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 丁 名:Pinus densiflora Sieb. et Zucc.
植物名称: 赤松
别名: 日本赤松
英 文 名: Japanese Red Pine
科名: 松科
属名:松属
适应地区: 华东及北部沿海地区、北亚热带落叶、长绿阔叶混交林区东部
北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主要城市:沈阳、葫芦岛、大连、丹东、鞍山、辽阳、锦州、营口、盘锦、北京、天津、太原、临汾、长治、石家庄、秦皇岛、保定、唐山、邯郸、邢台、承德、济南、德州、延安、宝鸡、天水)
南部暖带落叶阔叶林区(主要城市:青岛、烟台、日照、威海、济宁、泰安、淄博、潍坊、枣庄、临沂、莱芜、东营、新泰、滕州、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安阳、西安、咸阳、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北、蚌埠、韩城、铜川、鸭绿江流域云峰水库有少量分布)
生态分类: 木本植物 > 常绿乔木类
观赏分类: 林木类
高度范围: 20-40 (M)
特性:边材浅白色,心材浅红至棕色,材质轻软。木材力学性质与欧洲赤松相似,纹理直,结构细,气干密度约0.400g/立方厘米,不耐腐朽,用于建筑、细木工墙裙。木材多节,故难以加工成无节的成材。
形态特征: 干皮红褐色,裂成鳞状薄片剥落。小枝橙黄色或淡黄色。略被白粉,无毛,针叶2针一束,细软较短,暗绿色。
生长习性: 强阳性,耐寒,要求海岸气候,深根性,抗风力强
景观用途: 庭荫树、风景林、园景树、行道树
赤松
弘福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西北的黔灵山上,距市中心约1.5公里。为赤松和尚(1634-1706年)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创建。赤松,俗姓韩,法名道领,号赤松。其先由浙迁长沙,经潼川,后随父定居贵阳。赤松少习儒,性嗜佛,20岁长齐剃度,遍参高僧,顿悟佛旨;35岁在贵阳白云寺闭门修学,三年出关,名扬全省,僧俗共仰。赤祖为求静修之地,遍游贵阳诸山。在1672年,扪萝拊葛,登上大罗顶(今黔灵山),见万峰环绕,中结平原,堪为供佛道场,遂立志在上建刹。士司罗妙居士喜舍其地,约四平方公里;贵州巡抚曹申吉为工程督导;赤松亲自操劳,灰头垢面,积三十二年建成梵刹。原寺中轴线上有山门殿、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旁有方丈苑、尊客寮、如意寮、厨仓、禅堂、云水堂、戒堂等,占地约12000平方米,楼台亭阁,庄严肃穆,道场兴盛,禅风大振,常住僧众多达百余人。赤松亲订《丛林清规八条》定为十方丛林,为贵州首刹。清乾隆四年(1939年)清延颁赠《大藏经》一部,计七千余册;清雍正特许开期传戒,民国期间曾为贵州佛教会所在地。民国十八年(1929年)果瑶法师于此创建贵州佛学院,曾任孙中山秘书之平刚曾在上讲学,学僧八十余人,为贵州培养了一批知识僧人。1949年后,怀一法师主持法席,躬耕自食,修头陀行。“文革”期间,僧人四散,寺由黔灵公园管理。1983年,弘福寺列为国务院公布的142座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同时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7月28日归还给佛教界管理,由贵州省佛教协会会长慧海法师主持寺务。经多年维修建设,现有大雄宝殿、观音殿、玉佛殿、弥勒殿等中供瞻礼,有贴金佛像27尊,缅甸玉佛十余尊,《乾隆大藏经》、《中华大藏经》、《房山石经》各一部;并有石狮、石幢、铜宝鼎、铁鼎、钟鼓、幢幡宝盖、金字匾联等。设有法物流通处、素香斋、茶室;修复历任方丈灵骨塔十余座;新建贵州首座法华塔、开山祖师经念塔、九龙浴佛石壁、钟鼓楼、天王殿、藏经楼、地藏殿、禅堂、斋堂、僧寮、尊客寮、方丈苑、碑廊等。
登临弘福寺之盘山古道“九曲径”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赤松祖师开辟,清乾隆五十四(1789年)、咸丰五年(1855年)两度整修;1949年后,拓宽加固。全径383级,沿途有“古佛洞”、“洗钵池”、“灵官亭”等古迹;有“多行好事广积阴功”、“虎”、“黔南第一山”、“正法眼藏”等摩崖石刻。寺后公路。汽车可直达弘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