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合肥市提出创办“无摊城市”的宏伟目标,不但引发合肥市民的疑虑和争议,同时招来全国媒体的一片批评。近日,合肥市政府有关负责人终于打破缄默,就媒体对“无摊城市”的批评做出回应。可惜,他们的解释过于牵强,无以服人、释惑,对“无摊城市”的批评仍将继续。
按照合肥市政府有关负责人的说法,“无摊城市”是合肥市有关部门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而提出的“一个响亮的说法”。并进而解释说,对这一“响亮的说法”,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理解,所谓“广义”者,就是合肥市民和全国媒体所理解的“没有摊点的城市”;所谓“狭义”者,则是合肥市政府的独特理解,是指“没有‘违规摊点’的城市”。
汉语词汇,确有多义词的存在;对同一概念,也确实可能有广义、狭义的不同理解。但“无摊城市”不是生僻词汇,也很难引起多义的理解。“无摊城市”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合肥市民和全国媒体的普遍质疑和批评,证明“没有摊点的城市”,确实是人们对“无摊城市”这一概念的“广义”共识。面对如此普遍一致的共识,任何别出心裁的“狭义”解说,都只能被看作掩盖失误的敷衍之词。而在自说自话的“狭义”理解,与普遍共识的“广义”理解之间存在如此巨大矛盾的情况下,合肥市有关部门却试图以“无摊城市”的“响亮说法”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引起“误解”和不满才是怪事。
城市管理不是人民战争,整治违规摊点也不能依靠全民动员。响亮的口号固然能够起到鼓动激情、动员民众的作用,但越是响亮、简洁的口号,越可能流于粗疏和浮泛,而在现代化的社会管理过程中,更需要理性的思维、严谨的态度、周密的安排。事先的结果推演、应变预案,事中、事后的评估、校正,都是保证一项政策安排顺利实施且达到预定目标的必要措施。否则,一项出发点良好的政策,都可能导致难以预料、控制的结果,遑论“无摊城市”这种违背城市管理基本规律的荒谬主张。
合肥“无摊城市”的口号一出,便引起合肥市民的普遍质疑和全国媒体的一致批评,本报也于4月8日刊发社评《“文明”不是城市的终极目的》,指出“无摊城市”的口号,是对“无摊”与“文明城市”关系的双重误解。而目前合肥市有关部门的辩解,证明他们显然并没有走出“双重误解”造成的误区。
据6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今夏合肥市在建设“无摊城市”的目标下,实行了“西瓜新政”,全市审批了78个合规的临时瓜果摊点。据测算,在市区面积655平方公里、人口总数165万的合肥市,平均8平方公里、两万人口,才拥有一个临时瓜果摊点,且全部被安排在“不显眼”的小巷和居民小区里。这样的安排,已经造成农民卖瓜难、居民买瓜难的“双输”局面。可见,由于摊点审批权由政府一手掌控,只要有关部门对“摊点”与“文明”之间的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就完全有可能借“狭义”的手段,实现“广义”的目标。所谓“广义”与“狭义”之辨,就更显现出牵强敷衍的本来面目。
开放时代,任何政府公共决策,都必须接受公众和舆论的诘问和检验,漏洞百出的煽情口号,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公共管理的基本要求。受到公众和舆论质疑之后,敷衍塞责之词,也很难在公众和舆论面前过关。合肥市有关部门作出的牵强辩解,必将受到舆论的进一步究诘,如果还不打算作出诚恳认真的反思,就得准备好更聪明些的说辞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