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湾飘色是流传于广州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据说清朝咸丰年间,广东各地流浪艺人每逢酬神庙会,便打扮成戏曲人物,造型表演,称“赛声”或“彩色”。后来发展成为马匹上装扮的“马色”、水上装扮的“水色”,而装扮在托上由多人抬着游行的称为“飘色”。沙湾飘色以“板”为单位,每板由2-3个小孩扮演,一板一个故事,多以神话、历史故事为题材。在结构上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色柜,即活动小舞台;二是色梗,即支持用的钢枝;三是扮演“色”的演员,坐在下面的叫“屏”,一般由10-12岁的小演员扮演,上面凌空的叫“飘”,一般由3岁上下的小孩扮演。
沙湾飘色在色彩艳丽,造型大方、装置奇妙、讲究力学、内容含蓄的特点。在“飘色”游行时,每两板飘色之间配有一台八音锣鼓柜,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人民看过“飘色”表演之后,尽情联想,其乐无穷。
沙湾飘色是南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奇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据说,沙湾飘色于清代由员岗传入,由色柜、屏、飘组成。飘与屏由色梗相连接,呈示于由人抬着的色柜上。在色柜上坐立的人物称屏,屏以道具凌空撑的人物称飘。其内容所表现的均为除恶扬善的神话、小说、戏剧人物。已挖掘出来的传统题材的飘色有近百板。
沙湾飘色的发展
沙湾飘色制作工艺代代相传,本地承传的艺人除认真继承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外,更进行改革创新:
1、内容改革。
沙湾传统板色逾二百多种,其中大部分对人民仍是有教益的。但部分板色由于受到时代局限,已不符合今天时代精神或意义已大为减色。在挖掘的时候,我们注意剔除封建糟粕,而对原有一些歌颂历史上杰出人物和优美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板色,则予以保留和加以提高,使它重放光彩。更为重要的是努力创造新的板色。近年来先后创作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独占鳌头》等新色版。还将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故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经过艺术构思,见诸飘色,使飘色更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如《嫦娥思乡》、《锦上添花》、《青云直上》、《五连冠》、《银球传友谊》、《襄括七雄》、《为国争光》等新创作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新板色。
2、人物造型的改革。
飘色是人物造型艺术,前人追求巧妙奇特,出奇制胜,但由于当时冶炼技术水平较低,因而色梗纤细而负重力低,飘上小孩年龄受到限制,削弱了美的感染力。我们要在人物造型上改革色梗,使色梗纤细精巧,易于装置,以假掩真。可考虑通过冶金技术的处理,使同一纤细的色梗而有较大负重力,从而使飘上小孩的年岁可以增大,使人物形象既显得刚健优美,又保留了凌空而起,飘然而去的“飘”的特点。
3、资金投入方面:
80年代初,沙湾海内外乡亲、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捐资作飘色表演活动经费,以及更新飘色的服装、道具等,支持飘色艺术活动的开展。近年来,番禺市文化局、沙湾镇政府更拨出大量经费以扶持飘色等民间艺术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从改革开放至今,各方面投入资金近600万元,并为飘色展演专门投资兴建“观色楼”等场所,使专门供研究训练及表演活动的场地增至近万平方米,不断扩展和完善镇内飘色民间艺术研究、展演的基础设施。
4、 队伍建设方面:
沙湾飘色的制作工艺是世代相传的。建国前,沙湾的民间艺人凭此技艺谋生,大多数是子承父艺,或传里不传外,保密甚严。建国后,本地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成立“沙湾民间工艺研究小组”,将这些被埋没多年的制作技艺,进行编写、研制挖掘、整理,使之得到保存和发展。对于发动老艺人传艺授徒方面,镇文化站更是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不但重视传统技艺的完整传承,更关心这些能工巧匠的起居生活,使之毫无保留地把飘色技艺贡献出来。因此,飘色艺术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至今制作技艺的骨干近20人,镇内四个村的表演队伍合计近800人。
解放以前,沙湾飘色在三月三伴随“北帝”出游。解放后多在春节、国庆巡游。近十几年来,沙湾飘色先后到过广州、香港、佛山、中山、开平、吴川等地表演,影视媒体广为传播,被誉之为“南国奇葩”。如今,沙湾镇逢年过节、大型招商、海外交流联谊等大型群众活动,都离不开“沙湾飘色”,此项活动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活动,它展示了沙湾人良好的精神面貌,并引来无数商机,成为联结海内外乡亲的纽带。
随着“沙湾飘色”的影响不断扩大,不少学者专家纷纷在书籍报刊上发表文章,对沙湾飘色的起源和发展进行研讨,引起广泛的关注。一些媒体大量报道了“沙湾飘色”,它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沙湾飘色还两次被搬上银幕,在广州表演的录像被选送联合国。近年,沙湾镇政府和文化站还专门组织编印《沙湾飘色简介》,录制专题录像带和VCD等音像资料。番禺区文化馆收集历年飘色的图文资料,建立专门艺术档案;番禺区文化局更把“沙湾飘色”艺术写进《番禺县文化志》。所有这些文字图片音像的记载和传扬,将使“沙湾飘色”流存后世,远播海内外。
最近沙湾飘色活动
开始日期:2008年10月11日 10点
结束日期:2008年10月11日 12点
举办地点: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
活动介绍:
活动全称: 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山花奖中国民间飘色(抬阁)大赛
飘色巡游时间: 2008年10月11日 10:00 - 12:00am
飘色巡游路线: 沙湾镇政府 - 中华大道 - 大巷涌路 - 市良路 - 沙湾大道 - 中华大道
其他活动:
·沙湾兰花展 ( 沙湾文化中心,10.10 - 13 )
·广东音乐何氏三杰(沙湾)作品音乐会( 沙湾文化中心,10.11 20:00 - 21:30 )
·沙湾水色表演 ( 宝墨园荔景湖,10.12 10:00 - 11:30 )
·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专题晚会 ( 沙湾体育中心,10.12 20:00 - 21:30 )
新闻信息来源: 番禺区沙湾政府官方网站,其他信息提供:May he
背景资料: 广东音乐何氏三杰指何柳堂·何与连·何少霞,他们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广东音乐《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鸟惊喧》·《渔樵问答》·《月影寒梅》·《陌头柳色》等等
沙湾飘色: 是流传于广州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据说清朝咸丰年间,广东各地流浪艺人每逢酬神庙会,便打扮成戏曲人物,造型表演,称“赛声”或“彩色”。后来发展成为马匹上装扮的“马色”、水上装扮的“水色”,而装扮在托上由多人抬着游行的称为“飘色”。沙湾飘色以“板”为单位,每板由2-3个小孩扮演,一板一个故事,多以神话、历史故事为题材。在结构上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色柜,即活动小舞台;二是色梗,即支持用的钢枝;三是扮演“色”的演员,坐在下面的叫“屏”,一般由10-12岁的小演员扮演,上面凌空的叫“飘”,一般由3岁上下的小孩扮演。沙湾飘色在色彩艳丽,造型大方、装置奇妙、讲究力学、内容含蓄的特点。在“飘色”游行时,每两板飘色之间配有一台八音锣鼓柜,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人民看过“飘色”表演之后,尽情联想,其乐无穷。沙湾飘色是南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奇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据说,沙湾飘色于清代由员岗传入,由色柜、屏、飘组成。飘与屏由色梗相连接,呈示于由人抬着的色柜上。在色柜上坐立的人物称屏,屏以道具凌空撑的人物称飘。其内容所表现的均为除恶扬善的神话、小说、戏剧人物。已挖掘出来的传统题材的飘色有近百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