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潮级驱逐舰是白露级驱逐舰的改进型,该级舰修正了以前驱逐舰的一些缺点,并增加了一门主炮。朝潮级属大型驱逐舰,速度较高但稳定性差,无法长时间伴随航母机动部队行动。
太平洋战争开战后该级舰投入激烈的海战,后期改装追加了防空武器,战争结束后仅余3艘。1944年10月的莱特湾苏里哥海峡夜战中,满潮、朝云、山云均被鱼雷命中沉没。
该级舰共完成10艘:朝潮(Asashio)、大潮(Oshio)、满潮(Michishio)、荒潮(Arashio)、夏云(Natsugumo)、山云(Yamagumo)、峰云(Minegumo)、朝云(Asagumo)、霞(Kasumi)、霰(Arare)
二战中的朝潮级
朝潮
1935年9月7日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动工,1936年12月16日下水,1937年8月31日竣工,同一日,白露级最后一艘凉风在浦贺船渠竣工。
1943年3月3日,此舰在莱城运输途中于俾斯麦海海战(丹皮尔海峡的悲剧)中被美国飞机击中,和荒潮一同沉没。
大潮
1936年8月5日在舞鹤工作部动工,1937年4月19日下水,1937年10月31日竣工。
1943年2月20日,在海军上将群岛马努斯岛海面,护卫船队从拉包尔至韦瓦克岛的途中被美潜艇“大青花鱼”号(USS Albacore SS-218)击中,由友舰拖曳途中沉没。
满潮
1935年11月5日在藤永田造船厂动工,1937年3月15日下水,1937年10月31日竣工。
1944年10月25日,在苏里高海峡中被美驱逐舰队击沉。
荒潮
1935年10月1日在神户川崎造船厂动工,1937年5月26日下水,1937年12月20日竣工。
1943年3月3日,在莱城运输作战时的俾斯麦海海战中被美国飞机击沉。
朝云
1936年12月23日在神户川崎造船厂动工,1937年11月5日下水,1938年3月31日竣工。
1944年10月25日在苏里高海峡之战中被美巡洋舰“丹佛”号击沉。西村舰队指挥官西村祥治中将,开战时为少将,是朝云,山云的第四水雷战队指挥官,三年后再次成为其指挥官。
山云
1936年11月4日在藤永田造船厂动工,1937年7月24日下水,1938年1月15日竣工。
于1944年10月25日在苏里高海峡之战中被美驱逐舰“麦克德莫”号击沉 。友舰满潮,朝云,主力战列舰山城,扶桑,最上号重巡洋舰全部战沉,只有驱逐舰时雨逃脱。
夏云
1936年7月1日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动工,1937年5月26日下水,1938年2月10日竣工。
1942年10月12日,在萨沃岛海域被美国飞机击沉。
峰云
1937年3月22日在藤永田造船厂动工,1937年11月4日下水,1938年4月30日竣工。
1943年3月5日,在布拉吉特海峡(维拉.斯坦摩尔)夜战中被击沉。
霞
1936年12月1日在浦贺船渠动工,1937年11月18日下水,1939年6月28日竣工。
1945年4月7日,和大和号特攻计划一同出战的霞号与友舰在冲绳岛北部海域坊之岬海域被美国舰载机击中,严重受损,由冬月号将其击沉,此舰为同级舰中最后一艘战殁的。
霰
1937年3月5日在舞鹤海军工厂动工,1937年11月16日下水,1939年4月15日竣工。
1942年7月5日在阿留申群岛的基斯卡港进口被美潜艇“黑鲈”号(USS Growler SS-215)击沉 ,当时霰号从横须贺护航千代田,阿根廷丸号(后来的海鹰号航空母舰)航向基斯卡岛,由于雾浓而暂时停靠。其是10艘同级舰中最早沉没的。
朝潮级驱逐舰是白露级的大型改进型,朝潮型的大小与吹雪型相近,但由于增强了船体强度,所以排水量较大,较白露级增加了400吨。航速增加了1节,35节,备炮增加了1门。主炮3座前1后2的配置也和吹雪型相同,鱼雷发射管则延续白露型4连装2座的设计。特别的是,朝潮型舰内电力系统采用交流电,优势在于可从陆上直接供应电源。同样的,朝潮型在设计建造阶段也受到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影响,船体强度和复原性都再进行了检讨加强。这样的朝潮型性能优秀而稳定,除了在航速和续航力上,海军方面仍感到不满足,不过朝潮型的基本设计还是成为了后续在太平洋战争中作为日本海军驱逐舰主力、大规模建造的阳炎型驱逐舰和夕云型驱逐舰的基础。
1942—43年,大部分“朝潮”级驱逐舰拆除2号主炮塔,25毫米防空炮增至15座,舰尾的布雷与扫雷具被移除,改为4座深水炸弹投掷器。1944年25毫米防空炮增至28座,另加装12.7毫米高射炮4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