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草边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明、清景德镇窑的红釉瓷器,在焙烧中,器物上部釉汁向下流动,口沿部分釉层减薄,釉层里的铜红胶体粒子下坠,使器口呈色变淡,宛如一圈灯草围于口部,故称“灯草边”或“脱口”。因工艺不同,“灯草边”的特征也有区别,如明代宣德红釉为自然形成的白口,而康熙郎窑红则是人为涂施的一层厚而含有粉质的白釉或浆白釉。

郎窑红釉,釉汁凝厚,焙烧时,器物上部釉汁向下流动,口沿部分釉层减薄,釉层里的铜红胶体粒子也下坠,使露出的胎体和淡色薄釉,宛如一圈灯草围于口部,故称“灯草边”,也叫“脱口”。是郎窑器的一种主要特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