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历山大·鲍罗丁(Алекса́ндр Порфи́рьевич Бороди́н,1833年11月12日—1887年)出生在 圣彼得堡,也去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的作曲家同时也是化学家。十九世纪末俄国主要的民族音乐作曲家之一。
格鲁吉亚(前苏联共和国之一)王子Luka Gedevanishvili的私生子,当时将他登记成某个奴隶的孩子从小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钢琴演奏,但是他专精的领域还是在化学,直到1863年才开始正式的作曲训练,当时他的老师是米利·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1869年巴拉基列夫指挥了鲍罗丁第一首交响曲,同年开始编写第二首交响曲。这首新的作品虽然在首演失败,匈牙利的李斯特却为他安排另一场1880年在德国的演出,也因此他的名声传出了俄国。由于他周日都在实验室工作,只能於星期天作曲,因此又名星期天作曲家。1887年02月27日去世,葬在俄国圣彼得堡。
Alexander Borodin(1833-1887)是俄国民族乐派时期的重要音乐家,而提到鲍罗丁,似乎应该要先介绍一下“五人团”(又称“强力集团”)。所谓“五人团”指的是19世纪时的五位俄国作曲家,包括:巴拉基列夫(Balakirev)、鲍罗丁(Borodin)、库伊(Cui)、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及里姆斯基—科萨可夫(Rimsky-Korsakov)。此一名称是在1867年由俄国的乐评家史塔索夫(Vladimir Stasov)首先使用了mugochaya kuchka(''The Mighty Handful'' 强力集团)一词而来。以巴拉基列夫为首的这五位作曲家都不是科班出身的音乐家,但同时致力于发扬俄国的民族音乐,并在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建立自由音乐学校(Free School of Music),与由安东·鲁宾斯坦所创立沿袭德奥学院派传统的圣彼得堡音乐院(St. Petersburg Conservatory)呈现明显的对立状态。此种冲突后来则是由柴科夫斯基将二派所长融合于他的音乐创作之后,才使俄国的音乐发展日趋统一。
鲍罗丁是俄国贵族盖地亚诺夫(Gedianov, Luka Stepanovich)亲王的私生子,他的姓氏是因为将他登记于王子家中农奴名下所致。他的母亲安东诺娃(Antonova, Advot'ya Konstantinovna)专心在家中教养他,鲍罗丁八岁时在音乐方面展现出他的才能,他能立即在钢琴上弹出听到军乐队所奏出的曲调,为此他的母亲又特别请了军乐队队员来教他吹奏长笛,培养他在音乐方面的兴趣。同时他对科学研究也有高度兴趣,公元1850年他进入医药外科学院就读,第三年时成为俄国化学之父齐宁(N. N. Zinin)的学生, 1856年完成学业。接下去的数年间,由于学术研究的需要,他前往欧洲的布鲁塞尔、巴黎、海德堡、热那亚及罗马等城市,直到1862年9月才又安定于家乡圣彼得堡,任教于母校。他在这段时间里的音乐创作有限,且受德国音乐影响甚大,其中又以门德尔松的影响最为深远。
1862年他认识了巴拉基列夫。在巴氏的影响之下,鲍罗丁又开始创作乐曲,而且是属于真正的俄罗斯音乐。鲍罗丁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在科学上有重要发明。由于鲍罗丁无法花许多时间于音乐创作上,直至1869年(36岁)《第一交响曲》公演前,一直是业余音乐爱好者,并且只留下数量有限的作品,较为人所知的有二首交响曲、二首弦乐四重奏曲及管弦乐曲《中亚细亚草原》。此外还有四部歌剧,其中著名是《伊戈尔王》(Prince Igor)。鲍罗丁从1875年就开始着手谱写这首作品,然而一直到他过世(1887年),仍未完成全曲。后来由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与格拉祖诺夫在他死后续完。在鲍罗丁的墓碑上刻着他作品的主题和他研究的化学公式。一位评论家说:“没有一个音乐家只写了那么一点作品而能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