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概述】
鹭科的鸟类为大、中型涉禽,主要活动于湿地及林地附近,它们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物种。全世界共有(17属 62种),中国有9属20种。这是一群很古老的鸟类,大约在5500万年前就已在地球上活动。它们具有长嘴、长颈、长脚的外型,羽色有白色、褐色、灰蓝色等,有些鹭科鸟类羽色有冬羽、夏羽分别。或是繁殖期会在头、胸、背等部位出现丝状饰羽,繁殖期过后逐渐消失。飞行时长颈会缩成S形、长腿会伸出尾后、振翅缓慢,是野外鹭科鸟类的辨识特征。[1]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鹭科[1]
【拉丁学名】Ardeidae
【命名时间】Leach, 1820
【科属分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鹳形目
鹭鸟渊源

鹭科是较古老的科,其起源可追溯到5500万年前的始新世。至今记录的鹭科化石种类已达34种,大多是在欧洲发现的。一些现存属的历史也很悠久,如鹭属(Ardea)出现于700万年前的中新世,夜鹭属(Nycticorax)则出现于第四纪早期。[2]
鹭科的鸟是人类认识较早的鸟类之一,由于体态优美,常成为古人诗歌中赞美的对象。由于它们主要在湿地栖息,对于湿地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知识意义,所以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人们对它们的鸟卵的成份和微观结构、血液生化和同工酶谱都有很细致的研究,对于它们的迁徙和行为学研究也有着很长的历史。
外形特征

鹭科鸟类是大中型涉禽,嘴长而尖直,翅大而长,颈长且飞行时呈“S”型,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体羽疏松,多为单色,通常由白、灰、紫、褐等色构成,有些种类具深色条纹。不少种类在头、背或前颈下部具有丝状蓑羽,繁殖期尤为突出。雌雄同色。鹭科鸟没有明显的嗉囊,食道中部膨大,整个食道都能储存食物。它们具有发达的粉冉羽,在胸、腹和胁部成斑块分布。鹭科的鸟飞翔能力强,在飞行时,颈收缩于肩间,成驼背状,脚向后伸直。栖止于树上时,缩颈也呈驼背状。[2]
鹭科鸟类依外型、习性可以分为四大类:
1. 鹭亚科
属于日行性鸟类,体型大、适合生活于各种水域环境。有活动于河口湿地的大白鹭、苍鹭;溪流环境的绿簑鹭、小白鹭;岩石海岸的岩鹭、白鹭。
2. 夜鹭亚科

属于夜行性鸟类,成幼鸟羽色差异大,幼鸟全身布满纵纹。白天喜欢栖息在密林内,黄昏、清晨较活跃。夜鹭常出没在河口红树林或河岸密林中;黑冠麻鹭则喜欢在低海拔密林中觅食落叶层下的生物。
3. 麻鳽亚科
隐藏在淡水水域的浓密芦苇草丛中。有时也会躲藏在池塘、耕地边缘的草丛中,不易被发现。
4.虎鹭亚科
分布在美洲、非洲、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河域环境。
分布范围

鹭科鸟类除了亚洲北部、北美洲北部、南极洲及一些海岛以外,广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鹭类的分布也以江南为主,东北、西北及青藏地区分布种类较少。[3]
生活习性

鹭科鸟类大部份是群居性,共同觅食、繁殖。多栖息在湿地环境,近水林区、海滨、湖泊、河流、沼泽、水稻田等水域附近,行动非常机警,见人即飞。但麻鹭类则采独自生活方式,遇到干扰时会将脖子伸直、嘴亦朝上,呈现一种拟态姿势避敌。它们大多要迁徙。
大都是肉食性,常见到它们在水岸边缓步慢行边走边啄食水中鱼类;或伫立水中,伸长长颈,伺机快速往水中捕食游鱼;也可在草地、稻田看见跟随牛只的牛背鹭跟随牛群,捕食被牛只趋赶出来的昆虫或其他生物。以水种生物为食,食小鱼、虾、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水生昆虫,也食蛙、蝌蚪等。[3]
生长繁殖

多集群营巢,营巢于树上或芦苇丛中,用枝条筑造浅巢。每巢产卵2-6枚,鹭科鸟的卵呈圆形或椭圆形,卵壳多呈蓝或绿色,同巢的卵有的颜色、形状差别很大。双亲一起坐巢孵化和哺育。雏鸟属晚成雏。[2]
该科种类(17属 62种)[1]

1.栗腹鹭属Agamia(1种)
2.鹭属Ardea(10种,20亚种)
3.池鹭属Ardeola(6种 7亚种)
4.麻鳽属Botaurus(4种 6亚种)
5.牛背鹭属Bubulcus(1种 3亚种)
6.绿鹭属Butorides(3种 33亚种)
7.舵嘴鹭属Cochlearius(1种 5亚种)
8.白鹭属Egretta(13种 28亚种)
9.夜鳽属Gorsachius(3种)
10.苇鳽属Ixobrychus(8种 18亚种)

11.夜鹭属Nycticorax(4种 16亚种)
12.黑顶鹭属Pilherodius(1种)
13.啸鹭属Syrigma(1种 2亚种)
14.白冠虎鹭属Tigriornis(1种)
15.虎鹭属Tigrisoma(3种 8亚种)
16.波斑鹭属Zebrilus(1种)
17.林鳽属Zonerodius(1种)
保护等级

鹭科的鸟多分布在人口压力大的地区,有的甚至在市区中集群营巢,人们虽然喜爱它们,但鸟与人争树、争鱼的事情时有发生,而这多与湿地环境受到破坏,鹭科鸟栖息地缺乏有关。近些年有些种类大量出现在城市周边,有的人以此认为是城市环境变好而适合它们生存;但实际情况是,原有的栖息地受到破坏,鸟类被迫集中在城市的高树上营巢繁殖,有些地方由于远离觅食地,使雏鸟的哺育非常困难而造成繁殖失败。
该科特种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