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背景简介
就整个体育运动的项目来说,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地区通行的,如人们常说的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这类运动项目是由古希腊、古罗马竞技以及欧美娱乐活动项目发展起来的,有人称这类体育运动为西方体育体系。另一类为东方不同民族特有的,如我国的导引、太极拳、武术,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相扑,韩国的跆拳道等,都是从各自国家和民族传统的健身、军事、娱乐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有学者把这类体育运动称之为东方体育体系。
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批准,民族传统体育学被确定为一级学科体育学下属的4个二级学科之一,并形成以武术为主体,包括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武术专业拓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为新设本科专业之一。
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性质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认识和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她运用教育学、体育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来探讨和解释民族传统体育各领域的矛盾问题。
1.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2.民族传统体育学具有与体育运动实践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性质
第二节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对象
对一门学科研究对象的科学界说,应该揭示该门学科所要研究和解决该领域中的特殊矛盾,或根本性问题是什么。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应与今天我国教育学保持一致。
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讨论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领域所特有矛盾(教育问题)。
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教育问题不应是那些局部性的或偶然性的教育问题,而应是含有质的规定性的可作为基轴的核心问题。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地存在着人类本身一代接一代的交接与人类历史不间断的发展的矛盾。就是反映社会历史发展水平要求的人才规格及与此相适应的教育措施与现实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不相适应的矛盾。
二、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对象的确立
因此作为探讨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它的对象应是社会历史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出的要求和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问题。
第三节 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范畴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涵义
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体育的,二是民族的,三是传统的。
1.所谓体育的,是指这类活动项目或运动项目都具有体育的特性,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规则锻炼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身体各个部分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
2.所谓民族的,就是这类体育活动或体育运动具有民族性。这种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民族文化底蕴上。这种民族文化底蕴主要反映在:它的活动或运动项目来自特定的民族,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为该民族广大民众所喜好,在该民族地域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基础。
3.所谓传统的,就是这类体育项目具有历史继承性,是代代相传的。这类体育项目中任何一个都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淘汰去其糟粕,保留其精华,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并具有该民族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方法
一、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领域
在考察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方法时,有必要先对民族传统体育学所要研究的领域予以概述。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所有项目,就其历史发展及其运动的主体功能而言,可划分为三大类:即“技击壮力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武术、举重、摔跤、田径、射术项目等;“休闲娱乐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球戏、舞戏、舟戏、水戏、冰雪戏、棋戏等;“养生健身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导引、太极、健舞等。见表1-1
表1-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分类一览表(按功能划分)
类别 内 容 说明
技击壮力类运动
【武术】
一,拳类
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查拳、翻子拳、八极拳、通臂拳、劈挂拳、地趟拳、醉拳、螳螂拳、鹰爪拳、猴拳、绵拳、花拳、意拳、六合拳等 都具有技法多元性、锻炼形式多样性特征。
二,器械
勾击类:戈、戟、钩等
刺击类:枪、矛、殳、剑、铩、叉等
劈击类:刀、斧、钺等
砸击类:棍棒头、鞭锤等
护体类:胄甲、护臂、头盔、盾等 古代军事武艺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兵器
单器械:剑、刀、枪、棍等
双器械:双剑、双刀、双钩等
软器械:三节棍、九节鞭、绳标、流星锤等 由古代兵器演化而成的各种武术器械
摔 跤 绊跤、搏克、且里西、北嘎、格等 古代军事训练项目及民间各种习武壮力活动
射 术 射箭、射柳、骑射、射弩、弹弓等
举 重 举鼎、翘关、举石球、举石锁、举石担、掇石等
【田径】
跑:贵由赤、高脚竞速等;
跳:、跳骆驼、撑杆跳等
投:投石、打布鲁等
休闲娱乐类运动
骑戏:赛马、走马、赛牦牛、赛骆驼、刁羊等 多在节日和余暇时间开展的各种娱乐性民俗活动项目
球戏:蹴鞠、马球、击鞠、捶丸、珍珠球、蹴球、柔力球等
舞戏:舞龙、舞狮、踢踏舞、摇旱船、跳竹竿、霸王鞭、跳铜鼓等
舟戏:划龙舟、龙舟竞渡、赛独木舟、赛皮筏等
水戏:游泳、潜水、游水捉鸭等
冰雪戏:滑冰、滑雪、打冰嘎等
棋戏:象棋、围棋等
其他:抢花炮、拔河、秋千、风筝、打陀螺、踢毽子、跳绳、投壶等
养生健身类运动
导引:太清导引养生经、养生方导引法、补养宣导法、马王堆导引图、赤松子导引法、彭祖谷仙卧引法、陶弘景导引按摩法、孙思邈导引法、陈希夷二十四气坐功、婆罗门十二法、十八罗汉导引、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都是以延年益寿为其目的同时也以内外兼修为其运动原则,再者则以肢体、呼吸、意识整合运动为其特征。
太极:健身太极拳、健身太极剑、健身太极扇、健身太极球、健身太极棒等。
健舞:敦煌拳舞、木兰拳舞、木兰剑舞、木兰扇舞等。
就其技艺水平而言,休闲娱乐类体育项目的技艺一般来说都比较简易,只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活动就可以,当然也有部分技艺高超的。养生健身类体育项目的操作技艺一般来说,要求并不高,但在练法上有很高的学术性的要求。技击壮力类体育项目,如武术则是既有很高的技艺要求,又有很高的学术性的要求的体育运动项目。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对这些不同类型的项目既要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又要进行技艺上的研究,以揭示其共同的发展规律和不同类型项目的发展趋势。
本学科亟待研究的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本范畴及学科体系问题:
传统武术的范畴及其体系、传统运动养生的范畴及其体系、传统运动休闲与娱乐范畴及其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传统性、现代性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养生之道的关系问题、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关系。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与发展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和整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规范化、民族传统体育的管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普及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办。
●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发展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方式、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文献和资料的搜集和出版。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过程
(一)选定课题
1.把握研究课题应具有的基本特点
(1)课题必须是有价值的(2)课题必须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课题必须具体明确,大而空、笼统模糊的课题往往科学性差。
(4)
2.遵循科学选题的逻辑过程
3.课题的分析与论证
(二)检索文献
(三)形成假说
三、民族传统体育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理论课题研究的方法
就一般意义而言,理论课题在研究方法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设置理论课题研究的现实出发点
2.合理确定理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3.准确概念并形成概念系统
4.合理理论体系结构及进行逻辑检验
(二)历史课题研究的方法
民族传统体育学中,如何科学地运用历史研究法,应注意以下两点:
1.注意史料的来源和分析鉴别
2.坚持唯物史观
(三)现实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调查研究法是在一定理论观点指导下,通过观察、问卷、访谈、列表、各案研究以及测验等方式,搜集有关民族传统体育问题的材料,从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做出比较客观的分析,并提出具体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2.实验研究法
这是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条件,人为地改变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3.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方法是将所要研究的两种现象或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其间的类似性与差异性,并探明其产生原因,寻求共同原理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五节 民族传统体育的性质与作用
一、性质
民族传统体育的性质是指民族传统体育这一事物或者现象区别于其它事物或者现象的质的规定性。
1、 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具有民族品格
2、 它注重对人的心理和精神的锻炼,不注重个体的表现
3、 群众性
4 、它不断获得继承(传统性),也不断变异(变异性)
5 、多样性和地域性
6 、季节性
二、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对体育的实施者个体所产生的作用;第二,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对国家和社会的整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促进民族友谊和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
2.、促进民族经济的繁荣
3.、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4、 推动国际体育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功能
1、特点(指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而言)
(1) 以养生、卫国和娱乐身心作为目的
(2)注重形神兼顾,尤重形与精、气、神的结合
(3)个人修炼身心,注重动静结合
(4)体育与德美结合,寓德美于体育活动之中
2、功能(指民族传统体育对个体的作用)
(1)健身功能
(2)教育功能 (对智育、德育、美育的作用)
(3)娱乐功能
(4)交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