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伊利昂纪》描写的战争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存亡。全书以英雄的业绩为中心,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人物的情绪都很激烈,全诗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气息。史诗中的性格描写很出色。英雄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阿喀琉斯是一个小部落的首领,在战争开始前就垂涎特洛伊的财富。他在史诗里拒绝参战,就是因为他个人在物质利益和权势上受到了双重损害,以和最高统帅决裂作为反击。他暴躁如雷,凶猛可畏,是氏族首领中蛮勇的典型。
评价《伊利昂纪》是著名的荷马史诗中的一部,又译为《伊利亚特》。
《伊利昂纪》是一部描写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当时希腊各部落在地中海东部和小亚细亚一带活动。社会的组织细胞是父系氏族,由氏族结成胞族、部落以至部落联盟。阿基琉斯,奥德修斯都是部落的首领。最高权力属于民众大会,讨论战争与和平问题,另外还经常召开长老会议。希腊军队就是一支部落联盟的联军,阿伽门农是联军的最高统帅。
故事情节《伊利昂纪》描写最后一年中51天内发生的事。史诗一开始就点出,“阿基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阿伽门农和阿凯亚部族中最勇猛的首领阿基琉斯共同争夺一个女俘,阿基琉斯失败受辱后,愤而退出战场。
希腊军方面因阿基琉斯的退出而连连失利,一直退到海岸边,再也抵挡不住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的猛烈攻势,情况万分紧急。阿伽门农请求和解,遭到了阿基琉斯的拒绝。阿基琉斯的朋友帕特罗克洛斯借了他的盔甲,杀上了战场,挡住了特洛伊人的进攻。但赫克托耳却把他杀死,并夺走了他的盔甲。阿基琉斯悔恨自己的过失,愤而重新参战,为亡友复仇。他终于杀死了赫克托耳,并把他的尸体拖在马后奔驰。
赫克托耳的父亲、伊里昂的老王普里阿摩斯前来赎回儿子的尸首,全诗在为赫克托耳举行的盛大葬礼中结束。
为了部落利益,他把自己的女俘交给了阿伽门农。他一怒之下,退出战场。但,他仍忘不了自己的部落,时时关心希腊军的胜败;在希腊军战船着了火的万分紧急的时刻,他亲自催送他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去参战。 当时得知亲密的战友被赫克托耳杀死时,战争已到了希腊人生死存亡的关头,他悲痛欲绝,并深自悔恨自己的愤怒。他毅然抛弃旧怨,坚决出战,战局终于转败为胜。 他从发怒到息怒,从退出战场到重新参战,始终以部落的集体利益为主,并没有经过严重的思想障碍和不可克制的复杂的内心冲突。他是那样自然而又自觉地遵从部落集体利益,他体现了部落集体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正是部落英雄的特色。 通过阿基琉斯愤怒的情节,诗人还给我们显示了在氏族集体的英雄身上开始萌芽的个人意识,这是不利于集体,需要加以谴责的东西。阿伽门农凭借个人权势,无理夺去阿基琉斯的战俘,是使得希腊联军节节败退的根源,而阿基琉斯急躁任性,固执己见,不接受阿伽门农赔礼谢罪,继续拒绝参战,则又是希腊联军遭受更大伤亡的原因。因此,在诗人看来,阿伽门农的滥用权势和阿基琉斯的任性自负,都是有害于氏族集体利益的。
人物形象英雄阿喀琉斯是古代英勇战士的理想形象,带有神话色彩。他是神与人之子,是一个非常骁勇又重视个人荣誉的将领。他与联军统帅阿伽门农的争吵是出于正义,为了避免全军在瘟疫中毁灭,他请求阿伽门农送还日神祭师的女儿。阿伽门农当时火冒三丈,当众辱骂阿基琉斯,并声言将抢走他的女俘——布里塞易斯做为报复。阿基琉斯忿怒地拔出刀来想杀阿伽门农,但他克制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