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玫瑰叶上的黑斑病

黑斑病

black spot

亦作blackspot。

乌头、紫菀、仙人掌、翠雀、榆、赤莲、番樱桃、一枝黄花、冬青、飞燕草、木藜芦、兰、报春、悬钩子、蔷薇及甜菜的普通病害。由假单胞属(Pseudomonas)细菌及多腔菌属(Asterina)、星盾炱属(Asterinella)、小星盾炱属(Asteroma)、星壳孢属(Diplotheca)、小丛壳属(Glomerella)、日规壳属(Gnomonia)、裂盾菌属(Microthyriella)、扁壳黴属(Placosphaeria)及疵黴属(Stigmea)许多种真菌所引致。侵染发生在潮湿季节,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叶斑,有时发生在叶柄、茎和花部。

黑斑病一词常指蔷薇双壳菌(Diplocarpon rosae)引致的蔷薇黑斑病而言,是乾旱地区外全世界广泛分布的严重病害。在蔷薇上呈圆斑,径一公分,具蓬边。感病植株的叶变黄色,早落叶。受侵株在生长季中可落叶两次,严重衰弱,花少而差,易罹溃疡病,易因冬害而死亡。分生孢子盘中形成无数孢子,从溅起的雨滴、露、浇水及园工在潮湿植株中工作时传播。孢子萌发并侵入蔷薇组织约须9∼18小时或更长时间,新叶斑在3∼16天内出现,孢子在10∼18天内形成。这个循环於生长季中可重复发生。

症状

叶、叶柄、嫩枝和花梗均可受害,但主要为害叶片。症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发病初期叶表

面出现红褐色至紫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定形的暗黑色病斑,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

边缘呈放射状、病斑直径约3-15毫米。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泡子盘。严重

时植株下部叶片枯黄,早期落叶,致个别枝条枯死,如月季黑斑病。

另一种是叶片上出现褐色到暗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轮纹斑,其上生长黑色霉状物,即病

菌的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早落,影响生长、如榆叶梅黑斑病。

发病规律

黑斑病是月季上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枯枝或土

壤中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侵染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扩

大再侵染。

雨水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降雨早而多的年份,发病早而重。低洼积水处,通风不良,光

照不足,肥水不当等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②秋后清除枯枝、落叶,及时烧毁。

③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整形修剪,通风透光。

④新叶展开时,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75%白菌清500倍液,或80%代森锌500倍液,7-10天1次,连喷3-4次。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