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3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路不拾遗

【拼音】:lù bù shí yí

【解释】: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示例】:夜不闭户,~,四方瞻仰,称为西方圣人。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一回

【近义词】:夜不闭户

【语法】:紧缩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形容社会风气好

典 故

“路不拾遗”出自后晋张昭远、贾纬等编写的《旧唐书》。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河北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服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很着急,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话: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

这件事以后越传越广。后来,人们就把“路不拾遗”变成一个成语。“路不拾遗”又作“道不拾遗”。常常用以说明国家安定,人们思想品德高尚,社会风气很好。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选自《资治通鉴》)

原文: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紧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②博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自是数年之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旅野宿焉。

注释:

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②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翻译: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