。但是殷秀梅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也会面临下岗的难题,遭遇人生第一遭意外的挫折。
1975年的时候,鹤岗煤矿矿物局搞了一个运动,这个运动就是1971年以后毕业参加工作的人就一律辞退。运动的大意,就是杜绝一些干部子弟走后门参加工作的歪风,但是没想到,居然也把早年被招收的文艺骨干殷秀梅也牵连在其中。
事实上殷秀梅是70年参加的工作,与1971年这个界限无关,是不应该被包括在辞退名单中的。但是意外的是她也没有幸免,也被按照政策辞掉了,那时候辞退以后,等于就是没有了工作,也没有工龄,这段时间没有人给你写任何证明,你这几年你都干什么了,谁也不知道。
按照当时的政策条件,只有具备两年以上工龄的人,才能被分配上班,但是这两年工龄又到哪儿去找,办法只有下乡这一条路,说法就是到青年点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殷秀梅没有做这样的选择,而是一直消沉地躲在家里,虽然说自己是稀里糊涂地丢了饭碗,但是她却显得一脸不在乎,没有像其他伙伴那样伤心欲绝,上下申诉,而只是一个人在家保持沉默。
在赋闲在家的几个月里,正好赶上搬家,所以就反反复复地收拾屋子,也分散了很多注意力。那时候的她多半会拿着一个半导体,每天站在厨房,对着收音机学着唱样板戏,连过门都学得很纯熟,每天都是如此,好像是一份工作一样,不停地这么唱着。这就是殷秀梅,一个乐天而淡薄的人,虽然说遭遇了人生的第一遭不公平的磨难,但是她依然无动于衷的样子,好像一切都与自己无关一样。
好在十个月以后,由于社会舆论压力,地方上打算调整政策,重新落实先前的辞退决定。由于被牵连在其中的殷秀梅已经是一个焦点话题,所以最先被考虑进来,市政府决定将她与其他几个1971年以前参加工作,被意外牵连进来的人复职,继续回文工团上班。
大胆闯舞台
重新被落实工作了的殷秀梅并没有直接回到文工团上班,而是接到了黑龙江歌舞团的通知,说要借她代表黑龙江到广交会上去做汇报演出。当时一接到通知,殷秀梅立马就走了,没有来得及没回团里工作,谁也想像不到,就这么一走,她就再也没有回到鹤岗市文工团报到。
参加广交会,代表黑龙江去做汇报演出,这是多么诱人的事,但是事实上整个环节却并没有这么简单,完全不是原本想像中那么回事。在黑龙江地区,它首先要从各个地方团,市团,包括县一级的文艺团体中筛选,而且还要包括艺术院校的文艺骨干,一起在台上进行选拔赛。
殷秀梅一看,马上就犯了倔脾气,硬是嫌弃他们在电报中没跟自己说清楚。因为事先没有做准备,既没有演出服装,也没有乐队伴奏,看到人家都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排练,心里觉得特别不是滋味,所以就说什么也都不上台,坚持不唱。
殷秀梅撂了挑子,但是却连累好多人陪着遭殃,由于那天省里领导审查节目,所以必须找到她上台表演,所以黑龙江歌舞团劳师动众满哈尔滨地找殷秀梅,像一群无头苍蝇一样忙活了一整天。由于当时没有很及时有效的联络方式,只从别人那里听说她姐姐在电梯厂上班,所以一群人就跑到电梯厂上下打听,实在没有着落,就无奈到厂区宿舍那块绕圈,到处喊。
好在这时候有人走上来问,说:“你们找谁呀?”两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要找一个姓殷的职工,她的妹妹是个唱歌的,因为那时候殷秀梅在黑龙江经常参加汇演,大家对她还是很熟悉,所以就有人把他们带到了楼里的单身宿舍。临了这两个人就跑到三楼就开始狂喊殷秀梅的名字,结果恰好殷秀梅一个人躲在房间里,马上出门来看个究竟,结果一头撞见那两个千辛万苦来找她的人,你看,还真够不容易的。
两个人好歹把殷秀梅生拉硬拽到了省歌舞团,团里领导立即张罗着借了一套演出服,临时找了一个手风琴伴奏,结果仓促上阵,也没做什么准备,忙乱中居然抢在了报幕员前头跑上了台,自以为是应付场面的随便一唱而已,结果等到第二天出结果的时候,所有人都呆住了,原来现场只有殷秀梅一人被选中,成了最让人意外让人摸不到头脑的幸运儿。
参加了广交会,让年轻的殷秀梅重新有了一番见识,由于是主唱女高音,恰恰被安排在头一把交椅上,所以说无形中对她增添了许多精神压力,看到别的歌舞团精彩的发挥,自己心里难免敲上了边鼓,由于自己是闭幕演出的重头戏,所以就紧张得要命。
初出茅庐的殷秀梅,天生就有着一股子倔强的个性,越是压力大,越是精神足。虽然说演出之前的晚上还是紧张得没睡着觉,但是还是做好了准备,股足勇气走上台去搏上一下。演出获得了意外的成功,不仅是圆满地完成了演出任务获取了人们如潮的掌声,更是让许多来自于中央的文艺团体对自己青睐有加。这其中既有下定决心吸纳人才的中央广播艺术团,也有处在观望阶段的中央乐团。
进北京
胡宗仁指挥的一席话,殷秀梅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想到要进京工作,自己简直是做梦也都无法想像的事情,所以只当是说笑,根本就没上心。结果在广州演了一个多月以后,来自于中央乐团的长途电话让她得知了一切,原来广播艺术团已经在给殷秀梅办理转调关系,所以中央乐团这边也跟着使上了劲。 结果,殷秀梅还是选择了广播艺术团作为自己的立身之地,原因很简单,她只说最先看中自己的是广播这边,做人做事一定要有个先后,不能坐秦望楚,左右摇摆不定。这就是殷秀梅的做人原则,也正是这种踏实而朴实的作风才使得她日渐走向成功的巅峰。
殷秀梅的倔脾气,在圈子里是人所共知的,这一点,还是广播艺术团的老前辈姜昆老师是最先有的体会。
在离开广州抵达鹤岗的时候,原本是想好好在家休息一阵子,毕竟已经离开家乡几个月时间,不想广播艺术团已经来人给办理工作调动,这个人就是姜昆老师。原本就特别想家的殷秀梅,非得赖着不走,硬说不行,怎么也要在家多待几天。姜昆说你要想再回来,就是12月份把我的户口什么全落完,你再回来都可以。结果殷秀梅还是拗着一股劲,最后还是哭哭啼啼地就被他拉走。
在车站买车票的时候,殷秀梅赌气一声都不吭,也不说话,也不搭理姜昆。姜昆这时候就特别纳闷,心说这个女孩子怎么这么倔呢。平时一有人听说进京,都兴高采烈的不得了,可是像殷秀梅这样赌气不想走的却是很少见。如果不是团里赶着吸纳人才,自己还真懒着千里迢迢折腾这么远来领人,尤其是自己还赶着回去结婚呢,心里急得也是像火烧一样。
好在,费劲了周折,还是把她给接来了,姜昆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连忙交人办手续,就一溜烟赶着回家办亲事去了。
上大学
殷秀梅被大家认可,是在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被热播传唱之后。那是1979年,我国第一部电视剧《青春啊青春》成功播出,殷秀梅演唱了剧中的同名主题曲《青春啊青春》。之后又录制完成了《妈妈教我一支歌》,这两个歌,成为她成功的基石,一夜之间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正当殷秀梅的演艺事业日渐平坦的时候,结果她却意外地选择了上学,暂时离开了艺术团。
殷秀梅说,自己那时候是想踏踏实实系统学一下,让自己的基本功更扎实一些,这样才有更多说服的力,另外自己很多外国歌曲都不会,因为小时候听得太少,所以就决定去大学深造,选择了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师从了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
就这样,殷秀梅又经历了三年的大学时光,学习之后的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技术上,比以前来讲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显著的飞跃与突破。这时候的她学习了系统的歌剧唱腔,以及专业的美声唱工。所以在77年以后,殷秀梅已经频频参加出国访问演出,去往欧洲的那斯拉夫、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进行巡演。
在国外演出的时候,舆论界评价殷秀梅和彭修文指挥是最多的,所以经常有国外艺术家跟广播艺术团的团长说:“这个人很有前途,应该让她来国外学习。”在意大利,在德国,都是如此。那时候没有什么音响,都是在大剧场做现场演出,所以人们觉得殷秀梅的声音条件很是有功底,特别希望她去国外留学。那时候的殷秀梅穿着少数民族服装,色彩斑斓,有着36尺的长摆,报纸上写着醒目的标题,说“殷秀梅带着公主的嫁衣”,溢美之词跃然纸上,各方面的评价都很高。
说到出国留学的事,殷秀梅倒是并不在意,她说中国这块个土地已经辽阔得不得了,自己几乎哪儿还没走,即便是走遍了中国,那也得需要很多年时间,如果能在中国获得成功,做一个非常好的演员,就已经是很伟大的成就了,即便是到其它国家,也会赢得喝彩,为什么就一定要选择去留学这条路。
做人民的歌手,是那个时代每个人的最高志向,而世界的概念,并不是像现在这样容易被人青睐。殷秀梅没有头脑过热,这一番人生选择,她到今天也从没后悔过。
洋先生
殷秀梅的第一次婚姻,是极为失败的。按照她自己的说法,就是两人举行婚礼的那一天,她自己其实就已经暗自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跟这个男人分手。一切都是那么草率,很像是在应付到场的朋友和双方的家人那样,殷秀梅的逆反心理自此开始埋下了根,最后决定了这次婚姻在一拖再拖的几年后潦草收场。
也许,是两人的性格差异太大了,缺少一种心照不宣的感觉,而只是像机械一样每天安排任务再继续完成任务,两个人很难有沟通的方式,很多话根本说不通,为了不让这个失败的婚姻影响自己的事业,她没有选择任何补救的措施,而是毅然选择结束。 自此以后,殷秀梅开始了自己长达十年的单身生活,在这段时期,她不仅仅要忍受寂寞的苦闷,精神上的压力,还要承担起更多生活上的种种负累。 但是,她并不后悔,独立而坚韧的个性决定了她的人生选择,虽然有点残忍,但是殷秀梅却已经习惯。
好在一位来自法国的先生出现在了她的生活中,他就是殷秀梅现在的丈夫菲利浦,两个人认识得也特别的蹊跷,只是在飞机上的一次偶遇而已。这一次偶遇,改变了两个人的生活,它不仅让一个法国男人在异国他乡寻找到了自己的真爱,还令苦守十年单身生活的殷秀梅,重新弥补了自己心灵上的失落。
那个时候,殷秀梅正在坐在飞机上与李娜聊天,菲利浦总是在盯着这个穿着很独特的中国女人,并主动搭讪,一段一见钟情式的爱情童话,就这么不经意之间开始了。
菲利浦在这么一次邂逅之后,就下定决心开始苦学汉语,为的只是让这缘分能很好的继续下去,一切都像是早已准备筹划好的一样。几个月之后,菲利浦请殷秀梅吃了一次饭,但是大家也只是简单的寒暄一下,并没有特别的进展。然而一年半之后,令人惊讶的一幕打动了她,菲利浦主动给殷秀梅打电话,用一口纯正的汉语邀请她吃饭,吓了她一跳,用殷秀梅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根本不敢相信这人会说了汉语,有种突然他突然会说话了的感觉。这种惊奇,决定了两人以后的交往,更决定了这一段爱情能够开始并继续。
一次邂逅,一直到两个人举行盛大的婚礼,一切都像童话一样富有传奇色彩。1998年,殷秀梅和菲力普在法国里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中国驻法国使馆官员作为殷秀梅的“娘家人”前往祝贺并证婚。就这样,她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婚姻生活,心思细密的菲利浦恰好是她心理最为体贴的呵护者,一切是那么周到的照顾着她,不仅要迁就她那独立而倔强的大女人个性,还要把一份男人少有的细心给予这段美好的家庭生活。 人家都说法国人浪漫,而殷秀梅说自己的心并不是被菲力普的浪漫所打动,而是被他生活中的细腻所感染。“他跟我讲话总是希望把两个人放在一起,‘我们’来做什么;而且他很尊重我,很细心地注意一些我的喜好。”
结婚6年来,朋友们都说殷秀梅被老公宠坏了。在家里,菲力普给殷秀梅取了个外号叫“本希萨”,意指“本·拉丹、希特勒和萨达姆”,三合一的威力有多大,足以超越了“专横跋扈”的含义。说她在家“霸道”,殷秀梅不同意了。“比如说他穿了一套西服,他总要问我领带打什么颜色。有时候他自己打了一条领带,我告诉他今天这个领带不合适,他就会说,我都穿好了,你又让我换。我说可以不换,他又说我一定要换,因为只要你喜欢。”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究竟“霸道”与否,谁也说不清。
菲力普的父亲得知儿子娶了位中国媳妇,对殷秀梅也喜爱不已,甚至把家里祖传的一枚代表着家庭荣誉的戒指送给了自己的儿媳。在法国,公公怕儿媳妇不习惯西餐,自己凭着对中餐的理解写好食谱,给殷秀梅做好吃的。虽然炒饭经常是从烤箱里烤出来的“烤饭”,但那饭包含着公公的一片心意,殷秀梅吃在嘴里怎么样都觉得香喷喷的。
有一次殷秀梅想,自己也得亲自下厨,给公公做一顿地道的中国饭呀。想来想去,馄饨挺容易的。“我就做一次馄饨吧”,殷秀梅想。自从招待公公吃了一次馄饨后,公公永远记住了“馄饨”。后来每逢进中国餐厅,馄饨成了公公的必点菜。如果说没有,他就不高兴了,说“没有馄饨,这叫什么中国餐厅。”
日子就在这幸福和欢笑中逝去,十年后的选择,殷秀梅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属于自己的温暖港湾。
性情中人
殷秀梅那一番特有的北方大女人个性,让很多人吃不消,用菲利浦的笑言形容,就是有点“本希萨”。什么是“本希萨”呢,就是本拉登、希特勒、萨达姆的合称,一方面说殷秀梅的个性有点武断、独裁,甚至是有点霸权主义的色彩,一方面也说明她在家庭生活与事业中,往往都是以一副强势的姿态示人,让人有点发憷。
身边的朋友们评价殷秀梅,总是喜欢叨念她嘴上一贯不离的口头禅,就是“熊样、去一边去、找抽呢”,可以说在这些年来活跃在娱乐界的所有女性演员当中,她的性格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她说话历来不绕弯子,对于身边的朋友们来说,她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样。虽然说有时候她说话的直率难免会容易得罪人,但是大家却都无比喜爱着她,把她当作自己的大姐一样看待。
出身于北方煤乡的殷秀梅,不仅以自己的歌声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更以一种朴实而火辣的个性,感染着身边所有的亲人与朋友。正像大家评价的一样,她在这二十多年来的演艺生涯当中,无愧于一面旗帜与模范的褒扬,而做人也一样。
永远的祝福
作为中国顶级的女高音歌唱家,她有着非凡的实力。再一次演出中,因为乐队的失误,使演奏的伴奏调子高了一个大调,但是殷秀梅处理的很好!让我们祝愿她十年、二十年以后依然有这样的实力,依然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