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们江,位于吉林省东南边境,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下游为俄罗斯与朝鲜的界河。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东麓,干流全长525公里,注入日本海。
【名称介绍】图们江,英语Tumen River ,满语tumen ula,朝鲜语日语称“豆满江”。(朝鲜语:두만강)。
它位于吉林省东南边境,是中国大陆与朝鲜的界河,下游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的界河。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东南部,干流全长525公里,注入东面的日本海。
“图们”之名,在古籍中用字很不统一,有“统们、驰满、土门、豆满”之称,皆同音而异字,都是指图们江。据《中国古今地名辞典》记载:图们江,出自满语“图们色禽”。“ 图们”意为“万”、“众”,“色禽”意为“源”、“ 河源”,“图们色禽”即“万水之源”之意, 后来略去“色禽”,简称“图们”。
图们江辽代称驼门。金、元称爱也窟河,其下游段称统门河。明代称啊也苦河,其下游段称徒门河。清代称河源段为大浪河, 康熙年间称土门,高宗( 乾隆) 钦定《金史语解》中称图们。1962年中朝两国协定,“红土水”与溺流水以下称图们江。朝鲜语称豆满江。
朝鲜李朝《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五咸镜道庆源都护府豆满江(图们江):“女真语谓万为豆满,以众水至此合流,故名”。长白山:“女真语谓善颜阿林,以白色的山峰,故名,胡(女真)人奉之为神山。”《李朝肃宗实录》记载:十七年十一月丙寅:“长白山,胡人(满族人)或称白头山,以长白故也”。
【地理概况】

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东南部石乙水,流经中朝边界,向东北又折向东南,其干流流经和龙、龙井、图们、珲春四市。珲春市敬信镇于防川土字牌在东经130度42分,北纬42度17分处出境流入日本海。干流全长525公里。流域面积我国一侧2.2万平方公里。中朝界河段510公里。土字牌以下15公里为朝俄界河段。河道总落差1200米。滞道平均坡降1.6%,沿途接纳10公里以上的支流180条,30公里以上的支流30条,在我国境地仙主要支流有红旗河、嗄呀河、布尔哈通河、海兰河、珲春河等。图们江与红旗河汇流处以上河源区,为长白山主峰地域,崇山峻岭 ,森林茂密,人烟稀少,交通不便。
河流穿行于玄武岩熔台地的深谷中,谷深达百余米,河道坡度陡,平均坡度下降2%。水流急,河槽窄深,河底多大孤石,水声轰鸣,数里可闻。三合镇以上为上游,有两条源流:红土水和溺流水。红旗河口以下平均水面宽约50-100米,河道坡降陡,平均坡降为千分之二点三六,水流湍急,水量足,丰枯变化小。上游两岸山势陡峻、多峭壁。山地多次生林,河道异常弯曲,河槽宽窄不一,狭窄地段,洪水水面仅宽190米,开阔地段龙渊洪水水面可达1000米。三合至甩弯子为中游,河谷逐渐开阔,流域面积约增加两倍,水量猛增。河面展宽,水流变缓,平均水面宽60-240米,水深约1.2-3米。汛期水位猛涨猛落,变化急剧,经常造成洪水灾害。山地森林逐渐减少,沿江人烟密集,两岸多农田,交通方便。开山屯镇至图们江一带,形成较宽的河谷盆地,河床为沙卵石,局部弯曲段冲刷剧烈,多汊道、沙洲。嗄呀河江入后,河面展宽。甩弯子以下为下游,进入珲春河谷平源,地势开阔平垣,坡度减缓,河面宽阔,水流平稳,水量大增,河道平均坡降为千分之零点二到零点一,水面宽为240-250米,河道水流主淄易左右摆动,江中形成岛屿和沙洲。
【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1909年,日本与中国政府谈判解决中朝边界划分问题。双方签订了《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其中明确规定:图们江为中韩两国国界,并以石乙水为江源。
1907年8月,日本派人闯入我吉林省延吉县龙井村,擅自成立日本朝鲜统监府派出所,制造所谓“间岛问题”(时日韩称我国吉林省延吉、汪清、和龙、珲春4县为“间岛”),企图分割我国领土,引起中日交涉,历两年之久。双方几经谈判,终成协议。1909年9月4日,清政府外务部尚书会办大臣梁敦彦与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彦吉于北京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又称“间岛协约”。 共7款。附中日往来照会各1件。主要内容:
1、以图们江为中、韩两国国界,其江源地方自定界碑起至石乙水为界。
2、开放龙井村、局子街、头道沟、百草沟,允许外人居住及贸易。
3、在图们江以北开垦的土地上,仍然允许韩民居住。
4、居住该地的韩民须服从清国法律,归清国地方官宪管辖与裁判,与清国人同样履行纳税义务及听候其一切行政处置。
5、间岛内韩民所有土地房屋,可与清国人民财产同样受到保护。在图们江沿岸设渡船,双方人民可自由来往。
6、将来将吉长铁路延长到延吉南境,在韩国会宁同韩国铁路接轨。
7、朝鲜总督府及其文武各员于两个月内撤离。同时在上述通商地点开设日本领事馆。
条款签订后,日本企图分割我国东北领土的野心未能得逞。
【15世纪图们江成为中朝界河】

摘要:图们江本是中国内河,15世纪之前,图们江两岸由中国的少数民族女真族所领。明王朝成立后通过招抚女真族,在图们江两岸设置了地方行政机构,图们江南岸亦一度为明朝领地。李氏朝鲜通过剿杀、驱赶女真部落,不断向北扩张领土,于15世纪中叶沿图们江南岸设置了六个镇,标志着图们江开始成为中朝两国的界河。
中国与朝鲜山水相连、境土相接,历史上两国边界线之底定历经波折,屡有变迁,最终形成了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河的中朝边界。15 世纪中叶,图们江流域开始成为明王朝与朝鲜的分界地,此后五百余年间,中、朝两国几次对图们江上游地区不甚明晰的边界地段做了进一步划分。时至今日,中、朝两国以图们江为限的基本界河状况未曾变动。
一、明王朝在图们江流域的地方建制
15世纪之前,朝鲜的北部领土尚未抵图们江南岸,图们江两岸一直由中国的少数民族女真族所领。1403年,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进一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经略。
首先,着力招抚图们江南、北两岸各部的女真人。1403年,明成祖下诏招抚女真吾都里、兀良哈部, “使贡献”。1404年,明王朝又招谕了参散、秃鲁兀等十一处女真人,分别为:溪关(今珲春河口高力城屯) 、参散(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 、秃鲁兀(咸镜南道端川郡) 、洪肯(咸镜南道洪原郡) 、哈兰(咸镜南道咸兴市) 、大伸(亦名泰伸,朝鲜咸镜北道吉州以北五十里处) 、都夫失里(亦名海洋,吉州) 、海童(亦名海通) 、阿沙(亦名利城,咸镜南道利原郡) 、飞干合(咸镜北道镜城郡) 、阿都歌(亦名阿汉,吉州附近) 。1405 年,明廷遣使到吾音会(今朝鲜咸镜北道会宁市) 招抚了猛哥帖木儿所率的斡朵里部, 随后招谕了毛怜(今吉林省珲春一带地区)的兀良哈和兀狄哈等部。
其次,设置了奴儿干都司。都司是明廷设置的相当于“省”级的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机构,下设卫、所来行使民政管辖权。卫设有指挥使、指挥同知、卫镇抚等官职;所(千户所) 是卫的下级,设有正千户、副千户、所镇抚等官职。以上各级机构须服从明朝中央政府的统一辖制,这些行政机构所辖地区的领土主权均隶属于明。在图们江地区,明廷先后设置了如下几个卫。
建州卫。建州卫是明王朝在东北地区建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卫。1403 年,女真首领阿哈出来明王朝朝贡,被明成祖任命为建州卫指挥使:“女直野人头目阿哈出等来朝,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以阿哈出为指挥,余为千百户、所镇抚,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 建州卫最初设置于旧开原(巨阳城、开元城) ,即图们江以北的今吉林省珲春地区。1423 年,建州卫西迁到婆猪江(鸭绿江支流佟家江) 一带。由于朝鲜的侵犯,又于1438 年迁移至今辽宁省苏子河上游、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兴京。
毛怜卫。1405 年,“毛怜等处野人头目把儿逊六十四人来朝,命设毛怜卫,以把儿逊等为指挥、千百户等官,并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毛怜卫最初设置于古庆源和斡木河之间,“其地离新庆源(今朝鲜庆兴市) 三日程也”。把儿逊又记载为“八儿速”:“兀良哈,则土门括儿牙八儿速”。“土门”即指图们江,“括儿牙”为姓氏,意为女真首领八儿速(把儿逊) 居住于图们江地区。1410 年,把儿逊被朝鲜杀害。次年,明廷任命猛哥不花为毛怜卫指挥使。明永乐后期,毛怜卫被迫迁移至鸭绿江北岸的佟家江地面,后来逐渐并入建州卫。
古鲁浑山卫。于1407 年设置于珲春东南部地区。
合兰城卫。于1407 年设置于图们江支流海兰江流域。
童宽山卫。于1408 年设置于今珲春市东北约二百五十里的通肯山。“通肯山卫城,东北距县治二百五十里,在兰家子东沟与三人沟附近通肯山上。”
禾屯吉卫。1409 年, “禾屯吉河等处女直野人头目粉甫等来朝,设禾屯吉、失里木二卫,命粉甫等为指挥、千百户、镇抚”。设于流入松花江的禾屯吉河,即今古洞河流域,在今安图县万宝镇境内。
爱和卫。位于今图们江上游阿也苦河流域。1409 年,“爱河女直头目乞塔纳等来朝,设爱和、把河二卫,命乞塔纳等为指挥、千百户”。
卜忽秃河卫。“卜忽秃河”是“布尔哈通河”的谐音。卜忽秃河卫设立于1414 年,位于今吉林省延边地区的布尔哈通河流域。
明廷在图们江南岸曾设置建州左卫。建州左卫的先世和建州卫先世一样,元代时该部曾居住于牡丹江下游地区,元末明初始向牡丹江上游地区迁徙。1405 年,明廷“置建州左卫于朝鲜镜城阿木河”, 猛哥帖木儿被明廷任命为建州左卫第一任指挥使。关于建州左卫的初设地点,国内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为始设于今图们江南岸的朝鲜会宁; 另一种观点为原本初设于朝鲜咸镜北道庆源、镜城地区,后来由于朝鲜的驱逐,被迫迁至会宁。
为了躲避朝鲜的杀戮,1411 年建州左卫西迁至图们江北岸的凤州(也写作奉州、方州,今辉发河上游北山城子一带) , 与建州卫合置,猛哥帖木儿部与阿哈出、释家奴父子部落会合。
1423 年,建州左卫又迁回会宁,图们江南岸的会宁地区仍由以猛哥帖木儿为指挥使的女真部所领。猛哥帖木儿死后,建州左卫北受兀狄哈的骚扰,南受朝鲜驱逐。1440 年,时任建州左卫都督佥事的猛哥帖木儿之弟凡察将建州左卫重新移至图们江北岸。从此,明王朝在图们江南岸的行政机构消失。
明廷对所置各卫实施的是“因其部族”“官其酋长”, “给予印信,自相统属”的管理政策,各卫主要行政长官均由皇帝颁旨任命。仅建州卫,明廷就先后委任官吏达400 余人次。以上各卫、所均须服从明廷的辖制,有战事时各卫、所的武装力量均服从于明廷调配,其中建州卫和毛怜卫屡建功勋。各卫之间发生矛盾,也由明廷出面调停处理。
此外,各卫还要向明廷定期缴纳土特产品。明廷对各卫缴纳“贡赋”有严格的规定:须按时纳贡,不得违期,违者治罪;不按规定条例贡赋,则依法惩处;“贡到方物,例不价”。需注意的是,各卫、所向明廷缴纳“贡赋”是纳税,其表现形态为上税,是子民向政府尽义务,其性质不同于明王朝的周边藩属国向明廷朝贡的“献方物”。图们江流域各卫、所辖下的女真人均为明王朝子民,由明王朝子民居住和治理的图们江地区当然是明王朝的领土。
综上,明王朝在图们江流域设置了以卫、所为形式的地方行政机构,虽然各卫、所的首领和高级官员都由原居于该地的女真部落首领担任,但这些地区均在明朝中央政权的统一辖制之下,其行政主权隶属于明王朝。明廷以委派女真首领为各卫行政长官的方式,行使中央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权。
二、朝鲜于图们江南岸置六镇
历史上,朝鲜曾多次向中国提出过领土要求。735 年,唐玄宗应新罗之请将大同江以南之地相送。993 年,辽圣宗“取女真鸭绿江东数百里之地”赐于高丽,高丽在鸭绿江南岸的女真聚居地筑城始于此。1368 年,明王朝建立之始,已经进入末世的高丽向明廷提出将铁岭(今朝鲜咸镜南道与江原道之交界岭) 以北的土地划归其所有,被明朝拒绝。明太祖朱元璋指出,中原皇朝在“铁岭已置卫”,高丽此举属“自生衅端”,命礼部转告高丽国王“安分毋生衅端”。
事实上,高丽朝时期朝鲜的北部疆界尚在今朝鲜咸兴以南地区。朝鲜李朝建立后,通过驱逐女真人,使本国疆域不断向北推进,一直拓展到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流域。明廷虽招抚了图们江流域的女真部落,却不保护女真人利益,满足于朝鲜的“事大至诚”,同时忙于安抚周边,任凭朝鲜将图们江南岸的女真领地尽收囊中。最终,建州左卫由图们江南岸迁至图们江北岸,致使明王朝在图们江南岸的领土尽失。15 世纪上半叶,朝鲜将其东北边界北拓到今图们江中下游南岸地区,先后设置了六个镇。可以说,图们江南岸朝鲜六镇的建立,标志着中、朝图们江边界线的最初形成。
(一) 朝鲜与图们江流域的女真部落
朝鲜将居住于图们江沿岸地区的女真人视为藩篱,故此在明王朝招抚女真部落、于图们江流域设卫的同时,朝鲜也积极招抚女真人。但朝鲜招抚女真部落的目的是向北拓展疆域,所以朝鲜对女真人部落的政策是怀柔与杀戮并施。通过诱杀女真首领和对女真部落的残酷征剿,朝鲜从女真人手中夺取了森林、牧场、耕地等生产资源,使本国的疆域得以不断向北推移延伸,直至到达鸭绿江和图们江更广大的区域。
1404 年,明王朝应朝鲜之请,将明廷已招抚的三散、秃鲁兀等11 处女真属地及2000 余名女真人划归朝鲜管辖。自此,今朝鲜咸兴以北地区被划归朝鲜。
朝鲜又进一步提出,将该11 处以北的猛哥帖木儿辖下180 余户公镇迤南镜城地区、把儿逊等辖下的50 余户公镇迤南庆源地区也划归本国:“乞将公镇迤北还归属辽东,公镇迤南至铁岭还属本国。”事前,由于对向明廷索要猛哥帖木儿辖地并无把握,朝鲜太宗王曾言于诸臣:“帝已许东北面十处人民矣,何颜更请此事?”这一要求果然被明成祖拒绝:“猛哥帖木儿,皇后之亲也,皇亲帖木儿何关于汝乎?”当时,猛哥帖木儿的居住地位于“朝鲜境内豆满江这边”。由此可见,15 世纪初时,今朝鲜境内的图们江南岸之地尚隶属于明王朝。
在明王朝对女真部落进行招抚的同时,朝鲜也大批分封建州卫和毛怜卫的女真人为万户、副万户、都万户等。明廷得知朝鲜的行为以及女真人频频觐见朝鲜国王后,敕文于朝鲜曰:“彼既受朝廷官职,王又加之,是与朝廷抗衡矣”,令朝鲜断绝与女真的“私交”,而朝鲜却“似为当然,不以为过”, 继续对女真实施拉拢与打击并重的政策。
明廷在女真属地设卫令朝鲜大感不便:“帝(指明成祖) 于东隅置建州卫,是扼我咽喉、掣我右臂也。”不但暗中阻碍明廷对女真部落的招抚,还加紧了对女真人的剿杀,先后灭亡毛怜女真、逼走建州女真。
兀狄哈女真部经常骚扰朝鲜边地,也经常骚扰建州卫首领猛哥帖木儿的斡朵里部。在一次兀狄哈侵扰朝鲜时,猛哥帖木儿率兵赶到庆源协助朝鲜共同驱赶兀狄哈。但令猛哥帖木儿始料未及的是,朝鲜的打击对象不仅限于兀狄哈部,建州、毛怜女真也已被朝鲜列入打击计划之内。朝鲜太宗王一面遣人安抚猛哥帖木儿,一面暗中下令“亟进军”。1410 年,朝鲜军至豆门(即图们) , “诱杀毛怜卫指挥把儿逊、阿古车、著和、千户下乙主等四人,纵兵歼其部族数百人,焚烧庐舍而还”。此时,明朝的精力正集中于漠北,无暇顾及朝鲜与女真部落的征战。但毛怜卫毕竟是由明王朝设置的地方行政区,朝鲜自知此举“是生衅于上国”,便诬陷“把儿逊、阿古车、著和、下乙主等,乃与兀狄哈等通谋作贼,设计伏兵要击我军,以致中伤身死”, 并诬陷猛哥帖木儿是帮助兀狄哈部诱朝鲜中伏而来。此后,毛怜卫并入建州卫,成为建州卫的附属。
把儿逊等毛怜卫主要首领被朝鲜杀害后,把儿逊之子郎卜儿罕成为毛怜卫的主要首领。朝鲜表面上时常对郎卜儿罕进行封赏、赐物,暗中却在计划彻底消灭毛怜卫。1459 年,朝鲜借口毛怜卫女真谋叛,逮捕了郎卜儿罕父子,以与兀狄哈和解之时“以私怨忌”“诸酋之顺命,杀所虏刺斡里,使和事不成,妄动浮言,惊恐诸部,欲生边衅”、“申叔舟受命而往招之不来”以及“与其子伊升哥相应谋叛”三条罪名将郎卜儿罕父子定罪,并称“罪不可赦”,无视众女真首领的求情,迅速杀害了郎卜儿罕一家十六七人。女真部落向明廷申诉,明廷却不为其主持正义,只是表面上对朝鲜进行了斥责,而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阻止朝鲜对女真人的继续杀戮。于是,1460年,朝鲜认为时机已到, “举兵灭之可也”, 最终灭亡了毛怜卫。
为躲避朝鲜侵扰,以猛哥帖木儿为首的斡朵里女真部于1411 年撤离图们江以南,西迁至凤州。次年,明廷以其部置建州左卫,仍命猛哥帖木儿为指挥使。为躲避蒙古鞑靼部的报复,1423 年,猛哥帖木儿“蒙圣旨许令复还阿木河地面以居”,率部返回故地今朝鲜会宁。
1433 年,猛哥帖木儿在协助明廷招抚杨木答兀部的行动中被“七姓野人”杀害。1440 年,建州左卫重新迁至苏子河一带。这样,朝鲜最终达到了向北拓展领土的目的。
可见,朝鲜对女真人采取的是招抚、拉拢与武力打击并重的政策,对于与其接界的女真部落则是以打击和驱逐为最终目的。朝鲜一面在政治上对女真首领进行封赏,一面对女真部落进行残酷杀戮,甚至对刚刚封赏过的女真部落转瞬便发起攻击。
一些女真部落虽同时接受了明王朝与朝鲜的封赏,但女真人对朝鲜的归附与对明朝的归附在性质上有明显不同。女真部落对待朝鲜具有归附和侵犯的两重性。女真领地与朝鲜相接,虽然作为明王朝的地方政权而存在,但由于女真居住地与明朝内地相距甚远,不擅农耕的女真人在生活上不可避免地对朝鲜要比对明廷产生更多的依赖。因此,当朝鲜对女真部落实行封赏时,女真部落也会接受,并向朝鲜朝贡。但是,一旦女真人的利益和安全受到朝鲜的威胁时,女真各部便会联合起来回击朝鲜。例如建州女真和毛怜女真曾几次互援向朝鲜复仇,即可知女真人对朝鲜的归附并非心悦诚服。
以猛哥帖木儿为例。猛哥帖木儿曾接受朝鲜授封的镜城万户、大护军等职位,又接受了明廷的招抚,成为明王朝建州左卫指挥使。但是,朝鲜和明王朝对女真部落首领授予的官职的实质意义是不同的。一是建州卫是作为明王朝的地方政权而存在的。明王朝的卫、所在内地属于军事组织,在图们江流域所置的卫、所则既是军事组织,也是地方行政机构。故此,建州卫是明廷的地方机构,建州卫子民为明朝子民,由明廷任命的各卫、所的官员是明王朝的地方行政官员。二是明廷对女真首领授予的官职是实职,朝鲜对女真首领授予的官职则是虚职,仅是勋、阶一类的官称。女真首领虽接受了朝鲜的授封,并不意味着就是朝鲜政府的官员。三是女真部落依附于朝鲜,更大程度上是对粮食、衣物等生活物质进行交换的需要,而不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四是当女真各部发生矛盾时会上报明廷,由明廷出面调停处理。例如1435 年建州左卫遭遇“七姓野人”之乱,猛哥帖木儿父子被害后,毛怜卫和建州卫首领奏请明廷,要求明朝政府帮助建州卫复仇。明廷派出钦差前去斥责“忽刺温境内野人”那列秃:“尔与毛怜、建州俱属朝廷统,宜各安分以保境土。尔何为辄敢肆暴掳掠,敕至,尔等即将掳去财物人马如数发还,庶免后患。今尔等尤宜谨慎,敬尊国法,相与和好,毋肆侵渔、自取祸殊。”明廷在调停各部纠纷的同时,还说明了众卫的职责,即保卫明朝的边疆。
归根结底,朝鲜的女真政策之核心在于向北方拓展领土。
(二) 朝鲜在图们江南岸所置六镇
朝鲜在图们江南岸的女真属地建立六镇,始于猛哥帖木儿被害之后。诱杀把儿逊后,朝鲜不敌女真部落的报复,于1410 年将庆源府移于镜城, “兵马使无与守者,遂罢其镇”。猛哥帖木儿遇害后,建州女真实力大为削弱, 1434 年朝鲜趁机迅速将庆源府北移至苏多老;将原置于石幕的宁北镇移至伯颜愁所,后又移至阿木河(斡木河) ,置会宁镇。1435 年,朝鲜在伯颜愁所的宁北镇设钟城郡,以镇节使兼知郡事,后将该郡移至愁州,升为都护府。1437 年,朝鲜于孔州置庆兴郡,后升为都护府。1440 年,朝鲜于多稳置稳城郡,“徙庆源及吉州以南,安边以北各官户实之”,翌年升为都护府。1449 年,朝鲜于石幕增设富宁镇。
至此,朝鲜在图们江中下游南岸地区置成六镇,并采取了招募民夫修筑邑城、设置镇堡等措施来巩固对新开拓地域的管理。朝鲜沿图们江,从会宁的秃山烟台起,直至庆源训戎镇修筑了数百里长城和数十个城堡,并颁布实施优惠政策动员南部地区人口向六镇迁移,不断加强北部六镇地区的防卫和开发。
可以说,朝鲜沿图们江南岸设置会宁、富宁、钟城、稳城、庆源、庆兴六镇,标志着今图们江中下游地区的中、朝两国东段边界线的形成。《李朝世宗实录》曰:“新设四邑,我祖宗肇基之地,以豆满江为界......豆满江,天所以限彼我也”
此外,在图们江南岸建置六镇的同时,朝鲜还在鸭绿江中上游南岸先后设置了西北四郡,即:闾延郡(1416)、慈城郡(1433,闾延郡西南)、茂昌郡(1440,闾延郡东南)、虞芮郡(1443,闾延郡西南、江界和今楚山之间) 。并在以上地区也修筑了城堡,总计16座大城,25个小堡,将朝鲜内地的居民大量迁入以实边。至1443年,朝鲜将鸭绿江南岸地区纳入了版图,鸭绿江随之成为中、朝两国西段边界的界河。
综上,15 世纪中叶起,中、朝两国政府虽未以公文形式明确约定国界线,但图们江和鸭绿江事实上已开始成为双方认可的习惯上的天然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