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调孚[1](1900-1981)
学名名骥,笔名蒲梢。浙江平湖人乍浦镇。中共党员。大学毕业。1919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二中学。1921年开始发表作品,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在英文函授学校部工作。曾任《文学周报》编辑。后转《小说月报》社,为主编郑振铎得力助手。同时参加文学研究会,担任该会主办的《文学周刊》编辑。还曾任《东方》杂志编辑。一·二八事变后,商务印刷厂被毁,《小说月报》被迫停刊。5月,转开明书店负责出版部工作,担任开明书店出版部、编审部、推广部主任,翻译《木偶奇遇记》、《母亲的故事》等。茅盾、巴金、夏衍等的著名小说大多由调孚约稿出版。茅盾著的《子夜》,即由他组稿在开明书店出版。夏衍翻译的高尔基《母亲》在大江书铺出版后,被国民党当局列为禁书,他把书名改为《母》,译者改用沈光瑞名,在开明书店出版。调孚除常常交游于作家、学者之间,组稿征文,还注意发现、扶植文学新生力量,丁玲的成名作《莎菲女士日记》,即由他经手编发。开明书店兼出古籍后,调孚即着手刊行《六十种曲》,精心考证版本,补订残缺,并在书末叙录介绍各曲作者和内容特色。郑振铎称誉开明书店出版的《辞通》、《二十五史》和《六十种曲》是“扛鼎之作”。还断句刊行《艺概》、《白雨斋词话》、《西河诗词话》、《人间词话》等。尤其是对《人间词话》的刊行更为精细,在王国维手定本和赵万里补辑本的基础上,又搜录王氏的论词评语,成为当时最完备的印本。抗战时期,开明书店受到严重破坏,调孚设法再版现代文学名著、少年儿童读物、英语读物,力图恢复出版业务。抗战胜利后,编辑出版《夏衍戏剧集》、《吴祖光戏剧集》、《朱自清文集》等,还编写《中国文学名著讲话》,分期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解放后,开明书店迁北京,后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曾任任中国青年出版社部主任,后徐调孚调入古籍出版社,旋又转中华书局任文学编辑、文学组组长(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书局致力于文学古籍出版,如《全唐诗》、《全宋词》的排印,《全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六朝文》、《文苑英华》的影印,都倾注了心血。“文化大革命”中,全家被迫迁居四川江油。1972年,中华书局出版《柳文指要》,作者章士钊指名要他负责,遂至北京,出书后又返四川。在江油,把《中国文学名著讲话》整理结集成书,交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5月9日病逝。
译著还有《西厢记》、《琵琶记》、《元曲三百首》、《诗经》、《离骚》、《乐府诗集》、《古诗源——唐诗三百首》、《水浒》、《三国》、《西游记》、《红楼梦》、《莎乐美》,专著《中国文学名著讲话》、《英吉利文学》,《校注〈人间词传〉》、《现存元人杂剧本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