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技术科学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
男,汉族,1947年5月生,福建诏安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技术科学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
1970年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
1981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
1984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是我国建筑界与声学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
1987—1988年任悉尼大学博士后研究助理,
1991—1992年任因斯布鲁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工作简历
1984—1998与浙江大学任教,
1998年至今于华南理工大学任教;
1990年晋升为教授,
1994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全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社会兼任
中国声学学会理事、会长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副理事长
建筑声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
美国声学学会会员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
南京大学近代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七、九届评审委员
香港演艺学院特邀主讲教授
是多家国际刊物编委和审稿人
研究方向及成果
主要从事建筑环境声学的教学与研究。系统提出城市交通噪声预报、仿真及防噪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在我国这一领域作了开拓性工作;首次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推导出混响场车流噪声简洁公式;建立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科学架构;提出扩散声场仿真新方法和评价厅堂音质的新方法。新指标及计算公式,较好地解决国际上20多年未解决的问题。完成首例将建筑辅助设计软件与声学软件链接以分析室内音质的工作。提出厅堂响度评价新指标和计算公式,用模糊集理论进行厅堂音质评价,指导并与合作者提出扩散声场仿真新计算模型和界面声能扩散系数的改进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开展建筑环境评价方法体系、人的行为模式和使用后评价研究,初步建立了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理论体系。承担了包括东坡大剧院、人民大会堂音质改建工程声场方针等50多项工程声学设计。项目“声学虚边界原理及交通噪声预报理论”获199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三等奖(独立获奖),“扩散声场仿真计算及声扩散现象研究”获200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承担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在包括《美国声学学会志》,德国《声学》学刊,英国《声与振动学报》、《应用声学》学刊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50篇,被SCI、EI、ISTP等收录20篇.曾先后到17个国家和地区讲学,作研究或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并担任国际会议主席及分会主席。主要著作有《偶吟集》;《音乐与建筑》;《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最新发展》;《室内环境与设备》;《建筑声学设计原理》;《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辅导教材——建筑物理分册》。专著《室内声学与环境声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专著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他学风严谨,已培养出8位博士,13位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