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象”为唐人殷潘所提出,强调艺术形象应具有兴的托物言志和喻情的作用,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从形象生成的角度看,兴象指的主要是形象蕴涵的更为深远的意旨,或者说是形象能够引发的超出形象本身的更为深远的情蕴。中国古代审美理论十分重视形象的这一特点,并把之作为衡量形象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尺。唐人司空图所提出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实际上谈的就是形象的这一特征。前人之所以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歌倍加赞赏,其原因就在于陶诗的形象具有这种兴象的突出特征。清人沈德潜曾说:“过江之后,渊明诗胸次浩然,天真绝俗,当于语言意象外求之。”(《唐诗别裁集·凡例》)这是说到点子上了。
盛唐人自己论诗,常标举"兴象",(见殷璠《河岳英灵集》)而这种内在的"兴"即主观情思与外的"象"即客观景物之间的契合交融乃是于无意的当下所形成的,故往往能给人以"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胡应麟《诗薮》卷十)的美感。王昌龄的诗也往往是即景生情的"兴象玲珑"之作,像《从军行》其四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与其二中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无论是摄取一个历史片断,还是勾勒出一幅生活场景,都包含有多重主题在内。其所以如此,也正因为它们往往是一种意识流的产物,在这种"唯在兴趣"的不粘着于某种先行之主题的创作心态中,诗人正因其不着意,故能将意放得很开很远,因此它所形成的审美意境也就如同严羽所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以“兴象”为主语的风格用语有如下三类。
(1)用超、高、远等字来自然指向的志向的风格语
(兴象风神)超迈: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故作者但求体正格高,声雄调鬯,积习之久,矜持尽化,形迹俱融,兴象风神,自尔超迈。譬则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讵容昏鉴浊流,求睹二者?故法所当先,而悟不容强也。
(兴象)超诣:宜元、白于盛唐诸家兴象超诣之妙,全未梦见。
(兴象)高远:盛唐诸大家富于兴象,(中唐以下)其声调格律易于同似,其得兴象高远者亦寡矣。
(2)用“婉”、“玲珑”等字来描写纤形才气的风格语
(兴象)玲珑: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
(兴象)婉然: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拾遗、吏部,并极虚怀,非溢美也。
(3)用“浑沦”等字来描写诗人的情绪内容与诗语形式自然 (天然)融和的风格用语
(兴象)浑沦:东、西京兴象浑沦,本无佳句可摘,然天工神力,时有独至。搜其绝到,亦略可陈。如:“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之怀袖中,三岁字不灭。”皆言在带衽之间,奇出尘劫之表,用意警绝,谈理玄微,有鬼神不能思,造化不能秘者。从以上的例子看,我们可以知道“气象”和“兴象”虽然由于才气之雄纤或者刚柔来分歧,不过“气象”是由于阳气不问社会指向的志向(情,情致或者情意),或者自然指向的志向(“神”),与两者结合而形成的美感;兴象是由阴气和自然指向的志向(“神”)结合而形成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