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辩机简介】辩机,生年不详,卒于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凡十五岁出家,师从大总持寺著名的萨婆多部学者道岳,并驻长安西北的金城坊会昌寺。后因高阳公主相赠之金宝神枕失窃,御史庭审之时发案上奏,传高阳公主与其于封地私通,唐太宗怒而刑以腰斩。
他名列正史,千百年来受到无数唾骂。然其真相未明,史实自安史之乱以来湮没不可考。另在佛教史上,以及在中国古代史上,辩机无论是否聚讼纷纭,均承认其才华横溢,天资过人。到底是否属实,且让我们把他的有关生平一一道来,读者自己去分析评说。
【辩机诛杀一事剖析】因涉及到宫闱密事,释教并无人为辩机立传,且安史之乱后,史事材料等大多逸失。仅有宋朝欧阳修与宋祁修新唐书时,采用了不少小说,笔记、传状、碑志、家谱、野驻史等资料(见中华书局「新唐书」一二页),记载高阳公主时附带提及:「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金宝神枕,自言主所赐。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更以二女子从遗爱,私饷亿计。至是,浮屠殊死」。
关于辩机的被杀,据智升「开元释教录」所载玄奘译经年表,推算是在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三月二十日以后,至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初之间遇难的。因为,贞观二十二年三月二十日,辩机译完「天请问经」一卷之后,玄奘的译经年表上,就没有辩机名字,而唐太宗崩于贞观二十三年的五月,因此,辩机被诛杀时,应在此一年。
由于时间太久,史实含混不详,已无从考证事实的真相,司马光等沿用新唐书,认为辩机与高阳公主为私通而发案,但近代仍有人提出不少疑点。
玄奘成立译场,规模组织庞大,人事制度谨严,参加的人员,生活起居作息,都在译场里面,过著集体的生活。玄奘规定时间译经,参加翻译的人,当然必须出席;辩机既被选进译场,也不得例外,必须与大众过著严肃的团体译经生活。在古代,译经是一件神圣重大的事情,怎么可能在未竞全功之前离开译场,在“主之封地”结庐而居?且唐太宗指派中书令许敬宗为译场的监译人,负责综理一切事务,与大众朝夕相见,时非一日。设有僧人经常私自外出,怎么可能不被察觉?但如果没有的话,私通之事又从何说起呢?因此,设有私通之实,断不可能是在译经之后发生(贞观十九年五月)。
而译经之前呢?辩机译经历三年而诛,如果在三年之前,才可能说得通。故此,我们应当从之前寻找资料。辩机与「大唐西域记」的「记赞」里说:「年方志学,抽簪革服,为大总持寺萨婆多部道岳法师弟子。」「年方志学」,当然是根据孔子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而来,至于他是那一年从道岳出家?陈垣据「续高僧传」道岳的传记,说明其师道岳在贞观八年(六三四)秋,应皇太子请去任普光寺住持,离开大总持寺。辩机既然说「为大总持寺道岳法师弟子」,因此,陈氏推定辩机从道岳出家,最迟是在贞观八年。而据「续高僧传」说,道岳是在隋炀帝大业十年(六一四)住到大总持寺的,从大业十年到贞观八年,他在大总持寺住了二十三年,依据佛制,一个进入佛门出家的人,年满二十受戒,受戒后,「安居」(结夏安居)五年,学习律仪生活,培养戒行与德行,而后寻师参访游学。辩机十五岁出家,假定他是二十一岁受戒,五年安居,正好二十六岁。因此,在贞观十九年时,辩机最小在二十六岁,最大在四十九岁。但如果他还是一个新学比丘,他怎么能够有资格被征召进译场,参加佛经的翻译工作?即以慧立而言,他是出家十六七年后,三十一岁才进译场的。辩机为玄奘器重,指令他记录「大唐西域记」,担任「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三十卷的缀文工作,显见他在文学与佛学方面的造诣很深,这样的学养成就,是要经过多年的努力才能获致的。因此贞观十九年时辩机年龄最低也应与慧立相若,三十有余到四十之间。
而高阳公主生年亦不详。在「旧唐书」卷六五长孙无忌的传记里,高宗与许敬宗谈到亲戚谋反的事,许敬宗说:「房遗爱乳臭儿,与女子谋反,岂得成事?」许敬宗既然讥称房遗爱为「乳臭儿」,而古代男子被称为“乳臭未干”,想来房遗爱的年纪也不会到而立之年,最多二十有余三十不足。高阳公主与遗爱年龄相若甚至稍小一些,因此在七年前的贞观十九年时,高阳公主应在十五六岁左右。但唐初时代是盛行早婚制度,长孙皇后是在十三岁时与太宗结婚的,徐妃选进宫中年方八岁,武则天进宫封为武才人是十四岁,从这些资料的记载看来,高阳被赐婚与房遗爱,应不会超过十五岁。故此,若真有其事,他们相识应不超过一年,因为一年后辩机即将前去译经。而在这一年中,高阳公主就在刚刚与丈夫完婚没过多久——正是你侬我侬,「与遗爱猎」之时,突然一见到结庐的辩机和尚,立刻丢下丈夫,「以二女子从遗爱」,堵住了丈夫的嘴,然后不管不顾地与一个比自己年龄大一倍多的和尚一见钟情,而这个德高才重的和尚也立刻抛下往昔所学、上师教导和佛法戒律,与年轻的公主共襄巫山——如果这样荒谬的事情你也相信不是事实的话,那我们就只能相信其中另有隐情了。
三年前,贞观十九年(六四五)正月,玄奘由印度回到中国。同年为翻译「瑜伽师地论」,在唐太宗支持下往全国徵召最优秀的僧侣二十一人,组织庞大严谨的译场,从事翻译。其翻译人选的甄别极为严格,这二十一人中,既有后世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也有玄奘大师亲炙的弟子。辩机之师道岳是有名的「俱舍」论师,对「摄论」也有研究,尤重戒律,辩机在其多年教诲培植之下,以学德俱优,「戒行圆深,道业贞固」入选于玄奘译场。
许敬宗在「瑜伽师地论」的后序里,提到:「召诸名僧二十一人学通内外者,共译持来三藏梵本。……僧徒并戒行圆深,道业贞固。」,辩机能够被征召到译场工作,证明他已经具备了征召的条件,绝对不是一个有学而无德之人。且同为译经之人的南山律宗道宣,一生恪守戒律,他作为一位严持戒律的律师,又是当时的见证人,对于事件的真相,他是知道最清楚的。他在辩机被杀之后所写的文献里,一再地特意地写出辩机的名字,丝毫不带责备,这是极不寻常的事。
麟德元年(六六四),道宣「奉敕」撰写「大唐内典录」十卷完成,呈献给唐高宗,他在该书卷五书写道:
奘以贞观十九年躬谒文帝,异伦礼接,仍敕名德沙门二十余人,助辑文句,初在弘福翻经,公给资什,沙门蜜润等证义,沙门行友等缀文,沙门辩机等执笔。及慈恩创置,又移彼参译。(见大正藏第五十五册二八三页中)
玄奘于麟德元年圆寂,道宣在「续高僧传」卷四里,写过一篇长传,其中说到:
帝(唐太宗)曰:自法师行后,造弘福寺,其处虽小,禅院虚静,可为翻译,所须人物吏力,并与玄龄商量务令优给。(奘)既承明命,返迹京师,遂召沙门慧明、灵润等,以为证义;沙门行友、玄颐等,以为缀辑;沙门智证、辩机等,以为录文;沙门玄模,以证梵语;沙门玄应,以定字伪。其年五月,创开翻译「大菩萨藏经」二十卷,余为执笔,并删缀词理。……又复旁翻「显扬圣教论」二十卷,智证等更迭录文;沙门行友,详理文句,奘公于论重加陶练。次又翻「大乘对法论」一十五卷,沙门玄颐笔受。微有余隙,又出「西域传」一十二卷,沙门辩机,亲受时事,连纰前后,兼出「佛地」、「六门」、「神咒」等经,都合八十许卷,(见大正藏第十册四五五页上)
再看看慧立写的:「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对于参加玄奘译场的人员记载最详,其中证义大德十二人,缀文大德九人,字学大德一人,证梵语梵文大德一人。所谓「缀文大德九人」,他们是:西京普光寺沙门楼玄、、西京弘福寺沙门明睿、西京会昌寺沙门辩机、终南山丰行德寺沙门道宣、简州福聚寺沙门靖迈、州普救寺沙门行友、蒲州楼岩寺沙门道卓、幽州昭仁寺沙门慧立、洛州天宫寺沙门玄则。慧立在辩机遇害以后,仍然写出了他的名字。
根据上在引录的文字来看,道宣在「大唐内典录」与「玄奘传」里,虽然几度提及辩机的名字,丝毫没有对他有著责备和贬抑的意味。道宣的这些文字,都是写在辩机遇难后的十六七年,大家对于辩机被杀的事记忆犹新,为什么道宣与慧立还要将辩机的名字一再地提出,他们的目的和动机如何?这是值得耐人寻味的。
辩机与高阳公主私通,就辩机本人而言,这是犯了出家的根本大戒,为佛门大众所不许,依据僧制,应该摈出僧团,勒令还俗。辩机又是因此事而被唐太宗震怒下令杀害,此事更是非同小可,影响佛教声誉至大且钜。何况,辩机不是一个普通僧侣,他是一位「学通内外」的「名僧」,奉令征召在译场译经,身分特殊,而其所牵涉的对象,又是唐太宗最钟爱的女儿,这种事件,如用今天新闻学的术语来说,是一个具有震撼性的社会热门新闻。社会的知识分子,针对此事的发生,一定有人为文评述;佛教界的僧俗二众,当然也会有人为文指责,甚至要求僧团做「自清」运动;朝延的官方文书,自然也有详细的记载。可是,有关这类文献资料,如今完全不见,这是非常令人怀疑的。如果说,在封建的专制君主时代,没有新闻言论自由,因为此事涉及到皇室人员在内,为了维护皇室人员的名誉与尊严,不许做任何文字的记述。但是,事实并不尽然,在辩机被杀的十多年后,出现在佛教文献中的记载,依然将辩机的名字记入,丝毫没有加以责备或贬抑,这是出乎常情之外的。由于辩机的名字在其死后再度出现,当然会使人忆及他的死是与皇室有关的,可是,皇室也没有人追究此事,这也是不寻常的现象。
尤其是道宣的文字,我们更不能等闲视之加以忽略。因为,道宣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历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精研戒律守持僧戒的有名的「律师」。中国佛教律宗,其传承发展的流派,虽然有著三个系统,而影响后世最深的「南山律宗」,便是以道宣为主体而发展建立起来的。如前所说,辩机的被杀,果真是与高阳公主私通有关,对辩机个人而言,这是他应得的惩罚;但对佛教而言,因他的被杀,而使整个佛教名誉蒙羞,损害至大。道宣与慧立,不论他们与辩机的私人友谊多么深厚,但是,站在一个知识份子理性主义的立场,尤其是道宣律师的持戒精神,对于事情的权衡轻重,以及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我想,我们的道宣律师不会受著感情的冲动而盲目地一再地将辩机的名字写在他的文章里面。就道宣的文章而言,他也不一定非写辩机的名字不可,参加玄奘译场的缀文者共有九人,道宣只要随便举出一二人做代表就可以了,为什么道宣不此之图,偏偏要举辩机为代表?道宣在其《续高僧传》一书中的这一作法,也正是经过他的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的,他一再地写出辩机的名字,不是为佛教现丑,其目的是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明白地说,辩机的被杀完全是冤曲,辩机与高阳公主之间是清白的。道宣与慧立是当时的见证人。因为如此,他们才肯这们做的。而欧阳修、宋祁尊儒抑佛,「旧唐书」的方伎传书,原有玄奘、神秀、一行的传记,到了「新唐书」列传作者的手里,竟被全部删去,竟然采用了小说、笔记、野史等资料,其传记的价值及其历史的可靠性,也就可想而知了。后人曾作「新唐书纠缪」一书,我们由这个书名,可以看出「新唐书」的史实,并非百分之百分的完全正确。
既然辩机被诛杀并非因为私情,那么其真实原因是什么呢?在此,应为以下原因之一:
1、唐太宗误听传言一时震怒未经调查清楚而误杀辩机。
2、唐太宗出于未可知的政治目的故意诛杀辩机。
3、高阳公主的情人另有其人,辩机是替罪羊。
【辩机何人】辩机的家世和详细履历,今已难以详考。这是因为他获罪之后,僧传不敢为他立传,其他文献也尽量对他的事迹避而不提造成的。但据一些零星的记载,我们对他的生平还可以得到一个大概的认识。
据他在《大唐西域记》卷末的《记赞》中叙述,他少怀高蹈之节,容貌俊秀英飒,气宇不凡,15岁时剃发出家,隶名坐落在长安城西南隅永阳坊的大总持寺,为著名法师道岳的弟子。后来道岳法师被任为普光寺寺主,辩机则改住位于长安城西北金城坊的会昌寺。十余年中潜心钻研佛学理论,至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法师回国在长安弘福寺首开译场之时,便以谙解大小乘经论、为时辈所推的资格,被选入玄奘译场,成为九名缀文大德之一。是时辩机的年龄约当26岁。
【缀文大德】与辩机同时入选为缀文大德的 另外8人是西京普光寺沙门栖玄、弘福寺沙门明濬、终南山丰德寺沙门道宣,简州(今四川简阳县西北)福聚寺沙门靖迈,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普救寺沙门行友,栖岩寺沙门道卓,豳州(今甘肃宁县)昭仁寺沙门慧立,洛州(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天宫寺沙门玄则。9人皆为一时上选,而辩机、道宣、靖迈、慧立4人名声特著,因为他们除了参与译经之外,都另有史传著作行世。例如辩机编撰了《大唐西域记》,道宣著有《大唐内典录》、《续高僧传》,靖迈著有《古今译经图记》,慧立则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不但功在释氏,且为一般士人所喜读而乐道。
4人中辩机最年轻,风韵高朗,文采斐然,尤为俊朗。他在玄奘译场中担任缀文译出的经典计有《显扬圣教论颂》1卷,《六门陀罗尼经》1卷,《佛地经》1卷,《天请问经》1卷;又参加译出《瑜伽师地论》要典,在100卷经文中由他受旨证文者30卷,足见他才能兼人,深受玄奘器重。
《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玄奘奉唐太宗的诏命撰著的重要著作。此书记述玄奘游历西域和印度途中所经国家和城邑的见闻,范围广泛,材料丰富,除大量关于佛教圣迹和神话传说的记载外,还有许多关于各地政治、历史、地理、物产、民族、风尚的资料。当时唐太宗怀着开拓疆域的大志,急切需要了解西域及其以远各地的上述情况,所以初与玄奘见面,便郑重地嘱他将亲睹亲闻,修成一传,以示未闻。玄奘见太宗如此重视,不敢怠慢,特选自己最所倚重的辩机作撰写此书的助手,将自己游历时记下的资料,交给辩机排比整理,成此巨著。此书问世后,影响极大,致使一些同类著作相形见绌。如隋代吏部侍郎裴矩所撰《西域图记》、唐初出使西域的王玄策所撰《中天竺国行记》,唐高宗时史官奉诏撰成的《西域图志》,今皆不传,唯独《大唐西域记》流传下来,备受中外学者的珍重。这固然由其书内容丰富所决定,也与它的文采优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