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里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安德里奇

伊沃·安德里奇(Andric,Ivo;1892~1975)

塞尔维亚作家 。1892 年10月9日生于特拉夫尼克城附近的多拉茨村,1975年3月卒于贝尔格莱德。幼年丧父 。在萨拉热窝读中学时,为塞尔维亚进步学生组织的第一任主席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捕入狱,流放到泽尼查附近的奥乌恰莱沃。1918年获释,后任《文学的南方》等刊物编辑,发表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抒情诗、散文和文学评论。1920~1941年两次在外交部任职,当过驻罗马、布加勒斯特、的里雅斯特、格拉茨、柏林等的领事或大使。但他的真正兴趣仍在文学事业上,一生中半数以上的作品,都在这一时期创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帝国政府和法西斯当局断绝了一切联系 ,专心致志地从事 3 部长篇小说《 德 里 纳 河 上的 桥 》、《特拉夫尼克纪事》和《小姐》的创作,均于1945年出版 。曾长期担任南斯拉夫文学家联合会主席。1954年出版长篇小说《罪恶的牢院》,被认为是代表他艺术成就的杰作。1975年病逝后有17卷文集问世。

《德里纳河上的桥》以一座大桥的兴废,追述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波斯尼亚人民在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占领下的命运和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因为这部小说成功地“反映了自己国家历史中的事实和命运”,具有“史诗般的力量”,作者获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罪恶的牢院》结构复杂,故事中套故事,以一个正教修道士落入牢院、经受种种苦难为线索,描绘了整个罪恶世界的真实生活。罪恶的牢院实际上是时代暴政的象征。安德里奇被公认为是哲理现实主义作家。

1961年作品《桥.小姐》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作品中史诗般的力量——他籍著它在祖国的历史中追寻主题,并描绘人的命运。”

一束艳丽的玫瑰我终于写下了一些

久久不敢说出的话。

脑袋隐隐作痛,

身躯奇异地发麻。

遥远的号角沉寂下来,

心中仍是一个谜团,

一片片轻盈的秋雪

歇在槌球游戏场上。

最后的树叶瑟瑟作响!

最后的思绪令人苦闷!

我再也不愿打扰

那些理应快活的人们。

我谅解那鲜红的嘴唇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