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存】英文:kind exist 缩写:KE
名词解释自然万物都是属于某个类别的存在物;这种现象简称为【类存】
新词声明1.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有没有可以用来客观思考的【新词汇】
就比如中国以前没有原子、分子、电子、细胞、等词汇,所以那时候的中国人也就根本就不可能去研究原子、分子、电子、细胞的结构、功能、作用等等,所以如果要打破思维的局限性想到更多东西,就必须增加新词汇!
2.很多历史遗留的难题、争议之所以不能解决,也是因为他们都在使用旧词汇进行探讨争论,那么就像古人使用猪狗牛羊的旧词汇去思考地球公转和身体结构一样,怎么可能呢?因此就算再让全世界人用旧词汇去思考100年也是徒劳无功!所以必须创造新词汇!
名词归属是【全集然文明】专有名词之一
是自然万物共有的本质属性之一
属于【本质球】内环的一个本质
是整个【集然架】中的辅助本质
是【道棋】棋格整合联系的基础
类存质是【储空】的直接衍生物
是语言中最顶层的类别名词之一
名词构建理由类别名词可以压缩不同信息,并提供种类内部的共有属性规律。
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属性规律,作为逻辑进行各种思考和判断。
如果我们能够区分出自然万物的共有类别,将是用途最广泛的。
但如果要深入分析一个客观类别,就必须先给它定下一个名字。
类存二字可以引发人们对类别存在的直接思考,浓缩相关信息。
名词用途1.遇到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用类存的内在属性和规律作为逻辑,来思考、推理和做事
2.急剧压缩各种信息,节省大脑空间,也让我们更好搜索信息
3.可以用来推理我们的语言中最常用的词语、句型是哪些?
4.可以作为世界万物的经纬线,进行推理这个世界都存在什么样本质规律和事物。
5.可以用来引导我们更好的引申各种相关的自然现象,来和别人讲道理。
词性扩展例句名词:我们要怎么看待类存这个现象?
动词:自然万物都类存在这个世界上。
形容词:类存事件、类存现象、类存特征、类存规律
判断方式“××是××”,“××属于××”的句型就是描述类存现象的。
推理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所有的自然物都可以套入其中
这也就说明了自然万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类存的现象
那么我们也就有必要区分各种类存现象及其原因了
客观世界见证1.我们举不出一个事物是不属于任何类别的
2.我们发现各种类别的事物相互结合后又万物形成同一类的事物
人类文明见证1.在所有的语言中都有,并普遍的使用:“××是××”,“××属于××”的句型。
2.人类文明的所有科目,其实就是各种类别的研究。
3.人类所有语言里的任何文字和词语其实都是一些类别。
4.人们总是使用各个类别与其他类别事物的规律进行处理各种事件。
类存的引申案例1.不同地方的水,都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那么不同地方的人,是否可以包容彼此呢?
2.小马属于马,但不能说:马属于小马;所以小猪属于猪,但也不能说:猪属于小猪。
内部规律应用预览大类别与小类别之间的从属关系,不能颠倒,从而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个事物的本质也是一层一层下去的,而不可颠倒,就如:我们可以说“小马的本质是马”,但却不可以说“马的本质是小马”;而且,本质层层递进,如:小马的本质是马;马的本质是动物;动物的本质是细胞构成物;细胞构成物的本质是原子构成物;原子构成物的本质是存在物。由此,我们也可以跨层说:小马的本质是存在物;但却不可以颠倒过来说:存在物的本质是小马。
名词细分和内在规律预览类存质单位:【类】
细分:1到n周(n≥1)类;上/下周类;大/小类 A/B类
本质球记忆诗万物可存生本质:
储空拼源衍集然,
类联殊导续周存。
【可存】【储空】【拼源】【衍然】【集然】【类存】【联存】【殊存】【导存】【续存】【周存】
特别说明全集然文明目前只提供的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而最实用和深层次的内在细分规律,暂时保密。
保密原因:1.减轻您的理解负担;2.商业机密
其它解释类存,物类、种群等的存在。为什么存在?存在有什么意义?不知道。唯心的神的创造也好、唯物的自然进化也好,其实全无意义。所谓的各种意义,都是人想出来的,因为人不想没有意义的活着,如果活着没有意义干嘛要活着呢,如果存在没有意义干嘛要存在呢?于是出现了各种意义:为理想、为情爱,为子女等等。但经不起推敲,因为许多没有理想、没有情爱、没有子女的人仍然活着,没有人因为活着没有意义而情愿去死的。由此而见,存在、活着只是一种现象,一种自然状态。一切物类、种群,比如植物、动物、人类,只是为存在而活着、为活着而活着。于是,为了生存而产生了一切的行为,为生存便成为了一切行为的意义,一切行为的动力。不是终极的意义,只是局部的、片段的意义。于是,为生存便成为一切物种的共同的性质,共有的性质,共性。也是最基本的人性。
人是宇宙生成的,自然生成的,是大宇宙 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性中最基本的东西应该是宇宙性,自然性。由近向远推则是,动物性 生物性 自然性 宇宙性。由远向近发展,只能是增加一些新的性质,不会丧失原本的性质。犹如一棵大树,树根是本,然后生枝长叶开花,但无论发展成怎样都离不开根。
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我们见到有小孩将坠入井中,皆有惊惧之心,并且对小孩产生同情关爱救助之心,这个说法也就是所谓性善说的重要依据。不但人有此心,高等一点的动物也有此心。母狼丢了狼崽,非找到不罢休。象群发现小象落入陷阱,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设法救助之。为什么呢?因为类存,类的存在,生长,繁衍,发展,是天道设计的规则。不能说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人性无所谓善恶,皆属天道规则。也有相反的行为,但道理想同,动物有食子的行为,历史上灾荒战乱年代,也有人食子的,人相食的,不食人皆死,相食也是因为类存。
“我”作为类的一分子,为了类存,当遇到危险时,首先本能想到的是保护好自己,接着由“小我”而扩大到“大我”,既怵惕恻隐之心。当类存受到威胁时,“小我”会自觉的或被迫作出牺牲,以保护“大我”,保障类存,这便是天道。人性合于天道。
最基本的人性,是以类的存在为基础,类的存在是包括整体的存在及个体的存在两部分,没有整体的存在,也不成为类,没有个体的存在,类亦为空。所以,类通过个体的存在、发展而存在发展;个体也因类的存在发展而存在发展,相辅相成。过去的年代常强调大河没水小河干,岂不知,若无小河的汇流,哪来的大河。因此,个体的利己行为是正常的、自然的、无可非议的,是因类存而产生的最基本的人性。另一方面,离开了整体的类,单独的个体也不能生存,于是个体之间的互利协作的关系,即保障了个体的生存发展,也促成了整体类的生存发展。因此,由个体为起点,以类存为目的的利己行为,便是人性的第一。
李宗吾先生发明厚黑学很了不起,撕下了几千年来的统治者、将相王侯、英雄豪杰、圣人君子的面皮,使人有拨云见日之感。狭义的厚黑,是“小我”,仁义道德讲的是“大我”,厚黑学讲的则是“小我”和“大我”的关系。其中“我”是本源 是核心。李宗吾先生有一个图,大意是,“我”在核心,外面一圈是家人、亲人,再外面一圈是朋友,再外面一圈是乡亲、再外面一圈是国人,再外面一圈是人类、再外面一圈是生物等。人的利益、情感,是一圈一圈向外扩展的,很有道理,很精辟,无论家族观念、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都立足于“我”在其中,如果立足于别人的集体,立足于别人的国,则是叛徒。
厚黑学的原则是,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尽量不伤害或少伤害“大我”的利益,同样,在追求“大我”的利益时尽量不伤害或少伤害“小我”的利益。
李宗吾的“厚黑”一词带有贬义,实际上应该叫“自然”“常态”“本态”“自然之态”。
中国哲人们,争论了几千年想定义人性的善恶,没有结论,因为命题就错了,因为人性无所谓善恶,只是自然之态,老子一个“道”字,早把这问题解决了。
佛祖、道祖、以及天父、天子、天主等神圣,我想他们当初的觉悟也不过如此,不过是先知先觉者,只是后来的信徒、教徒们以及统治者,把事情编排的很复杂,或因为糊涂,或为了骗人。
李宗吾先生对于人性“小我”“大我”的剖析,很准确,符合 “类存”说。
一切宗教,以及道德的宣传说教,所以能延续几千年,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人们都希望有一个安全的、对自己有好处的生活环境,如果我们周围都是耶稣、都是甘地,那生活将会多美好啊!可是我们常人,谁见过耶稣、甘地,谁愿意做耶稣、甘地!
二、我们常人都希望我们周围都是耶稣、甘地,那么统治者更希望他的臣民都是耶稣、甘地,那对统治者将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三、由于几千年的宣教,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观念,“应该”,至于为什么应该,就不知道了。比如说“忠君”“爱民”,历朝历代的正史野史都赞美“忠君”“爱民”,好多故事,很感人,但实际上忠君的实质是怕君杀,爱民的实质是怕民反。但许多愚忠,舍身死谏,只是觉得应该,糊涂!当然,这样的糊涂虫是极少数,如果多,也是编排出来的。
无论人有怎样的世界观,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得到精神的愉悦 满足。相对多的物质利益能够使人的生活丰富多彩,愉悦的质量高一些,但使人愉悦和满足的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换句话说,通过厚黑手段可以得到利益,可能伤害到"大我",但必须有一个度,超过了度,就违反了厚黑的原则,即使获得了利益,反而给精神带来痛苦和不安,失去了厚黑之道的意义。
人的本能中存在着由“我”而发的恻隐之心,既是由小我而扩大的大我,是所谓善,仁义道德,但也是有限度的,超过了限度就是假善,假仁假义。
但李宗吾先生后来受到外界环境干扰影响,不能潜心深入的研究,有些观点只是为了应付外界的干扰,似乎不太准确,很是可惜,但也很能理解,李先生需要吃饭,需要养家糊口,自然不能和外界格格不入。如此看来,业余的比专业的要好,不以写谋食,更能放开一些。
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几千年来伪道德的一种批判,并没有形成"学"的体系,实际上单从厚黑的角度,也不容易形成“学”,所以很容易被“薄白”者,即伪道德先生找出漏洞,进行攻击。厚黑学源自老子的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