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摩温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解放前上海用来称工头。也译作那摩温。[英number one]

上海是一个特别区域,一切行政习惯,都与世界各地不同。这特区之所以能存在于世间,就根据那几条洋泾浜章程,所以“洋泾浜”三字,是与上海历史最有关系的地名。

因为上海是一个特别区,所以样样东西都带几分特别色彩。言语是人类沟通的工具,除非是哑巴,人生不可以一日无此君。而特区之所以形成,就为了华洋杂处的原故,既然杂处,就不能不通言语。但是中国话,洋人不懂,洋人说话,中国人不懂。华洋之间,欲交换意见,不能不特备一种特别言语,专在特区通行。而那时既无英语专修学校,又无留学生教授英文,只得用口授的方法,传播了一种特别洋话,叫做“洋泾浜话”,表示这种言语是专在洋泾浜一带应付洋人的。

“洋泾浜话”是从英语转译出来的,但是真正的英国人到了上海,也要从师学习几个月“洋泾浜话”,才能与中国人通话。这洋泾浜话的特别也就可想见了。正像说笑话一样:“你说的外国话,外国人都听不懂。”

所以外国人把“洋泾浜话”叫做“鸽子英文”(Pigeon English)。

“那摩温”是“洋泾浜话”之一,Number One的译音,原意是“第一”。但在洋泾浜话文中,却有许多别解,例如:“洋行里的那摩温”,意味洋行首席,用以代表大班。又如:“寡老照会那摩温”,是说女子的面孔好看。“格党麻子那摩温”,是说此人真不错。

“那摩温”三字,样样加得上去,已变成一切赞美的总形容词了,如果要将这字编入字典,便有两种注解:

(一) 首席。

(二) 盖世无双。

在华英初阶尚未输入上海以前,上海人学英语,有一种洋泾浜歌诀,念背甚是流利,待我顺便背几句出来,以博阅者一笑。

来是“康姆”去是“谷”,廿四铜钿“吞的福”,是叫“也司”勿叫“拿”,如此如此“沙咸鱼沙”(So and so),真崭实货“佛立谷”,靴叫“蒲脱”鞋叫“靴”,洋行买办“江摆度”,小火轮叫“司汀巴”,“翘梯翘梯”请吃茶,“雪堂雪堂”请侬坐,烘山芋叫“扑铁秃”,东洋车子“力克靴”,打屁股叫“班蒲曲”,混帐王八“蛋风炉”,“那摩温”先生是阿大,跑街先生“杀老夫”,“麦克麦克”钞票多,“毕的生司”当票多,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爷要“发茶”娘“卖茶”,丈人阿伯“发音落”……

注:洋泾浜歌诀,须带甬音,始能合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