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现“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拟用名。

有关现中国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请查看该词条。

以下介绍的是该拟用名的相关情况。

构想的形成2001年4月20日,安阳市启动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在殷墟申报过程中,鉴于安阳殷墟出土的文物中,除大量的甲骨文外,许多青铜器、玉器等文物也有文字,在展示悠久的中华文字和文明方面具有显著资源优势,安阳市委、市政府向河南省委、省政府建议,筹划建设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文字博物馆。郑州大学教授、古文字学家王蕴智先生也给时任省长的李克强同志写信,建议建设一座文字博物馆。李克强同志将王蕴智的信件批转给安阳市委、市政府,并批示同意文字博物馆建在安阳。

2002年3月,正在参加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语委党组书记朱新均提起建立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这是新世纪加强文化建设的一个创举,意义深远。朱新均说,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里,存在着非常丰富的语言文字和方言种类。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72种语言,29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共54种,其中25种还在使用中。汉语就有七大方言区、100多个方言片。它们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都是中华灿烂文化的亮点,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中国语言文字是我国、也是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史中具有重要、独特的地位。建立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的大环境下,提供一个集中收集、整理、保存和抢救我国语言文字遗产的场所,展示建国以来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走过的道路和取得的成绩,有利于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更多地、形象地、生动地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化传统,从而在新世纪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朱新均强调,建议将此项工程作为国家博物馆建设项目,尽快立项。这一博物馆应全面收集中国语言文字各方面的历史资源和现实成果,充分展示中国语言文字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特色和价值;同时,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利用多媒体综合收集、展示,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把此博物馆建成集保护、展示、交流和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功能于一身,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相关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摘自《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11日第2版)

立项的过程2002年8月14日,李克强省长在安阳调研时,要求文字博物馆建设要尽快立项,并作为河南省政府督办的重点项目予以全力支持。

2003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赴安阳考察,明确指出:“建立中国文字博物馆这个创意好,有新意,而且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语言文字的国际地位也会越来越高。建立中国文字博物馆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都是必要的。要把中国文字博物馆办成国家水准的博物馆,不能仅限于安阳,限于河南,要成为国家级的博物馆,并把文字的起源、文字的发展及有关词语典故都反映出来。”2007年8月24日,李长春同志再次对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作出重要批示:“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十一五期间国家的重大文化工程,它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文字博物馆建设成为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国家的汉字文化中心和国际性文化交流的平台。要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承办方(河南省政府)要全力以赴,文化部、中宣部要加强检查、指导,确保把文字博物馆建设成高水平的国家级博物馆”。

2004年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同志在京听取中国文字博物馆筹建工作情况汇报时指出:文字博物馆可以再现中华文化的源头与辉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文素质的提高有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2008年4月14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亲临中国文字博物馆工程现场视察时指出:“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展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文化和文明的民族工程、历史工程、国家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程的建设高度重视,提出了很高要求,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千方百计把工程建设成国家和世界一流的工程,让子孙后代、千秋万代从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名称的确定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2005年1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安阳文字博物馆冠名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5〕94号文件,批示“拟在河南安阳建设的文字博物馆名称可定为‘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2007年10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更名的函》国办函〔2007〕107号文件,批示“拟建的‘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可更名为‘中国文字博物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